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个体化假体用于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精准重建的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3D个体化假体在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1年9月,回顾性分析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收治的上肢显微修复皮瓣覆盖后遗留骨和关节缺损患者12例,其中腕部不完全离断1例,手指、掌骨缺损2例,指骨间关节缺损4例,桡腕关节骨缺损4例,月骨缺损1例。其中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3.0 cm~12.0 cm×18.0 cm,骨缺损长度2.5~8.5(平均3.64) cm。对于不完全离断和完全离断肢体采取一期断肢(指)再植,二期行软组织修复,三期对遗留的骨和关节缺损采用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手指软组织缺损给予一期局部转移皮瓣覆盖,二期采用3D打印假体重建骨关节缺损。术后根据X线片结果,按照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骨和关节缺损断端与假体的骨整合情况。同时测量前臂及手部各关节的总主动活动度(TAM)。出院后1、2、3、6、9、12个月于门诊复查患肢正、侧位X线片,此后根据软组织及骨组织康复情况于门诊复查。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无坏死及感染,骨关节缺损处无感染,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判断结果优10例,良2例,上肢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5例,可2例。植入桡骨远端及桡骨干假体患肢腕关节活动度背伸30°~42°(平均37.3°),腕关节屈曲40°~55°(平均43.5°);掌指骨假体指、腕关节活动度为60°~70°(平均65.7°)。结论:3D打印个体化定制假体治疗上肢显微修复后骨和关节缺损是安全和精准有效的,可有效恢复上肢骨和关节缺损处的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下肢CT血管成像的腘动脉分支变异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腘动脉分支变异率及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205例(387肢)患者的术前下肢血管CT成像(CTA)资料,其中男153例、女52例,年龄12~79岁;双下肢182例、单侧下肢23例,左侧195肢、右侧192肢。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小腿动脉图像,观察腘动脉分支的解剖变异形态,根据Kim-Lippert分型统计腘动脉分支解剖变异Kim Ⅲ型及其各亚型变异率;测量变异分支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变异动脉分支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分支动脉长度、分支动脉缺失处至踝关节水平长度等,并与腘动脉正常分支比较。结果:205例患者中有33例(43肢)发生腘动脉分支变异:Kim ⅢA型变异发生率4.1% (16/387肢) ;ⅢB型变异发生率3.4%(13/387肢);ⅢC型变异发生率0.26%(1/387肢);ⅢD型变异发生率1.8%(7/387肢);特殊类型变异5例6肢(6/387,1.6%),主要表现为胫前或胫后动脉未缺失,腓动脉增粗替代形成足背或足底动脉。28例(37肢)腘动脉分支KimⅢ型解剖变异于小腿中下1/3处发生缺失,变异的主干动脉分支均为不完全缺失,胫后动脉(ⅢA型)、胫前动脉(ⅢB型)、腓动脉(ⅢA型)变异分支长度分别为(176.8±51.2)、(187.9±73.7)、(153.4±58.5)mm;其管径(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均较正常腘动脉分支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腘动脉分支存在广泛的解剖变异模式,其总变异率为11.1%,术前通过下肢CTA可准确判断腘动脉分支解剖形态,为降低临床下肢手术的风险提供解剖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全筋膜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收治的107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组(改良组)59例和常规筋膜间保留血管神经束组(常规组)48例。改良组和常规组的年龄[(61.8±8.9)岁与(62.2±8.1)岁, P=0.71]、体质指数(BMI)[(24.8±1.3) kg/m 2与(24.3±1.4)kg/m 2, P=0.89]、术前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6.8±0.9)ng/ml与(7.2±1.1)ng/ml, P=0.44]、前列腺体积[(47.9±18.4)ml与(48.3±17.9)ml, P=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临床分期均为cT 1~T 2aN 0M 0期,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均≤7分( P=0.76)。两组术前国际勃起功能评分(IIEF5)均≥22分。改良组术中不打开双侧盆底筋膜、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保持Denonvillier筋膜完整,采用筋膜内技术游离前列腺,完整保留双侧血管神经束,并且在吻合尿道和膀胱颈后,将两侧前列腺筋膜、耻骨膀胱/前列腺韧带以及DVC与膀胱颈前壁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以解剖性重建前悬吊系统。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分期、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6个月内控尿、勃起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改良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121.8±41.3)min与(106.7±33.8)min, P>0.05]、术中出血量[(105.34±34.1)ml与(90.6±26.4)ml, 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pT 2a、pT 2b、pT 2c、pT 3a期分别为14例(23.7%)和11例(22.9%)、25例(42.4%)和18例(37.5%)、17例(28.8%)和5例(31.3%)、3例(5.1%)和4例(8.3%),切缘阳性分别为7例(11.9%)和6例(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和常规组术后6周tPSA分别为(0.09±0.07)ng/ml和(0.08±0.06)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吻合口漏尿,留置尿管2周后顺利拔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12 d拔除尿管。