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稀濒危植物大苞山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6
探讨大苞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的野外种群结构,揭示大苞山茶种群的更新过程及发展趋势,可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广东省紫金县内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生存力函数曲线,并采用种群数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对大苞山茶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均为幼龄个体占比高的金字塔型结构,鹿子嶂种群和杨梅坝种群的幼龄个体(I、II龄级)分别占总数的71.48%、64.32%,但幼苗死亡率高;2)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II型,说明大苞山茶各龄级死亡率基本相同;3)两个种群在忽略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和考虑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均大于0,而V'pi趋近于0,属于不稳定的增长型种群,其中,杨梅坝种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在I、II龄级达到了平衡,V龄级后生存曲线变化幅度变小,有限的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5)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为:在经历未来2、4、6、8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上所述,大苞山茶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但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野外调查中发现人为干扰对大苞山茶种群的影响较大,应避免人为砍伐破环,同时对幼苗进行迁地或就地保护,提高幼苗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大苞白山茶胚性愈伤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苞白山茶(Camellia granthamiana)是我国特有珍稀木本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幼胚子叶为外植体,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愈伤形成、体胚发生及体胚诱导成苗的影响.结果 表明,2.0 mg·L-16-BA与2.5 mg·L-12,4-D协同作用下,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最高可达100%,但形成的均为非胚性愈伤;TDZ浓度为0.05 mg·L-1时,胚性愈伤诱导率可达85.47%;体胚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0.5mg·L-1 6-BA+0.05 mg·L1NAA+0.05 mg·L-1TDZ,每克胚性愈伤体胚数可达162个,其正常体胚率达58.34%;在1/2MS+1.5 mg·L-1 6-BA+0.05 mg·L-1NAA中,体胚成苗率最高,达33.91%;试管苗移栽于熟化红壤土:木屑:有机肥=5:4:1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80%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