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分析基础上,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0-2020年四川省183个县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县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了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综合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改进管理学中的多要素权衡模型来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量化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先后经历了振荡期(2000-2011年)和迅速攀升期(2011-2020年),在此过程中,自然维度指数整体上比社会经济维度指数更高,但同时也表现出了更强的不稳定性;(2)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值区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围丘陵区和川南少数区县,从两个高值中心向四周延伸,高质量水平逐渐下降,川西北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相较于广大平原和丘陵区域仍相对滞后;(3)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作用下,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低值不协调向低值协调,再到高值不协调的转变,不同时期的耦合不协调区域及其面临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短板差异显著;(4)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数之间存在复杂交错的相互作用关系,且这种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地县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病案首页数据的四川省2015-2020年恶性肿瘤发病时间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四川省恶性肿瘤发病趋势,为制定肿瘤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基于四川省2015-2020年全省居民住院病历病案首页肿瘤相关的个案信息数据,计算发病率,使用Joinpoint 4.2.0.1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2015-2020年间,四川省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从181 490例增加到276 770例,发病率从198.57/105上升到304.76/105,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总体7.514%、男性6.751%、女性8.611%、城市4.713%、农村6.838%;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恶性肿瘤发病上升趋势明显,AAPC值分别为7.549%、9.668%.2015-2020年四川省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发病率均呈明显的上升变化趋势,AAPC值分别为 11.220%(95%CI:5.866~16.845)、6.606%(95%CI:1.395~13.202)、6.322%(95%CI:1.411~11.472)、5.765%(95%CI:1.431~10.284)、13.222%(95%CI:7.396~19.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川省恶性肿瘤发病率随时间呈上升变化趋势,防控形势严峻.不同恶性肿瘤发病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肺癌、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是四川省发病居前位的癌种,应增强特异性预防控制与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RUSLE模型的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时空演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把握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和演变趋势,可以为四川省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本文以降雨数据、高程数据、土壤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土壤侵蚀RUSLE模型,选取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 4 个因子建立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对四川省 2005-2018 年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空间分布上,不敏感、轻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北部、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和川东北.时空变化上,2005-2018 年期间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呈增强的趋势.不敏感区域面积减少 26%,轻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17.51%,增加面积主要来源于不敏感区域的转变,中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8.08%,增加面积来源于轻度敏感区域的转变,高度敏感区域面积增加 2.67%,主要来源于中度敏感区域的转变,转变区域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西北部、成都平原以及川西南山地的大部分区域,该变化主要由植被覆盖因子和降雨侵蚀力因子综合影响所致.在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因子中,植被覆盖因子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最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四川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可以为四川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理论理论依据与价值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川西平原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明确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川西平原旱作季杂草群落特征的影响,从而为旱作季杂草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大蒜-水稻(GR)、小麦-水稻(WR)、蚕豆-水稻(BR)、油菜-水稻(RR)和马铃薯-水稻(PR)五种水旱轮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在 2022年旱季采用生态学方法探究了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旱作季农田杂草种类、密度、株高、生物量等杂草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五种轮作模式下杂草田间密度表现为WR>BR>RR>GR>PR,生物量表现为WR>BR>GR>RR>PR,物种多样性表现为GR>BR>RR>PR>WR,物种均匀度表现为GR>PR>BR>RR>WR,群落优势度表现为WR>PR>RR>BR>GR,表明G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高,WR杂草群落稳定性最低且优势物种发生危害的程度最高,RR的杂草种类数少且不易发生危害;(2)五种水旱轮作模式杂草群落相似性较高,相似性指数在 0.69-0.84 之间,WR杂草生活型以一年生单子叶杂草为主,其余四种模式以一年生双子叶杂草为主;(3)WR优势杂草种类最少,为禾本科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其重要值为 59.53%;BR优势杂草种类最多,为棒头草、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和通泉草(Mazus japonicus(Thunb.)O.Kuntze);GR优势杂草为苣荬菜(Sonchus wightianus DC)和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RR和PR优势杂草均为三种,都包括为棒头草和蔊菜.因此,以确保旱作季杂草能得到有效控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应制定不同的杂草防控措施.GR和PR应重点控制以猪殃殃为代表的双子叶杂草,WR应着重控制以棒头草等为代表的单子叶杂草,BR和RR应注重繁殖力强的单双子叶杂草的综合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川渝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分析2016-2020年四川(川)、重庆(渝)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为川渝政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差别指数、集聚度评价川渝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结果]四川、重庆按人口分布差别指数远小于按地理分布差别指数.成都平原、川南、重庆都市区5个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的HRAD均大于1.6,呈现地区按地理配置公平性过高;从人口配置公平性来看,除川西北外,其他区域HRAD/PAD值为1.0左右,公平性整体较好.除成都平原和重庆市区外,其他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低于物力资源.[结论]川渝各区域的卫生资源参差不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配置卫生资源公平性优于地理配置,且医疗人才资源匮乏.创新区域卫生资源协同体制机制,对有效推动川渝卫生健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2017年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对2017年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科学配备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利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人力数据,对全省监管人员按人数、年龄、性别、学历、职级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全省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存在学历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从地域看,川西、川北、川南与成都平原地区监管人员在人数总量、监管范围、学历构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级应高度重视人员配置标准设置,配齐配强监管人员,加大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推进监管人员职业化建设,加强一线执法人员实训,全面提升专业监管能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守卫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西平原灌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周年土壤呼吸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旱轮作是川西平原灌区重要的稻田种植模式,为探究本区域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周年土壤呼吸的影响,在四川崇州设置蒜-稻(GR)、麦-稻(WR)和油-稻(RR)三种水旱轮作模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模式周年土壤呼吸,并同步测定温度、水层高度等水热生态因子.结果 表明:三种轮作模式周年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表现为GR>RR>WR,分别为193.36、160.27、157.28 kg/hm2;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单峰型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2:00-15:00,68月的日变幅高于其余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均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在6月和9月达到峰值,其中GR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最高;三种模式土壤呼吸速率均受0-10 cm、10-20 cm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温度是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水层深度和土壤温度共同作用影响了稻季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2018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提高监测工作质量、贯彻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7-2018年四川省所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卡,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8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72 840例,年均发病率44.08/10万.男女性别比为1.23∶1,2岁以下幼儿和0岁组婴儿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8.53%和32.31%,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8.35%.全省各市州地区间发病水平差异明显,成都平原及川西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每年有2个发病高峰,夏季高峰为7-8月,冬季高峰为12月至次年1月.有明确病原学诊断的病例中,轮状病毒感染占94.67%.结论 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水平存在地区差异,2岁以下散居儿童是防控工作的重点人群,确诊病例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应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率,在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积极开展综合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西平原农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