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大丰滨海湿地麋鹿春夏秋季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4/1/6
生境选择可以反映动物的生态需求,动物对生境的选择与利用的目的在于自身繁殖、觅食和躲避天敌,是主动选择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2019年的春夏秋季,通过无人机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得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获得春夏秋季各7个生境变量的数据,计算Vanderp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统计检验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麋鹿选择植被盖度小于30%,植被密度低于150株·m-2,地上生物量低于100 g.m-2,距水源小于210 m的互花米草群落、白茅群落和糙叶薹草群落生境(P<0.05).(2)夏季,麋鹿选择地上生物量低于40 g·m-2的白茅群落和互花米草群落生境(P<0.05).(3)秋季,麋鹿倾向于选择植被高度低于4 cm,植被密度高于30株·m-2的白茅群落、互花米草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生境(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麋鹿不同季节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分别为采食因子、食物多度因子和水源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大丰麋鹿保护区麋鹿春夏秋季的生境选择特征,为保护区麋鹿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探讨休情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冲突行为与等级序位的关系以及冲突行为的促发因素,于2015年4月、11月和2016年12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 452次冲突行为.结果显示:同年龄阶段雄鹿的等级序位高于雌鹿;同性别的成年体壮个体的等级序位高于未成年个体;麋鹿昼间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与麋鹿自身体表特征有关,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在硬角期、脱角生茸期和茸角硬化期3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休情期因争夺食物资源发生冲突行为的比例最高(61.55%),从动者的行为以采食行为比例最高(36.61%),3个阶段之间和上、下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情期内冲突的激烈程度偏低,从动者反抗次数少(20.25%).本文为大丰麋鹿种群的饲养、管理与驯化,以及麋鹿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城滨海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的巢址选择与生态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 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test,Z=-3.013,P<0.01)、巢高(Utest,Z=-6.718,P<0.01)、巢位置(Utest,Z=-5.402,P<0.01)、隐蔽性(U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滩涂禾草镶嵌群落植物斑块与土壤因子的对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研究镶嵌群落植物斑块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对应关系,以江苏省盐城市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镶嵌群落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4月24日及25日,分别采集各植物斑块0—10 cm、10—30 cm和3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的盐度、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容重和平均粒径等理化指标,并对其与不同植物斑块结构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植物斑块类型间土壤特征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表中层,其中盐度差异最显著,其次为全氮、容重、总有机碳、土壤含水率、平均粒径,全磷在植物斑块类型间、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不显著;(2)土壤因子与植物斑块类型的对应关系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数量也逐渐减少;(3)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与植物斑块特征的对应关系,不同土层间总有机碳、含水率、容重、盐度具一致性,而全氮、平均粒径、全磷层次间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各指标在土壤层次间的分布特征往往因植物斑块类型而异,表浅层土壤总有机碳、盐度、容重以及含水率是植物斑块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江苏盐城发现黑枕王鹟和栗腹歌鸲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9年5月10日和11日,在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川东闸口以北约300 m处海堤林(120°50′55″E,33°04′00″N)观测到黑枕王鹟(Hypothymis azurea)和栗腹歌鸲(Larvivora brunnea)雄鸟各1只(图1).黑枕王鹟(图1a)体长约15 cm,额基黑色,枕部有一黑色圆斑,其余额、枕、后颈、头侧和颈侧呈青蓝色,尤其头部较鲜亮;喉部、胸和上体羽色相似,亦为青蓝色;下喉和上胸之间有一半月形黑色环带;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两翅膀和尾表面呈深蓝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类活动对野化麋鹿生存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给不断增长的野化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种群带来了新的威胁.了解其中的规律有助于缓和、消除这些威胁对野化麋鹿产生的负面影响.2017年1月-2019年12月,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外的野化麋鹿为研究对象,对发生的野化麋鹿救助案例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救助次数和救助数量的特点,探讨所救助麋鹿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特征,总结野化麋鹿最主要的威胁因素.结果表明:共发生野化麋鹿救助次数209次,救助数量409头.不同年份野化麋鹿的救助次数(One-Way ANOVA:F=12.516,P<0.01)和救助数量(F=4.691,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生境野化麋鹿救助次数(K-W test:x2=28.862,P<0.01)和救助数量(x2=25.752,P<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养殖塘发生的救助次数和救助数量最多.秋季野化麋鹿救助次数和救助数量较多,成年雄性麋鹿更容易受困于人类设施.落水、缠网和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受困、死亡比例最高.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清除栖息地四周的障碍物、科学预留供麋鹿使用的穿越通道、增设野化麋鹿逃生通道"等措施消除野化麋鹿生存的威胁,加强野化麋鹿巡护管理,推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最终减少人类活动对野化麋鹿生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洞庭湖区麇鹿再野化初期秋冬季生境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5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麇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麇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后湖放归野外.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匮乏,濒危物种个体野放后能否在冬季找到适宜生境是再野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借助GPS卫星和地面跟踪信息,我们采用样方法对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等9种生境因子.结果 显示:(1)再野化麋鹿种群在秋、冬季对生境类型的选择差异极显著.冬季麇鹿偏好选择水塘、随机利用草本沼泽、避免利用灌草丛;而秋季对生境类型无明显偏好.(2)再野化麇鹿秋冬季对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差异极显著;仅在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3)秋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低、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距隐蔽物距离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隐蔽级上的差异极显著;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的差异显著;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4)冬季再野化麇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近、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极显著;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区再野化麇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偏好,为再野化麇鹿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禁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麋鹿的采食、躺卧和践踏行为均会对栖息地土壤环境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牧点和补饲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禁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禁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禁牧点与补饲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相似性较低.冗余分析中,细菌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大于真菌,其中土壤pH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最大的土壤环境因子.研究揭示了禁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保护区制定麋鹿生境恢复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死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曾是中国特有的大型沼泽湿地型鹿科动物.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历史变迁等因素,麋鹿于1900年前后在中国本土灭绝,少数圈养个体流落海外(计宏祥,1985;曹克清和陈彬,1990).1986年我国从英国引进39头麋鹿放养在苏北沿海滩涂,建立了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7年晋升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丰麋鹿保护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