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土壤肥力及蓄水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遭反复干扰后退化形成的天然次生灌丛在未管护模式下难以恢复为乔木林.在浙江省临安市选择典型天然次生灌丛,以强度人为干扰为对照、分别进行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探讨灌丛土壤蓄水能力和肥力质量的响应.4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后的土壤总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和滞留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2.41%、5.33%、17.37%和29.13%、33.23%和26.24%;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分别提高了23.35%、9.51%、17.55%和48.63%、56.08和71.05%;与强度人为干扰相比,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综合肥力分别提高了1.9%和38.5%,其中保护性干扰的水解氮、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2.11%、38.91%和38.94%,适度人为干扰的水解氮、有效磷、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61.97%、90.57%、130%和130.04%,保护性干扰和适度人为干扰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分别提高了15.43%和58.94%.研究表明,与保护性干扰相比,适度人为干扰在土壤的蓄水保水、肥力和固碳增汇等方面更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有条件经营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度人为干扰措施对天然次生灌丛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加快土壤恢复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川西高山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天然林为对照,选取自然恢复(40年)与人工恢复(30、40和50年)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 表明:采伐迹地经过4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成为高山绣线菊次生灌丛,人工恢复后成为川西云杉林,与天然林群落相似性分别为极不相似(0.19)和中等不相似(0.28~0.49).自然与人工恢复采伐迹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低于天然林,而草本层高于天然林.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胸高断面积、蓄积量、径级幅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与天然林群落的相似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林分密度逐渐减小.人工林面临林分密度较高、结构不合理、同龄纯林和林下更新差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川螺髻山表土和化石孢粉揭示的环境生态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四川螺髻山(1984、2017年)表土和化石孢粉与植被的关系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91.0%)占绝对优势,松属、冷杉属、青冈属、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桤木属、杜鹃花科、禾本科和蒿属为主要花粉类型;人工次生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并可指示优势种的存在和人类活动痕迹;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群落整体特征,花粉类型能与母体植被中优势种较好地对应;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难以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DCA表明,花粉谱的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工扰动植被和天然植被,但人工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以及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未能区分.30年前后表土孢粉组合变化明显,1984年样品以松属、青冈属和桤木属等花粉为主,而2017年采样分析中松属、桤木属花粉占绝对优势.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部分地区松树和桤木大面积飞播或种植,表土孢粉组合对当地植被指示意义与扰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现生植被与表土孢粉组合的差异能为恢复古植被和古环境提供参考,但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地区的孢粉图谱,就很难作为重建历史时期植被的根据.本研究可以为亚热带山地利用孢粉学恢复第四纪时期植被与气候,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南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山峡谷地貌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境类型;植物群落稳定性研究对揭示该区域植物群落动态特征和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指标、土壤肥力指标、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指标以及群落优势种幼苗更新特征与凋落物生物量指标等反映群落稳定性的数量特征指标构建植物群落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历年来西南干热河谷区相关研究结果确定各指标基准值,采用极差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群落稳定性.同时,采用该评价方法体系评价元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人工恢复植物群落以及虾子花(Woodfordia fruticosa)天然次生灌草丛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元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数在0.9-2.0之间.其中,久树(Schleichera trijuga)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稳定性指数最高(1.93),是该区域唯一超过天然次生植被虾子花灌草丛群落稳定性(1.53)的人工恢复植物群落.其他植物群落中,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群落和铁刀木(Cassia siamea)群落稳定性居中,综合评价指数均高于1.0;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ifolia)群落和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群落稳定性相对较低,分别为0.99和0.93.采用该评价体系可以直观地量化群落内各评价指标以及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数在西南干热河谷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状态;评价结果与群落外貌、群落生长概况以及群落内部环境状况基本一致,较好地反映了群落稳定性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适宜树种的选择在干热河谷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久树、印楝和铁刀木应是元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恢复较适宜的树种,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能够形成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