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应激情绪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及应激情绪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的孕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等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助产干预,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比较两组产后3个月、6个月的盆底肌力,干预前后应激情绪变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控制效果,产后3个月、6个月性功能变化。结果:产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盆底肌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试验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3个月、6个月试验组各项性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以序贯式健康教育为指导的助产干预可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缓解应激情绪,同时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改善性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膀胱截石位及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所获得的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是否一致。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产后6~8周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行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的受检者44例,分别测量受检者在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是否有差异。结果:分腿抱膝位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较膀胱截石位增大[(41.06±8.25)mm对(39.96±8.10)mm; t=-2.965, P=0.005],肛提肌裂孔面积也较膀胱截石位增大[(27.55±4.90)cm 2对(26.32±4.76)cm 2; t=-3.820, P<0.001]。 结论:分腿抱膝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均比膀胱截石位下最大Valsalva动作时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对妊娠晚期、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门诊检查的3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检查,观察组由专人指导自妊娠28周开始进行Kegel运动干预,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后妊娠晚期、分娩结局及产后盆底功能指标。结果:两组在妊娠28周尿失禁程度比较无差异( P>0.05),两组在妊娠36周尿失禁程度比较,观察组中、重度尿失禁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及产后尿潴留等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会阴撕裂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和会阴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产后浅层和深层盆底肌肉的Ⅰ类和Ⅱ类纤维张力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Kegel运动训练能够显著减轻妊娠期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症状,提高会阴完整率和分娩结局,促进产后盆底肌纤维肌力的恢复,增强产妇产后盆底动态压力,显著降低盘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本院86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骶调筋针法。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 ]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TGF-β1水平,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9.55%(3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74, P=0.030)。治疗后,观察组ODI、VAS、PFIQ-7及PFIQ-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3.79、14.05、10.61、10.10, P值均<0.001);下腰痛、肢体疼痛、步态跛行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73、12.16、10.89, P值均<0.001);血清TGF-β1[(163.81±28.05)μg/L比(124.56±19.23)μg/L, t=5.76]、IGF-1[(64.52±9.14)μg/L比(49.86±7.62)μg/L, t=5.06]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产后骨盆痛患者的骨盆功能,缓解盆腔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PFD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产妇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90例产后发生SUI的PFD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产组(42例)和剖宫产组(48例),另选同期于本院体检的45例健康已婚未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受检者分别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分析智能盆底超声、MRI分别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在静息状态、Vasalva动作状态及肛提肌收缩状态下,两种检查方法中三组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长度及面积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智能盆底超声、MRI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强,准确率分别为95.56%和93.33%;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28%、64.76%和0.827,明显高于MRI(89.72%、58.75%和0.782)(均 P<0.05)。 结论:经会阴智能盆底超声与MRI均能够较准确地评估PFD产妇产后的SUI发生情况,但前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 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强化护理干预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干预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102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和观察组52例(采用强化护理干预结合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与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尿失禁情况〔尿失禁问卷表(ICIQ-SF)〕。结果:观察组86.54%(45/52)的盆底肌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0.00%(3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2, P<0.05);两组干预后PFDI-20、PFIQ-7、SAS、SDS、ICIQ-SF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PFDI-20、PFIQ-7、SAS、SDS、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采用强化护理干预结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PFD患者,可提高患者的盆底肌力,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尿失禁情况以及盆底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组(改良组)59例和常规筋膜间保留血管神经束组(常规组)48例。改良组和常规组的年龄[(61.8±8.9)岁与(62.2±8.1)岁, P=0.71]、体质指数(BMI)[(24.8±1.3) kg/m 2与(24.3±1.4)kg/m 2, P=0.89]、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6.8±0.9)ng/ml与(7.2±1.1)ng/ml, P=0.44]、前列腺体积[(47.9±18.4)ml与(48.3±17.9)ml, P=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均为cT 1~T 2aN 0M 0期,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均≤7分( P=0.76)。两组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2分。改良组术中不打开双侧盆底筋膜、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持Denonvillier筋膜完整,采用筋膜内技术游离前列腺,完整保留双侧血管神经束,并且在吻合尿道和膀胱颈后,将两侧前列腺筋膜、耻骨膀胱/前列腺韧带以及DVC与膀胱颈前壁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以解剖性重建前悬吊系统。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控尿、勃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121.8±41.3)min与(106.7±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105.34±34.1)ml与(90.6±26.4)ml,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pT 2a、pT 2b、pT 2c、pT 3a期分别为14例(23.7%)和11例(22.9%)、25例(42.4%)和18例(37.5%)、17例(28.8%)和5例(31.3%)、3例(5.1%)和4例(8.3%),切缘阳性分别为7例(11.9%)和6例(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6周tPSA分别为(0.09±0.07)ng/ml和(0.08±0.0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尿,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除尿管。改良组和常规组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控率分别为52.5%(31/59)和16.7%(8/48)、64.4%(38/59)和29.2%(14/48)、52.1%(25/48)和77.9%(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3.7%(14/59)和8.3%(4/48),49.2%(29/59)和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的尿控率和勃起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完全重建了尿道周围解剖结构,减少了对盆底肌肉、筋膜及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后早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阴道松弛综合征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正常阴道组织具有超弹性,可耐受较大应力,阴道周围具有坚韧的盆底支持组织支持,以维持其稳定性。由于妊娠,生产,激素及年龄影响,阴道组织弹性及收缩力下降,盆底支持系统松弛,最终导致阴道松弛综合征发生。阴道松弛综合征伴有盆底结构改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了解阴道松弛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其生物力学相关性,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以便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