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效果及术后生育情况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组,n=82)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n=82)有生育要求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2年术后妊娠情况.结果: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总有效率(93.0%、100.0%)无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72.7±11.5min)、术中出血量(85±16ml)、术后住院(8.7±1.3d)及疼痛消失时间(3.7±0.5d)均低于开腹组(85.1±12.4min、135±32ml、13.0±2.8d、7.8±2.1d),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2%)低于开腹组(40.2%)(P<0.05),术后 2 年妊娠率腹腔镜组与开腹组(59.8%、45.1%)无差异,妊娠方式两组无差异(均P>0.05);腹腔镜组妊娠后流产(37.8%)及分娩剖宫产率(85.7%)均高于开腹组(16.2%、15.9%)(均P<0.05).结论:对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疗效相当,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指标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妊娠结局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超重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超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择期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超重(体质指数24.0~27.9kg/m2)患者20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布托啡诺镇痛镇静,观察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布托啡诺和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认知功能[简易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反应[白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MMSE、VAS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 12h 时观察组 IgG(7.25±1.32)、IgA(1.59±0.39)、IgM(1.06±0.43)、CD3(52.69±6.85)%、CD4(38.69±3.24)%均高于对照组(6.80±1.65、1.45±0.46、0.95±0.32、49.99%±6.24%、37.26%±3.16%),CD8(35.69±4.21)%、IL-6(102.63±32.65ng/L)、IL-8(106.98±13.65 ng/L)、TNF-α(162.89±36.77 pg/L)和 CRP(32.15±6.98 mg/L)均低于对照组(38.05%±4.36%、125.62±39.89 ng/L、124.78±14.58 ng/L、179.65±42.05 pg/L、45.06±7.06 mg/L)(均 P<0.05),术后 24h 时两组 IgG、IgA、IgM、CD3、CD4、CD8、MMSE、VAS、IL-6、IL-8、TNF-α 和 CRP 均无差异(均 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6.9%、5.9%)无差异(P=0.580).结论: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超重患者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孕妇的剖宫产率高达50%。为避免严重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子宫切除术等,传统上并不主张在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近些年不断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并不增加产后出血和其他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有指征的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行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对于不同特征的子宫肌瘤,剖宫产术时是否剔除尚无统一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妇科常见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常见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的自制入路通道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105例,并选择条件匹配的多孔腹腔镜手术105例作对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术后3个月患者手术满意度评分,术后3个月医生对切口美容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医生的感受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未中转为开腹手术,未加打辅助孔,术中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单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大于多孔腹腔镜组(均 P<0.05)。单孔腹腔镜组切口美容评分明显优于多孔腹腔镜组( P<0.05)。多孔腹腔镜组术中医生感受评分优于单孔腹腔镜组( P<0.05)。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24 h疼痛评分、患者手术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孔腹腔镜组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小于单孔腹腔镜组(均 P<0.05),两组输卵管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孔腹腔镜组不同手术类型术中医生感受均优于单孔腹腔组(均 P<0.05)。 结论:在病例选择合适的情况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手术中是可行的,单孔腹腔镜突出的优点为术后美容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卵双胎姐妹同患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UL)是一种罕见疾病,主要特征是子宫呈弥漫性、对称性增大,伴痛经、月经量多、不孕等。彩超检查常提示大量直径<3 cm的小肌瘤播散于整个子宫肌层和子宫腔。治疗方式以子宫切除为主,其他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和宫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目前报道的病例数越来越多,但典型病例不多。