改良组和常规组拔管后1周、1个月、3个月尿控率分别为52.5%(31/59)和16.7%(8/48)、64.4%(38/59)和29.2%(14/48)、52.1%(25/48)和77.9%(4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23.7%(14/59)和8.3%(4/48),49.2%(29/59)和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的尿控率和勃起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全筋膜内切除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完全重建了尿道周围解剖结构,减少了对盆底肌肉、筋膜及血管神经束的损伤,术后早期尿失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的设计、研发及生物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研发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测量并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收集上海市同济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招募的100名健康志愿者的胫腓骨+踝关节CT数据。对胫腓骨及踝关节三维重建,测量国人后踝影像解剖学参数,设计生产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通过制作胫骨人工骨模型,对钢板进行验证和生物力学测试。生物力学测试方法为分别在康定胫骨远端后侧钢板、六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五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固定下:测量轴向施加载荷500、1 000和1 500 N的垂直位移;测量位移为2 mm时的失效载荷及内固定完全失效时的最大失效载荷。结果:影像解剖学测量示后踝宽度为26.6(19.4,35.0)mm,并分别以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和第三四分位数对应小、中、大三种型号后踝基础钢板;置钉安全区高度为5.5(5.3,5.7)mm;后翻角度为153.0°(148.5°,157.5°);后翻高度为20.0(19.7,20.9)mm。利用胫腓骨+踝关节螺旋CT及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生产后踝解剖锁定钢板,与胫骨后踝匹配良好,解剖贴服。生物力学测试:相较康定胫骨远端后侧钢板轴向载荷500、1 000和1 500 N时垂直位移的(0.60±0.02)、(2.22±0.03)、(2.81±0.04)mm,六孔型和五孔型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分别减少为(0.45±0.04)、(1.10±0.03)、(1.50±0.03)mm和(0.52±0.04)、(1.15±0.03)、(1.67±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8.287, P<0.001; F=10 061.890, P<0.001; F=9 774.019, P<0.001);三种固定方式下,后踝骨折位移为2 mm时的失效载荷分别为0.80(0.73,0.80)、2.00(1.93,2.00)、1.70(1.70,1.70)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4.245, P<0.001);三种固定方式下,内固定完全失效的最大失效载荷分别为1.90(1.90,1.98)、4.30(4.30,4.30)、3.70(3.63,3.70)k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3.863, P<0.01)。 结论: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钢板与后踝匹配良好,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肠脾曲肠系膜形态的活体解剖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不少外科医生对结肠脾曲的肠系膜形态认识不足,以致于在进行脾曲周围癌的完整系膜切除时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对结肠脾曲游离过程中的肠系膜形态进行连续的活体解剖观察,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帮助外科医生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系膜结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9例录像完整、质量合格的非连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全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以中间入路为主的"三路包抄"方式进行脾曲游离。在脾曲游离过程中,对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形态进行观察,结合胚胎学理论进行三维模拟。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并连续采集4个层面的术中照片(切面1、2、3、4)。结果:脾曲游离过程的中位手术时间为31(12~55)min,中位出血量5(2~30)ml,术中1例患者出现脾下极血管损伤,予超声刀电凝止血成功。9例患者均观察到稳定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横结肠系膜根位于胰腺下缘,内侧较为明显且坚韧,而在胰体尾部该结构逐渐消失,代之以光滑的相互移行的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背侧叶。