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LL-37及其衍生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LL-37及其衍生肽LL-37R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糖条件下培养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活/死染色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LL-37和LL-37R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评价对HUV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选用36只雄性SD大鼠制作糖尿病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L-37组和LL-37R组,每组12只。在背部制作直径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伤后每2 d分别于皮下注射生理盐水、LL-37、LL-37R,伤后第0、3、7、14、21天拍照,第21天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创面愈合情况。采用ANOVA分析和非配对 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LL-37R能够缓解高糖环境下NIH/3T3细胞和HUVEC细胞的损伤,并且表现出促进HUVEC细胞迁移和成血管的能力。对于大鼠糖尿病创面,在造模后21 d,LL-37组和LL-37R组的平均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的比例分别为(31.46±5.51)%、(18.01±4.29)%,均显著小于对照组[(41.10±4.54)%, t=3.01、2.83,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L-37组和LL-37R组的创面表皮厚度分别为(73.06±17.67)、(70.35±4.60) μm,大于对照组[(26.94±11.61) μm, t=2.18、3.48, P<0.05],且LL-37R组基本完成了上皮化过程;Masson染色结果显示,LL-37R处理过后的真皮中胶原纤维比例更高( F=78.61, P<0.01),且排列更加有序和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L-37R组的CD31阳性血管密度为(221.62±18.69)个/mm 2,与对照组[(100.38±11.94)个/mm 2]和LL-37组[(117.95±16.01)个/mm 2]比较,血管形成最为显著( F=17.02, P<0.01),且LL-37R组创面中被CD86标记的炎性巨噬细胞数量[(20.18±5.08)个/mm 2]明显少于LL-37组[(61.82±8.101)个/mm 2]和对照组[(236.00±17.89)个/mm 2, F=95.59, P<0.01]。 结论:LL-37及其衍生肽能够通过促进血管再生、胶原沉积和调节炎症加速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是起源于中胚层的非造血干细胞,可在体外增殖并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是细胞间传递信号的重要分子介质,可运输蛋白质、代谢物和各种核酸,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功能,因其更稳定且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在抗衰老、皮肤伤口愈合及部分皮肤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将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相关学者分别对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Fb)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在创面复杂的微环境刺激下会失去其上皮特征并获得间充质细胞典型特征及迁移能力,同时伴随细胞结构和细胞行为等的复杂改变,进而通过细胞迁移覆盖创面,参与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包括正常或纤维化修复。而Fb是创面纤维化修复的关键细胞,在创面愈合包括创面过度愈合和延迟愈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上皮细胞与Fb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明显影响着这2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决定着真皮重塑和创面再上皮化的质量。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期皮肤的形态发生和维持成人皮肤的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面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Fb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和迁移,同时KC接受来自Fb的信号以重建功能性的上皮,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创面愈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供相关学者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骶前囊肿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前囊肿临床少见,具体发病率未见系统文献报道。骶前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前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前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共识总结了与骶前囊肿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及建议,旨在增进广大医师对骶前囊肿的认识,树立骶前囊肿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前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蒙古冰草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亦称沙芦草,为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冰草属(Agropyron)多年生疏丛型牧草,具有饲用价值高、抗寒耐旱以及耐盐、耐瘠薄、耐风沙等特性,是改良天然草场的适宜草种与挖掘优良耐逆基因资源的重要材料.然而,目前尚未建立蒙古冰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制约了该物种的基因资源鉴定与遗传改良应用.以蒙农1号蒙古冰草种子为来源的高再生效率的胚性愈伤系#89为外植体,建立了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介导的蒙古冰草稳定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30%.此外,针对多次继代后蒙古冰草愈伤系再生能力退化的难题,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1 mg·L-1 ABA或提高蔗糖浓度至45g·L-1,成功将再生能力衰退的蒙古冰草愈伤系再生效率由5%分别提高至35%与42%.研究结果为后续蒙古冰草基因编辑体系建立、基因功能鉴定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蕲艾挥发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感染性皮肤创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蕲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var.argyi cv.Qiai)挥发油对感染性皮肤创口愈合的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将 30 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5 组:空白对照组、膜剂基质组、阳性对照组(3 mL·kg-1 莫匹罗星软膏)、低剂量膜剂组(每贴含 7.3 mg蕲艾挥发油)和高剂量膜剂组(每贴含 57.6 mg蕲艾挥发油).