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苏联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国“针灸科学化”的历史面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大力吸收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代表的苏联医学,开展针灸科学化研究。具体体现在经络理论与针灸机制的“科学化”重构,开展穴位测电与皮肤活动点的实验研究,发明并广泛应用中西结合针灸疗法等方面。“学习苏联”构成了当时“针灸科学化”的重要一端,也对当代中国针灸学的形塑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针灸科学化发展由外部驱动转变为自发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摩擦与容适。梳理这段史实,分析得失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历史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956年医学史高级师资进修班及其影响探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956年医学史高级师资进修班是在新中国初期“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团结中西医”、实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下,由卫生部直接推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第一次系统的医学史高级师资培训,进修班教学安排合理,师资阵容强大,取得了良好效果。尽管结业后只有少数学员长期专职从事医学史教学研究工作,但依然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促进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院校医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为今天开展医学史师资培训及教学研究带来了宝贵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具象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妇幼卫生展览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幼卫生展览会曾在全国城乡普遍举办,其形象生动,覆盖面广,直接推动了更具进步意义的新接生方式在全国城乡的普及,在有效保障母婴健康的同时,使人民政权与“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妇幼卫生展览会的策展目的、策展主体、展出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普遍推行新法接生、无痛分娩、节制生育的政策相关,也部分承载着学习推行苏联“先进医学经验”的使命,最初十年间妇幼卫生展览会的内容因此有着细微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翻转课堂的人体解剖学三边一体化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期以来,卫生高等职业院校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多为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造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是采用前苏联的学院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中心作用,教学成本低,结果是学生死记硬背人体形态结构知识点、考试点,没有达到预期教学质量目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多元化[1]的教学理念的引进,卫生高职解剖学教学模式需要改进.所谓“三边一体化”教学,是指边教学、边实验、边评价的一体化教学,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形成性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辉历程恢弘篇章——纪念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60周年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物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命活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学科.开展生物物理学研究,使人们对生命现象和过程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为发展生物学开辟了广阔前景.20世纪50年代,生物物理学尚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新中国还是空白.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面展开,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1956年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对于我国最急需的学科门类,迅速派人到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回国后立即在科学院和政府各部建立发展这些门类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对于一部分学科,可以请苏联专家负责在最短期内帮助在科学院和有关各部门建立科研机构,培养干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癌症疼痛项目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人们对麻醉品心存恐惧.除了手术以外,用于疼痛的处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受学习前苏联的影响,医疗单位对麻醉品管理十分严格,而且是定量供应.多数病人尤其是癌症病人得不到合适的处理.以致有的病人说:"我不怕死,但怕疼痛的折磨".我特别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开麻醉药要用粉色的特殊处方,科里只有两人具有麻醉药处方权.一次,一位已经工作十几年的同事在门诊值夜班,不好意思半夜叫起我,就偷偷要我签了两张粉处方给她,万一有严重疼痛的病人可以领一针哌替啶(杜冷丁),结果被药房主任发现,我受到严厉批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顾方舟访谈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世纪50年代,小儿麻痹症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在中国也流行猖獗.顾方舟等中国医学家走出国门去学习,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科研和生产试验,制定出适合中国的技术路线和免疫策略,让无数中国儿童因为吃了糖丸疫苗远离小儿麻痹症.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顾方舟: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顾方舟,1926 年 6 月 16 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1950 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派往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于 1955 年在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获得副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医学家、病毒学家.20 世纪 50 年代,在我国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肆虐的情况下,他临危受命,由乙型脑炎研究转向脊灰研究,开启了他抗击脊灰的征程.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我国脊灰年平均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使中国于 2000 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顾方舟为我国消灭脊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康复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中国康复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概述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科发展也会不断促进科研的进步.我国康复医学的科研工作也是伴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进步的.1.1 中国康复医学领域科研工作的早期发展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尚无“康复医学”的概念.当时,由于学科领域不清晰,专业人才匮乏,独立的康复医学科的科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满足人们对伤病的治疗和疗养需求,在国家卫生部的支持下,各地选派优秀医师向前苏联专家系统学习理疗、体疗和疗养学.此后数十年,在全国各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主要围绕专业运动员及群众体育运动中运动创伤的防治方案,以及医疗体育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展开研究,在物理因子的临床应用上也颇有建树.新中国的运动医学及现代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由此拉开序幕[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血病及淋巴瘤肿的氮芥治疗(学习苏联Ларионов氏氮芥疗法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