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地区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等三所医院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受训学员的考核成绩,查找影响结果的因素,提高同质化培训效果。方法:将在2020年8月27日至9月27日参与三所医院心肺复苏标准化教学的学员和授课教师纳入研究。授课过程遵循国际统一标准的基础生命支持实施人员课程计划。通过笔试、单人CPR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技能考核成绩、团队CPR培训效果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0.0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影响考核结果的因素。结果:三所儿童医院的25名教师授课27次,完成培训及考核154人。其中,144人通过笔试,占比93.5%;130人一次性通过单人CPR+AED技能考试,占比84.4%。三地学员的笔试和技能考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回归分析显示,学员的职称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会影响技能考试结果。学员身份、岗位、职称存在地区差异,但对团队CPR的学习需求相同,比例为44.8%,高于单项技能。94.8%的学员认为"闭环式沟通"是团队CPR中的重要能力,培训后74.7%的学员认为该项有提高。 结论:现阶段利用双讲师制、教考分离措施确保了CPR的标准化教学;通过规范的量化考核,严把学员出口关,达成了同质化效果,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团队协作CPR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基于学员自评的调查结果,有利于客观反映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升高效团队协作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沉浸式教学结合闭环式考核在呼吸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沉浸式教学结合闭环式考核在呼吸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到呼吸内科实习的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进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观察组采用沉浸式教学结合闭环式考核。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理论、临床诊疗和操作技能、共情能力、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临床诊疗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观察组学生共情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83±6.71)分 vs.(61.08±6.32)分; t=15.60, P<0.001]。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对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6个方面的认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沉浸式教学结合闭环式考核有利于提高呼吸内科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改善临床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网络教学内部质量保证建立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初步探究输血医学网络课程内部质量保证的方法,建立耶鲁远程课程学习专用网站,以进一步完善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高等教育资源.以ICDE评审的理念建立1个完整的基于“制定-实施-检查-反馈-整改”的闭环式结构的输血医学网络教学内部质量保证,具体从目的与目标,课程设计与学习资源,教职工队伍,教学过程和考核测评等5个方面进行摸索.初步构建了输血医学网络课程内部质量保证,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输血医学网络课程内容是协和医学院输血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质量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有利输血医学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产出导向理念,设定了“发酵工程”合理具体的课程目标,聚焦学生的工程知识掌握及问题分析、工程设计及研究能力培养.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模块,以课程目标达成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整合并优化,采用了多元化、注重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构建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模式,形成了“设计—实施—考核—评价—改进”闭环运行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解、分析、设计、研究发酵工程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过程控制优化综合医院多学科诊疗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落实国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要求,科学总结评价四川某三甲综合医院的做法经验,为医疗机构发展和优化多学科诊疗模式提供借鉴参考.方法:以四川某三甲综合医院2017~2019年的实践为案例,基于过程控制理论,从管理、质量、认知和信息化维度分析制约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发展的因素,并实施针对性改进,评价改进前后的效果.结果:在管理方面,就诊流程得以优化,形成单病种、疑难重症和高新技术、医联体远程等三种MDT模式,面向患者开放前两种MDT号源;在质量方面,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以肺癌诊疗为例,经MDT收治入院患者的阳性确诊率更高(x2=8.91,p=0.003);在认知方面,医生团队建设持续加强,患者满意度从69.97%提高至94.46%,诊疗方案依从性从74%提高至90%;在信息方面,通过信息化整合专家团队、细化质量考核、联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实现MDT智能化闭环管理.结论:MDT医疗业务拓展,收费、信息和发展环境等支撑保障条件将影响其实施的广度与深度,有效实施MDT将促进综合医院高新技术推广、诊疗能力提升和学科建设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