-
动态尿动力学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 2O比(23.6±6.1)ml/cmH 2O(1 cmH 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 2O比(36.8±8.3)cmH 2O]较高(均 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 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 2O比(19.2±4.0)cmH 2O]较高(均 P<0.05)。 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排泄障碍,指在睡眠中不能因尿意自觉醒来而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PN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造成临床出现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现象。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NE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得以应用,发现PNE患儿存在脑结构、脑功能和脑代谢异常,其中整个排尿控制脑网络的异常是导致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儿童PNE的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夜遗尿症相关基因位点的测定——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在儿童中较为常见,7岁儿童患病率约10%~16%。研究发现,夜遗尿症具有高度的遗传性,但其遗传相关基因位点仍不完全清楚。现有的遗尿治疗方法治愈率不高且容易复发,通过鉴定与夜间遗尿症相关的遗传基因变异,有利于探索其遗传变化和潜在的生物学集中,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导睡眠监测联合动态尿动力评估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联合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的方法评估原发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PMNE)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NE患儿43例,按是否每周尿床夜晚数>4,分为严重PMNE组(>4次/周,23例)和非严重PMNE组(≤4次/周,20例)。记录排尿日记,行常规尿动力(CUD)、AUM和PSG检查。选取经检查无下尿路症状且PSG结果正常的儿童23名为对照组。结果:严重PMNE组年龄(12.1±3.2)岁,其中男9例、女14例,每周遗尿频率为(6.7±1.7)次;非严重PMNE组年龄(12.0±3.4)岁,其中男9例、女11例,每周遗尿频率为(2.3±1.0)次。PMNE组夜间多尿发生率为34.9%(15/43),夜间最大膀胱容量降低发生率为11.6%(5/43)。严重PMNE组在AUM中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DO频率[78.3%比45.0%,(5.5±1.8)次/h比(3.4±1.0)次/h]均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均 P<0.05)。PSG结果示,严重PMNE组N1+N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皮质觉醒指数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9.8)%比(49.3±9.5)%,(9.4±4.4)次/h比(3.1±1.5)次/h,(2.7±0.9)次/h比(0.9±0.7)次/h](均 P<0.05);同时,严重PMNE组皮质觉醒指数和AHI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9.4±4.4)次/h 比(5.7±3.2)次/h,(2.7±0.9)次/h 比(1.9±0.7)次/h],而睡眠效率显著低于非严重PMNE组[(86.4±4.3)% 比(91.0±3.9)%](均 P<0.05)。PMNE组的夜间DO发生频率、AHI与皮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性( r=0.705,0.765,均 P<0.001)。 结论:PMNE患儿存在夜间膀胱功能障碍与睡眠结构紊乱,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PSG和AUM可为PMNE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男童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心理行为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男童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男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某县6所中小学校中2 800名6~15岁男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OAB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儿童睡眠调查表(PS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OAB与居住地、体质量指数(BMI)、夜间遗尿症(NE)、过度使用尿不湿情况、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的关系。使用 χ2检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t检验对该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 333份,男童OAB总体患病率为6.0%(141/2 333例)。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的危险因素( OR>1, P<0.05),BMI不是危险因素( OR<1, P>0.05)。OAB组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困难总分和PSQ总分[(7.64±2.03)分、(8.14±1.62)分、(5.64±2.27)分、(7.16±1.63)分、(30.26±6.48)分、(5.36±3.00)分]明显高于非OAB组[(6.51±2.53)分、(7.31±1.88)分、(4.98±2.03)分、(6.59±1.60)分、(27.69±6.44)分、(3.94±2.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17、-5.005、-3.310、-4.056、-4.553、-5.006,均 P<0.05)。 结论:男童OAB常见,且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及睡眠质量,同时NE、尿路感染史、大便异常、过度使用尿不湿及合并包茎、包皮过长、隐匿性阴茎是男童OAB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聚集性遗尿儿童临床特征及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家族聚集性遗尿(family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FPNE)临床特征及引起患儿情绪与行为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遗尿门诊就诊的306例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睡眠调查表(pediatric sleep questionnaire,PSQ)。依据PNE患儿三代家族成员是否受累,分为家族聚集性遗尿组(FPNE组,45例)和散发性遗尿组(sporadic 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SPNE组,261例)。观察FPNE组患儿临床特征及情绪与行为改变情况。