小鼠麻醉后在背部剪一直径 10 mm的全层皮肤圆形伤口,止血后在创口处涂抹 100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5×108 CFU·mL-1),各组采取前述方式处理伤口,每日换药并观察皮肤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2 d处死小鼠取创面皮肤做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特征;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创口皮肤组织愈合相关因子Col1a1、Col3a1、Fn1、VEGFA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 mRNA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 利用PI3K抑制剂PI-103 探究蕲艾挥发油对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潜在影响.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膜剂组的相对创口面积显著降低;创口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表达增加;q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膜剂组的VEGFA、Col3a1 和Col1a1 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 mRNA表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的p-PI3K/PI3K及p-Akt/Akt比值均显著上升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细胞实验结果也证实,蕲艾挥发油对NIH-3T3 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调控作用.结论 蕲艾挥发油可促进创口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及促进胶原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发生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处理后EC的形态、结构、内源PAs含量及相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和Spm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增殖率,减少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处理增殖的EC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中内源PAs含量,其中Put处理的EC中各类内源PAs及总PAs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培养基上增殖的EC转入不含外源PAs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中的Put含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 Spd和Spm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处理显著提高了EC中的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Spm处理显著降低了EC中的ODC及ADC活性,外源Spd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活性;恢复培养后,EC中ADC和DAO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和PAO无显著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可以通过调节PAs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含量,进而影响荔枝EC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及提高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Lesch-Nyhan综合征家兔模型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Lesch-Nyhan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LNS)是一种先天性的嘌呤代谢缺陷病,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其主要致病基因,临床特征表现为尿酸分泌过多、痛风、肾结石及肾脏损伤等,目前致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且无有效治愈手段.动物模型在疾病致病机理研究和治疗方式探索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本研究采用高效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显微注射的方式敲除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HPRT基因建立了 LNS家兔模型,以期能更好的模拟该疾病的表型.首先针对兔HPRT基因第3外显子设计一条sgRNA,将体外转录的sgRNA和Cas9mRNA共注射到兔受精卵中,注射后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兔子宫中,待仔兔出生后对其基因型及表型进行鉴定与分析.共出生4只仔兔(分别编号为Rl、R2、R3和R4),测序结果显示4只仔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基因修饰,基因编辑效率达100%,其中R4仔兔T载体测序结果在基因编辑靶点未检测到野生型序列.通过6-硫代鸟嘌呤(6-Thioguanine,6-TG)药物测试,证明R4仔兔HPRT酶活性缺失;肾组织HE染色发现4只仔兔表现出肾小球炎细胞浸润、集合管脱落等肾脏损失.本研究成功设计了 1条能够敲除家兔HPRT基因的sgRNA,并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显微注射方式成功构建了HPRT基因修饰家兔,为研究LNS综合征致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新的非啮齿类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党参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建立党参花药培养的植株再生体系,为党参单倍体育种提供基础研究.方法:以党参花药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 2,4-D、低温预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对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及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研究.结果:确定了花粉发育时期与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药瓣比(花药长/花瓣长)为0.83~0.89 的党参花蕾,其花粉处于单核中央期或单核靠边期;党参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1.0~2.0 mg/L 2,4-D+蔗糖30 g/L+琼脂 8 g/L,诱导率为 37.50%~47.50%;低温预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不明显;合适的愈伤组织继代、胚状体分化再生植株的培养基分别为MS+0.5 mg/L 2,4-D+蔗糖30 g/L+琼脂8 g/L、MS+0.5 mg/L 2,4-D+椰乳100 g/L +蔗糖 30 g/L+琼脂 8 g/L.结论:初步建立了通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的党参花药培养技术体系,为党参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