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的颅底重建技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结合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采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肌肉分层法、乙状窦后及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肌肉分层复位缝合重建技术。观察颅底重建的效果以及是否出现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均获得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神经鞘瘤12例,副神经节瘤3例,软骨肉瘤1例。术后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2例,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下积液、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头颅CT均显示双骨瓣固定良好,未见任何程度的扭转或者松动,乳突的形态学特征恢复,颅骨缺损较少。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1.4±3.5)个月(27~37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现颅骨骨瓣变形或移位的情况,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和乳突皮质骨双骨瓣成形以及肌肉分层复位缝合技术操作简单,可在保证显露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安全性,减少骨性缺损,并且有利于软组织重建;在耳后弧形远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血运重建术可用来增加或替代有脑缺血危险患者的脑血流量,如烟雾病、脑血管闭塞性疾病、颅底肿瘤和复杂动脉瘤等。文章分别从麻醉管理、术后管理、并发症的预防三方面来分析总结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中管理重点在于维持稳定的脑血流量和正常的颅内压,从而优化脑氧供需平衡,术后管理则应严格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疼痛控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应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缝合效率。方法:纳入44例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并于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进行颅底重建的患者,术中均应用2把上弯持针器行鼻内打结,其中13例应用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初始组),31例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改良组)。回顾性分析术后脑脊液漏、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评估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种打结方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打结效率的差异。结果:44例患者中,1例(2.3%)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为初始组患者;无一例患者发生与缝合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两组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良组与初始组的每针缝合时间分别为(5.6±1.7)min、(10.8±4.7)min,每针抓取次数分别为(21.0±6.0)次、(45.4±2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而抓取准确率分别为(90.3±4.9)%、(88.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1)。 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颅底重建术中采用鼻内打结硬膜缝合技术安全、有效,其中应用2把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打结方式的效果优于万向笔式弯显微针持加枪式固定方向弯针持打结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 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 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 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 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颅底重建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及分层颅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37例PitN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依据术中是否发生脑脊液漏分为术中无脑脊液漏组(198例)和术中脑脊液漏组(39例),并依据脑脊液漏Kelly分级标准(术中无脑脊液漏组均为0级,术中脑脊液漏组为1~3级)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结果:237例患者中,198例术中无脑脊液漏发生,39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其中Kelly分级0级198例,1级27例,2级9例,3级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底重建。术后2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无一例新发脑脊液漏。23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3~12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合并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质地、手术次数及肿瘤切除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 OR=1.24,95% CI:1.13~1.36)、肿瘤部位( OR=0.17,95% CI:0.04~0.80)、肿瘤质地( OR=15.38,95% CI:4.61~51.28)、手术次数( OR=14.76,95% CI:2.44~89.19)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PitNET最大径较大且质韧、二次手术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肿瘤切除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更高,而肿瘤位于鞍上是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的保护因素,依据脑脊液漏分级标准采取分层颅底重建策略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复位效果。方法:收集2009至2021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50例患者的资料,男16例、女34例;年龄(45.04±11.78)岁(范围18~65岁)。于侧位X线片、CT矢状面重建及MRI T2WI测量手术前后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寰枢关节位移、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C 0~C 2 Cobb角和C 2~C 7 Cobb角。前路与后路手术患者各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前路手术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为(45.24±9.86)岁,随访时间为(6.48±3.14)个月(范围3~14.5个月);后路手术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为(44.72±14.06)岁,随访时间为(7.04±2.87)个月(范围3~1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Claus高度、寰齿前间距、椎管储备间隙、延髓脊髓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寰枢关节间隙高度、寰枢关节夹角较术前增大,寰枢关节位移减小,但后路手术组仅寰枢关节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36.54°±11.13°)较术前(16.08°±9.36°)增大,而C 2~C 7 Cobb角(13.21°±10.23°)较术前(22.96°±11.07°)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路手术组术后C 0~C 2 Cobb角(18.50°±10.95°)与术前(18.37°±11.42°)无变化,C 2~C 7 Cobb角(17.13°±14.89°)较术前(20.22°±16.64°)略减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各参数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改善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脊髓压迫,前路手术行寰枢关节间隙的撑开复位更为充分,但上颈椎前凸角度过度增大将导致下颈椎前凸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颅底外科颅底重建的策略与技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底重建是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的预后。在过去10年中,得益于鼻内镜技术、手术设备与器械、内镜颅底解剖学、内镜颅底外科理念等多方面的进步,内镜颅底重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就鼻颅底外科手术中不同类型颅底缺损的特点、修复重建原则与方法、术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总结,以期加强该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对相关理论体系的再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斜坡置钉枕颈固定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方法:在7例新鲜人颅颈段标本上采用经口咽逐级扩大入路行经斜坡置钉枕颈固定:单纯经口咽入路、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经口咽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在切开入路过程中观察咽后壁软组织的分布并测量其厚度,观察椎动脉走行及其至中线的距离,测量斜坡的显露范围、椎骨显露范围及斜坡置钉角度范围(下切牙或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显露端的连线与斜坡骨面切线的夹角)。结果:咽后壁软组织厚度于斜坡咽结节以上为(3.5±0.6)mm,C 1~C 5椎前为(5.0±0.5)mm。双侧椎动脉至中线的距离在C 1,2、C 2,3、C 3,4和C 4,5水平分别为(19.5±1.2)mm、(14.6±2.7)mm、(14.0±2.7)mm和(13.9±2.7)mm。单纯经口咽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8.3±3.0)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斜坡下缘、C 1前结节、C 2椎体及C 3椎体的距离分别为(104.7±4.3)mm、(99.2±6.8)mm、(81.4±4.3)mm、(75.1±4.0)mm及(68.7±6.5)mm;6例标本颈椎显露达C 3椎体,1例显露至C 2椎体。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18.5±4.8)mm,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咽结节距离分别为(107.9±6.7)mm、(104.8±6.7)mm。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斜坡显露纵径为(26.3±1.8)mm(斜坡全长),下切牙至斜坡显露上缘的距离为(112.4±12.6)mm。经口咽下颌骨切开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均显露斜坡全长,下颌骨基底中点处至斜坡上、下缘及咽结节的距离分别为(141.8±15.7)mm、(131.0±9.9)mm及(120.5±8.2)mm;颈椎显露最下缘可达C 5,6椎间隙。单纯经口咽入路由于斜坡显露范围不够,无法完成斜坡理想置钉;经口咽软腭切开入路和经口咽软硬腭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分别为71%(5/7例)和86%(6/7例),置钉角度为92.6°±7.7°;经口咽下颌骨或下颌骨-舌体切开入路的斜坡置钉率为100%,置钉角度为75.1°±7.7°。 结论:经口咽软腭切开及软硬腭切开入路基本能满足前路枕颈固定术的斜坡置钉要求。对口裂较小或张口受限、颅底扁平、颅底凹陷所致斜坡倾斜角度较小或需下颈椎固定重建者,应采用经口咽下颌骨切开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侧颅底肿瘤手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41例病例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颅底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