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苏联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国“针灸科学化”的历史面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大力吸收以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代表的苏联医学,开展针灸科学化研究。具体体现在经络理论与针灸机制的“科学化”重构,开展穴位测电与皮肤活动点的实验研究,发明并广泛应用中西结合针灸疗法等方面。“学习苏联”构成了当时“针灸科学化”的重要一端,也对当代中国针灸学的形塑产生了显著影响,促使针灸科学化发展由外部驱动转变为自发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间的摩擦与容适。梳理这段史实,分析得失利弊,总结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供历史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学通中西的民国时期医学翻译家沈石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沈石顽是民国时期的医学翻译家和内科医师。通过对沈石顽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进行研究考证,指出沈氏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医著,向国内推介西医病理学、生育学和营养学等知识,并将日本汉方医学特别是和汉医学派的思想引入中国,为中国医生了解汉方医学发展,推进中医科学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络学说沉浮的历史考察(1949—1959)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949—1959年间,中医界在探索"针灸科学化"道路过程中,对经络学说的认知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初期"去经络化"、中期"巴甫洛夫化"和后期重回本原。经络学说的学术地位亦随之沉浮。这一变化受到当时外部环境和学科生命力的共同影响。在经过学界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实践后,经络学说重获重视,成为今日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诊疗指南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本文件是一部规范妇科常见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权威性、约束力及推广应用价值的医疗文件.预期对建立和完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示范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医学术流派文化渊源与发展规律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6/15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究中医学术流派"源"和"流"的关系,厘清流派的发展规律,为当下流派现代化传承创新提供思路.学术流派起源于不同的文化源头,其分化和发展与生物学中基因的复制、传播、变异类似.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与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分化的原理高度契合,各个流派学术思想和核心诊疗理念的建构可视为主体自建、主体间互建、社会共建的多层次统一.首先,医家个体基于对中医药学源头的选择和继承,再融入个性化理解,继而在学术史上分化为不同流派;其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医家依据"三因制宜"方法,主体间互建的学术流派和地方医派发展模式逐渐形成;最后,在现代医药学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的情境下,学术流派的进一步演化需遵循传统医学的演化规律并结合新时代健康需求,采取社会共建方式,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手段赋能现代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传播的价值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近代中西汇通派医家张锡纯的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自其出版发行后,得到了广泛传播,享誉百年.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衷中参西思想启发下,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科学化探索.本文从《医学衷中参西录》出版、传播的角度来深度挖掘其学术价值和对现今意义,以期更好地做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从循证中医到智慧中医:自动系统评价技术和中医快速循证决策
编辑人员丨2024/4/6
循证中医从产生到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医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但传统证据产生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循证决策需求.基于自动系统评价技术的中医药快速决策模式是智慧中医的典型案例,这种"端到端"循证决策模式在"中医药临床证据自动分析及可视化平台"得到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针灸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伴随着中医政策的调整,以朱琏创建的"新针灸学"为代表的现代针灸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1955 年):现代针灸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强调中医科学化,现代针灸学成为针灸学的主流;第二个阶段(1956 年~1989年):现代针灸学被长期边缘化,针灸学复归清朝之前的基本体系,传统针灸成为了针灸学的主流,并延续至今;第三个阶段(1990 年~至今):现代针灸学再度受到关注,学术界认识到针灸科学化、现代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认真研究制定既有利于传承又有利于创新的中医政策,避免政策的重大摇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Citespace分析穴位埋线治疗疼痛的知识图谱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全面挖掘剖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内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到2022年6月收集的有关穴位埋线治疗疼痛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关键词、机构通过Citespace的特定算法进行科学化分析,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31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穴位埋线治疗疼痛领域的发文量大体呈上升趋势,各作者发文量偏少,研究团队之间缺乏合作,主要机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形成10个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疾病主要为混合痔、术后疼痛、腰腿痛与痛经等,主要干预措施为单纯穴位埋线以及穴位埋线与其它针灸疗法的使用联合,主要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疼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需要深化临床研究,加强机制研究,重视穴位埋线与其它中医方法的联合使用,关注不同线体材料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状况及趋势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十四五"时期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发展程度,为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优化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研究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的基本状况,利用差别指数分析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公平性,采用归一法评价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效率,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2021-2025年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配置的基本情况、公平性和效率.结果:2011-2020年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增长约70.144%;按人口和地理分布的差别指数逐年上升,按GDP分布的差别指数逐年下降,2020年按人口、按地理和按GDP分布的差别指数分别为0.363、0.641和0.424;床位效率指数也逐年降低且始终处于低效率状态,2020年床位效率指数为0.532;预测2025年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按人口、按地理和按GDP分布的差别指数分别为0.469、0.715和0.382.结论:天津市中医医院床位过度集中于市内六区,配置公平性和效率连年下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能满足床位增长的需要.应通过区域统筹规划、加强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转变中医医院床位发展模式等多种方式实现科学化、集约化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