通过术中观察重建结肠脾曲形态:胚胎时期横结肠系膜呈扇形移行为降结肠系膜,在其内侧(切面1至切面2),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受肠系膜上动脉(SMA)的牵拉而内翻,发生对折,并受胰腺的压榨,从而形成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其外侧(切面3至切面4)远离SMA的力学牵拉,移行区未受胰体尾压榨,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结肠系膜背面光滑,平躺于相对应的由胰体尾、Gerota筋膜和脾下极构成的膜床上。结论:本研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模拟,提出了能稳定在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术中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平Gerota筋膜水平,由内向外切断横结肠系膜根至胰体尾下缘,可保证横结肠系膜根部脂肪和淋巴组织的完全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改良双通道吻合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近端胃切除术后失去了食管胃结合部原有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进行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来改善患者术后的反流。传统的双通道吻合方式适用于绝大部分近端胃切除术中的消化道重建,抗反流效果好,尤其适用于残胃过小、不适合做食管残胃吻合、糖耐量减低的患者。但是由于手术方式复杂,吻合口多,在完全腹腔镜下操作存在较大的难度。我们中心在熟练开展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改良。本视频就改良双通道吻合法在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位骨瓣联合不同鼻黏膜瓣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手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原位骨瓣(ISBF)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PNSF)与联合以游离中鼻甲黏膜瓣(FMTMF)为主的游离黏膜瓣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手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ISBF联合PNSF(ISBF+PNSF组, n=86)或FMTMF为主的游离黏膜瓣(ISBF+FMTMF组, n=40)进行颅底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变最大直径、病理学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鞍区增强MRI及鞍区薄层CT检查,观察术后ISBF及黏膜瓣的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2(SNOT-22)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的鼻腔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卧床时间、颅内感染率、脑脊液漏发生率及腰大池置管引流率。 结果:1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底重建。术后复查鞍区薄层CT显示ISBF均位置良好。126例患者术后3、6个月的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ISBF和黏膜瓣均完全愈合。ISBF+PNSF组与ISBF+FMTMF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中位数分别为210 min和190 min)、术后卧床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4 d和13 d)、颅内感染率[分别为8.1%(7/86)和5.0%(2/40)]、脑脊液漏发生率[分别为11.6%(10/86)和7.5%(3/40)]、腰大池置管引流率[分别为26.7%(23/86)、22.5%(9/4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ISBF+PNSF组患者的SNOT-22评分高于ISBF+FMTM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评分分别为15分和13分, P=0.029)。 结论:两种颅底重建方式均能实现颅底解剖重建,ISBF联合FMTMF的鼻腔创伤更小,术后鼻腔生活质量更高,而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风险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骨肿瘤切除与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恶性骨肿瘤由骨组织原发或其他恶性肿瘤转移引起,一般具有体积较大、对周围组织侵袭程度深、异质性显著及个体差异大等特点 [1]。恶性骨肿瘤常发生于四肢、骨盆、脊柱等部位,如骨盆肿瘤多侵袭范围大、与众多脏器关系密切,不易完整切除,广泛切除后患者局部解剖结构损伤大,下肢运动功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的要求甚高 [2-3]。近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放疗等医疗技术的发展,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 [4-5],保肢手术逐渐成为治疗骨肿瘤患者的标准手术方式。传统手术方案主要是术前依据影像学资料评估骨肿瘤的范围和安全边界,结合术者的经验进行骨肿瘤病灶切除,再通过标准组配式假体配合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或骨水泥进行肢体重建 [6]。由于骨肿瘤具有异质性,不同患者骨缺损形态不一,个体差异较大,手术方案的制定难以个性化,因此可能因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或假体匹配度差等原因而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肿瘤复发、假体松动、移位等风险。目前,个体化、精准化成为骨科、尤其是骨肿瘤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3D打印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传统骨肿瘤手术方式逐渐改变 [7]。3D打印技术具有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微创化等优势。结合3D打印技术,临床医师可利用导航模板技术精准切除肿瘤,之后个性化定制3D打印假体保证功能完整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