结果:FPNE组中,严重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非单症状性NE、大便异常和夜间排尿次数≥2次的发生率分别为68%(31/45)、75%(34/45)、48%(22/45)和29%(13/45),显著高于SPNE组的35%(92/261)、47%(123/261)、24%(63/261)和11%(30/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3~16岁遗尿患儿人数在FPNE组的占比为44.4%(20/45),显著高于SPNE组的19.6%(51/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FPNE组中约46.7%(21/45)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约33.3%(15/45)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20.0%(9/45)为多基因遗传。FPNE组患儿的情绪症状、多动症状和困难总分高于SPN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学习成绩较差、PSQ总分高是FPNE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因素( P<0.05);学习成绩较差、患有大便异常及膀胱功能障碍、PSQ总分高是FPNE儿童多动症状的影响因素( P<0.05) 。 结论:FPNE有多种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患儿情绪症状、多动症状发生率高,临床症状多且较严重,发生尿频、尿急的风险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易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大学新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病率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女大学新生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并评估OAB对其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选取面向全国招生高校中14 300名17~21岁女大学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对OAB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既往尿路感染史、下尿路症状(LUTS)、肠道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表(OABS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尊量表(SES)、匹兹堡睡眠量表。分析OAB患病率与居住地、体质指数(BMI)、肠道症状、既往尿路感染史、月经是否规律、夜间遗尿症(NE)的关系。结果:共发放14 300份问卷,回收13 129份问卷,排除428份不符合要求的问卷,共12 701名受试者符合统计分析要求,年龄(19.0±1.0)岁。结果显示女大学新生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1%(770/12 701),干性OAB患病率为3.8%(478/12 701),湿性OAB患病率为2.3%(292/12 701)。OAB的患病率与BMI(χ 2=7.592, P<0.05)、NE(χ 2=15.111, P<0.01)、便秘(χ 2=20.519, P<0.01)、既往泌尿系感染史(χ 2=92.032, P<0.01)、月经不规律(χ 2=19.493, P<0.01)有关,与居住地(χ 2=0.000, P>0.05)无关。OAB组的抑郁得分[(29.61±4.08)分与(28.00±3.56)分, 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20±2.41与4.22±2.42, P<0.01)高于非OAB组,OAB组的自尊得分低于非OAB组[(47.92±9.46)分与(52.01±8.93)分,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女大学新生OAB常见,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肥胖、NE、便秘、既往泌尿系感染、月经不规律是OAB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存在治疗抵抗因素的单症状性夜遗尿儿童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存在治疗抵抗因素[隐性脊柱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遗尿家族史、便秘、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与无治疗抵抗因素的遗尿患儿在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遗尿门诊就诊的510例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治疗抵抗因素相关测评指标、遗尿频次评估指标以及治疗周期和治疗结局。依据数据类型使用 t检验、χ 2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10例患儿中,无治疗抵抗因素434例,为对照组;存在治疗抵抗因素76例,为抵抗组,包括合并隐性脊柱裂21例、ADHD 18例、遗尿家族史15例、便秘14例、腺样体/扁桃体肥大8例。两组患儿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抵抗组就诊时夜间遗尿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且常需使用多种治疗手段( P<0.001)。治疗效果方面,抵抗组需更长治疗时间( P<0.001),且治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仅隐性脊柱裂患儿治疗结局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存在治疗抵抗因素的单症状性夜遗尿患儿症状重,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盆底功能障碍的分型与诊治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庭和门诊尿流率检查评估遗尿患儿膀胱功能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运用家庭尿流检查(home-uroflowmetry,HUF)评估原发性夜间遗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41例按照要求完成门诊尿流率检查(office-uroflowmetry,OUF)和48 h HUF的患儿。其中,男23例,年龄为(7. 3±2. 0)岁,范围为5~13岁,遗尿次数为2~7次/周;女18例,年龄为(7. 7±2. 3)岁,范围为5~14岁,遗尿次数为1~7次/周。分别记录患儿的排尿量(voided volume,VV)、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平均尿流率(average urine flow rate,Qave)、排尿时间(voiding time,VT)和尿流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UF和48 h HUF分别记录到41次和568次(包括30次VV<50. 0 ml不能纳入统计分析)排尿。48 h HUF记录到的PNE患儿24 h排尿频率、夜间排尿频率、24 h VV和夜间尿量分别为(6. 9±1. 5)次、(1. 1±0. 5)次、(1 098. 1±163. 7) ml和(289. 6± 87. 2) ml。48 h HUF与OUF测得的VV为(163. 5±33. 0) ml比(209. 2±61. 7)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Qmax为(19. 0±3. 2)ml/s比(20. 6±4. 5)ml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Qave为(9. 3±1. 9)ml/s比(10. 3±2. 7)ml/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VT为(17. 9±3. 1) s比(20. 9±4. 6)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Altman-Bland分析显示VV、Qmax、Qave和VT分别仅有13/41、20/41、29/41和16/41的点位于临床可接受界限内,一致性差。对尿流曲线进行分析发现,OUF中Staccato尿流曲线发生率明显高于HUF (19. 5%比6. 3%)。 结论:HUF的结果更加符合患儿的生理状态,更加真实可靠,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选取HUF评估PNE患儿膀胱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