本文报道了1例30岁同卵双胎姐妹同患DUL的诊疗过程,同时对本病相关的最新文献进行总结,积累相关诊疗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瘤性红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肌瘤性红细胞增多综合征(MES)是一种罕见的妇科疾病,其特点为子宫肌瘤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学表现:血红蛋白>160 g/L,或红细胞压积>0.48,或红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的25%以上),并在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切除术后血液学表现恢复正常。MES围术期易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本文报道1例巨大子宫肌瘤继发红细胞增多症的MES患者的诊治过程,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制定围术期全阶段(包括术前、术中、术后)血栓预防措施,患者的预后良好。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妇科医师对MES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连续缝合法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06±35.41)min]短于对照组[(119.39±33.65)min],术中失血量[(28.33±9.56)mL]少于对照组[(46.17±13.08)mL],术中针眼出血率[16.67%(5/30)]低于对照组[46.67%(1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9、6.36,χ 2=6.23,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引流时间分别为(19.21±5.77)h、(59.07±18.85)h,均短于对照组的(25.39±9.65)h、(77.22±27.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1、3.02,均 P < 0.05)。观察组术后发热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χ 2=4.70, P < 0.05)。 结论: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联合棒球式缝合法治疗子宫肌瘤有较好的效果,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并于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剖宫产术分娩的145例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组,49例)与单纯剖宫产术未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未剔除组,96例)孕妇的一般特征、子宫肌瘤特征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未剔除组相比,剔除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50.0 min(37.5~57.5 min)与40.0 min(35.0~50.0 min), P=0.007]、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4.0 d(3.0~4.0 d)与3.0 d(3.0~4.0 d), P=0.047];其他母儿结局,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产后出血、输血、B-Lynch缝合、子宫动脉结扎、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母儿结局在剔除组与未剔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剔除组较未剔除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55.0 min(40.0~60.0 min)与42.5 min(40.0~50.0 min), P=0.019]、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4.0 d(4.0~5.0 d)与4.0 d(3.0~4.0 d), P=0.048],而两组间其他母儿结局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 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在剖宫产术时剔除肌壁间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AMISC)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AMISC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重度POP患者共30例,包括穹隆脱垂10例、盆底重建手术后脱垂复发9例。AMISC特别适用于:(1)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或腹腔镜手术,但能耐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和经腹手术者;(2)需同时进行腹部其他手术的POP患者,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利于手术标本的取出,避免碎解标本;(3)偏爱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不够熟练的医师;(4)多次盆腹腔手术史,估计盆腔粘连较重的患者。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客观效果,通过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评估主观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合并1~3种内科合并症,均顺利实施了AMISC,无中途停止、延长切口或改用其他术式者,手术时间为(110±19) min。术后随访时间为(33.5±12.4)个月(范围:8~49个月),术后POP-Q指示点Aa、Ba、C、Ap、Bp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其中C点由术前的(2.33±2.50) cm明显降为(-7.54±1.18) cm。阴道顶端和后壁手术成功率均为100%(30/30),前壁为97%(29/30)。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1),术后PGI-I问卷中29例患者为“明显改善”,总体主观满意率为97%(29/30)。术中骶前静脉丛出血2例(7%,2/30),无膀胱、肠管、输尿管等副损伤。术后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阴道顶端网片暴露2例(7%,2/30)。 结论:AMISC既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的不足,学习曲线短,是治疗重度POP有效、经济、便捷的手术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TUMP伴FH缺陷型子宫肌瘤引发假性Meigs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肌瘤伴假性Meigs综合征是指子宫肌瘤患者合并胸腹腔积液,子宫肌瘤切除术后胸腹水自行消退的一类妇科疾病。本文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平滑肌瘤(STUMP)伴延胡索酸水合酶(FH)缺陷型子宫肌瘤引发的假性Meigs综合征患者,并结合既往文献总结子宫肌瘤伴假性Meig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见症状为腹胀和呼吸困难,子宫肌瘤类型以浆膜下肌瘤为主,71%的患者存在血清癌抗原125(CA 125)水平升高,66%的肌瘤存在变性,子宫肌瘤剔除或子宫全切除术后胸腹水会自行消退并不再复发。加强妇科医师对子宫肌瘤伴假性Meigs综合征的认识有助于对合并胸腹水的盆腔肿瘤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