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盆底MRI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SUI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部分SUI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治疗。受试者均行盆底动态MRI检查(静息相及力排相),对SUI组尿道、膀胱颈功能及盆腔器官脱垂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SUI组TVT术后尿道移动角度、膀胱颈及尿道开放、盆底器官脱垂程度变化。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正态分布)或秩和检验(偏态分布)比较对照组和SUI组患者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 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25例,SUI组33例,31例行TVT治疗,其中12例于术后3~ 6个月复查盆底MRI,纳入术后观察。力排相下,SUI组较对照组,功能尿道长度、尿道移动角度、H线、M线、膀胱漏斗征、尿道开放和膀胱脱垂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膀胱脱垂程度减小,子宫脱垂程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VT术后SUI患者的尿道长度增加,尿道移动角度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底MRI能准确评估SUI盆底功能;TVT术后对尿道支持结构薄弱及盆底器官脱垂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阴道封闭术对老年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POP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阴道封闭术作为治疗无性生活需求的老年体弱症状性POP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有着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势。生活水平的提高使POP患者更关注手术治疗对其生命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近年来,关于阴道封闭术对老年症状性POP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渐多,本文对阴道封闭术的临床疗效、阴道封闭术对老年重度POP患者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阴道分娩对猪子宫韧带力学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阴道分娩对子宫骶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s,USLs)和主韧带(cardinal ligaments,CLs)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探讨阴道分娩对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母猪(已育母猪5 头,未育母猪 5 头)作为动物模型,通过单轴拉伸实验测量离体母猪的USLs和CLs被动力学行为,分析分娩对USLs和CLs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猪子宫韧带组织的被动力学行为呈非线性.无论分娩与否,右骶韧带的最大应力大于左骶韧带(P<0.05);分娩后,二者力学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未育母猪左主韧带最大应力略大于右主韧带(P<0.05);分娩后,两者差异降低(P>0.05).USLs最大应力均大于CLs,表明USLs比CLs承受的张力更大,USLs在POP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 研究结果 为认识USLs和CLs力学特性提供参考,可以指导更好治疗方法 的发展,如POP手术重建,也为预防POP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本中心并接受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POP定量分期均在Ⅲ期以上。年龄70~82岁,产次1~3次,均为阴道分娩。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各项尿动力学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但术前半数患者合并有逼尿肌过度活动,且均在术后消失。此外,同步X线影像显示术后的盆腔器官更为接近正常解剖位置。POP定量分期提升明确,相关量表显著改善。1例患者门诊复查时诉术后过度拉伸时偶尔出现腰背部不适,予以对症支持处理后好转。结论:机器臂辅助腹腔镜下子宫骶骨固定术对POP患者的疗效满意,安全性好。术后解剖位置恢复满意,对下尿路功能影响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阴道盆底重建手术发生下泌尿道损伤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阴道盆底重建手术(vRPS)发生下泌尿道损伤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vRPS患者发生下泌尿道损伤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为外院转诊。采用B超、膀胱镜检查对泌尿道及其损伤进行评价及定期随访。结果:(1)研究期间本院vRPS治疗的前、中盆腔器官脱垂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1 952例,其中发生下泌尿道损伤20例,发生率为1.0%(20/1 952)。(2)输尿管盆腔段损伤14例(1.4%,14/966),均发生于经阴道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均于术中发现,拆除缝线后症状缓解。(3)在本院行vRPS发生膀胱损伤6例,其中4例(0.7%,4/576)发生于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1例(0.4%,1/260)发生于阴道封闭术,1例(0.7%,1/150)发生于穹隆脱垂顶端悬吊术。转诊至本院的vRPS相关膀胱损伤4例,均为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后。8例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发生膀胱损伤的患者中,2例为术中损伤,均为前壁网片浅支穿透膀胱壁,即刻发现后重新穿刺放置网片,随访4~5年未见异常;6例为术后远期损伤,表现为网片侵蚀至膀胱黏膜,于术后半年至2年确诊,分别采用开腹或膀胱镜途径切除暴露网片,随访2~12年,有1例再次出现网片轻微暴露,无自觉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下泌尿道损伤在vRPS中难以完全避免,常见于经阴道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其次是经阴道植入网片阴道前壁修补术。但下泌尿道损伤的发生率低,损伤程度轻,术中发现率高,预后好;术后远期出现的下泌尿道损伤,经及时正确处理,较少造成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I)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I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肛提肌裂孔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肛提肌裂孔大小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研究分中心单位就诊的996例女性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问诊、POP-Q分期及盆底超声检查,采集静息状态、最大收缩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的盆底超声容积数据。分析肛提肌裂孔大小与POP-Q分期及脱垂症状的相关性,并分析最大Valsalva状态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及脱垂症状的效能。结果:不同POP-Q分期女性患者三种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腹部坠胀感症状的相关性最高( r=0.277, P<0.001)。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临床显著性盆腔器官脱垂(POP-Q分期≥2)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脱垂症状(0.77对0.69, P<0.001)。 结论:盆底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的大小与POP-Q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肛提肌裂孔面积与POP-Q的相关性较脱垂症状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5、2.469、2.691和2.889, 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0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盆腔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处理棘手。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于2014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发布了《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草案)》。时隔6年,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于盆腔器官脱垂诊治相关的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经阴道植入网片的应用目前仍然有很大的争议,因此,有必要将诊治指南草案进行更新修订,以帮助临床医师在当前形势下作出合理决策。本指南的制定采用了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分析现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相关的指南,经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重要决定投票通过。本指南内容涵盖了盆腔器官脱垂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供妇产科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