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黄芩素调节Hippo/YAP信号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汉黄芩素调节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阿霉素的方式构建大鼠CHF模型,成功造模36只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汉黄芩素组(汉黄芩素100 mg/kg)、汉黄芩素+维替泊芬组(100 mg/kg汉黄芩素+100 mg/kg维替泊芬),每组12只.剩余12只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称重并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MI)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Masson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周围纤维面积和血管管腔面积比值(PVCA/LA);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Hippo/YAP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F、LVFS、心肌组织SOD水平及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MST)1/2、大型肿瘤抑制因子(LATS)1/2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LVEDD、LVESD、HMI、LVMI、心肌组织MDA水平、CVF、PVCA/LA、心肌组织YAP、MMP-2、MMP-9、CTGF蛋白表达明 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出现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和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汉黄芩素组LVEF、LVFS、心肌组织SOD水平、MST1/2、LATS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LVEDD、LVESD、HMI、LVMI、心肌组织 MDA 水平、CVF、PVCA/LA、心肌组织 YAP、MMP-2、MMP-9、CTGF 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和损伤减少.维替泊芬增强了汉黄芩素对CHF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改善作用.结论:汉黄芩素可能通过激活Hippo/YAP信号通路、抑制YAP表达来减轻CHF大鼠心肌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HFrEF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化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79.1%(P<0.05).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升高,LVEDD、LAD、BNP、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AD、BNP、hs-CRP、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有效改善HFrEF病人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抑制心肌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医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经临床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采用心脏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两组患者再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为(421.63±86.75)m,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28.44±74.93)m( t=8.130, P<0.001),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 t对照组=6.584, P<0.001; t观察组=15.337, P<0.001);观察组治疗后BNP浓度为(227.68±31.22)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74±36.81)mg/L( t=8.714, P<0.001),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t对照组=24.669, P<0.001; t观察组=38.776, 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AD较治疗前下降( t=4.031、10.166、3.715、12.569,均 P<0.05),而LVEF、FS均较治疗前升高( t=7.610、11.906、3.915、6.105,均 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 t=7.255、12.739、4.703、2.442,均 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生跌倒和心血管不良事件,无死亡病例;观察组治疗后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其他领域评分分别为(23.96±4.75)分、(9.47±2.02)分、(26.31±1.8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3±5.12)分、(12.35±1.89)分、(32.76±2.49)分( t=6.867、10.411、20.833,均 P<0.001);两组较治疗前各项目评分明显下降( t=6.648、14.746、28.782、35.262、9.665、27.962,均 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再住院率为10.0%(10/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22/100)(χ 2=5.357, P=0.021)。 结论:心脏运动康复用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治疗中可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其预后,降低再住院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多种机制参与其的发生发展。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可将心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其中HFrEF和HFpEF占据了心衰患者的绝大多数。目前HFrEF的动物模型已较为成熟,而HFpEF的动物模型则尚为缺乏,这大大限制了有关HFpEF研究的开展。该文汇总了HFpEF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对各模型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适应性伺服通气治疗:ADVENT-HF研究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力衰竭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2015年SERVE-HF研究表明,适应性伺服通气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基于这些发现,美国睡眠医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在其治疗指南中推荐,对左心室射血分数≤45%的心力衰竭患者,不应使用适应性伺服通气治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而近期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ADVENT-HF研究正式发布的结果显示,适应性伺服通气没有增加心血管不良结局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TA-MAS合并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大动脉炎伴中段主动脉狭窄(TA-MAS)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因TA-MAS合并HFrEF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治疗情况等),及介入治疗前后(术后3 d、1个月及每6个月进行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年龄(18.4±5.0)岁,发病年龄(15.3±5.0)岁。10例患者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标准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心功能仍未改善,遂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3(1.3,5.6)年。术后第3天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Ⅱ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28),LVEDD明显减小( P=0.011)、LVMI明显减小( P=0.019)、LVEF明显升高( P<0.001);术后1年,患者血NT-proBNP水平仍明显降低( P=0.016),LVEDD仍减小( P=0.023)、LVMI仍减小( P=0.043)、LVEF仍升高( P<0.001)。 结论:对于TA-MAS合并HFrEF患者,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病后7 d的临床疗效及血浆丙二醛(MDA)和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与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因急性左心衰竭入院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120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扩血管、利尿、强心、重组人脑利钠肽(BNP)等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予以芪苈强心胶囊口服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血浆BNP、MDA和ET-1的变化。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从临床疗效看,联合治疗组患者总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P<0.05);而联合治疗组血浆BNP、MDA和ET-1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P<0.05)。 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7 d的临床症状,降低血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和ET-1水平,在临床的应用价值需要更多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作为居于全球致死量首位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状态,致死率高,具有难治愈、易留病根、疗程长等特点,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妇女和肥胖人群,且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全球每年心力衰竭患病人数约4 000万人,死亡率超过10% [1]。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大小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HFpEF约占心力衰竭发生事件总数的40%~50%,该比例在65岁以上的心力衰竭人群中显著升高,可超过70% [2]。据2019年数据显示近10年HFpEF的发病率增长了10% [3]。HFpEF是由于高血压、房颤、血脂异常等 [4]多种常见原因造成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心肌失去原有弹性,使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心脏储备功能发生障碍。心力衰竭作为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常见症状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等 [5]。HFpEF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复杂发病机制,导致其病理及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无理想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成分筛选 [6],因此限制了临床治疗的评价效果。目前尚未发现有明确改善预后作用的药物策略可用于HFpEF的治疗,亟需突破。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颇有建树,具有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等特点。随着中医药领域在临床医学及循证医学中广泛的运用,中医药干预治疗HFpEF的相关观点呈直线增长的状态。因此,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角度对HFpEF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定期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定期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祁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按院外管理规范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合理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根据每月1次的血清NT-proBNP监测水平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随访1年。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死率、再住院率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1年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F分别为(46.2±4.5)mm、(34.7±4.2)mm、(52.4±7.2)%,均优于对照组的(54.3±5.1)mm、(41.3±6.8)mm、(40.4±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01、2.814、3.021,均 P<0.05);观察组病死率、再住院率分别为6.67%(2/30)、23.33%(7/30),均低于对照组的23.33%(7/30)、60.0%(1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328、8.801,均 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74.5±2.3)分、(76.3±4.2)分、(78.5±2.4)分、(77.4±1.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8.6±2.1)分、(62.5±2.8)分、(64.5±3.2)分、(61.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01、3.682、3.875、4.001,均 P<0.05)。 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定期监测NT-proBNP,可合理指导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利于改善其心功能,降低其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室同步治疗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慢性心衰且有CRT适应证的患者,行左束支起搏及CRT。评估患者临床心功能情况,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并进行起搏器程控优化;对以上结果进行0.5~1.0年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施行左束支起搏治疗。患者QRS时限较术前缩短[(119.40±16.89)ms对(164.60±22.96)ms, P<0.000 1];经双心室同步起搏后,部分患者QRS时限进一步缩短[(112.60±19.48)ms对(119.40±16.89)ms, P=0.004]。术后随访发现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9例LVEF明显改善,住院率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同步性较前改善。 结论:左束支起搏对慢性心衰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起搏依赖的患者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结合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减小QRS时限,改善电同步性,提高CRT反应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