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方法:利用Yaahp软件构建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5名学生的内科学课程中实施德医并举的课程思政清单式教学,并在课程结束时应用此评价体系得到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以德医双馨的育人目标为目标层,师德师风、课程设计、学生体会、发展评估为准则层,分13项方案层。利用此评价体系评价2020至2021学年第一学期内科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德医并举的课程思政清单教学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定量综合评价得分4.080分(1~5分)。结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可基于层次分析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具有科学、定量、综合和可改进等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区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学、康复工程学3个专业(简称3个专业)来探究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设计问卷,2022年2至4月邀请全国多地6所高校、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7位专家参加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描述结果和构建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2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87和0.463,经Kendall协调系数 W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分为3个层面,准入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良好、符合年龄要求、研究生学历等8个指标;择优遴选指标包括临床能力、研究生指导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3方面的7个指标;代表性成果指标包括论文、专利、技术标准等6个指标,并根据专家对代表性成果的重要性排序得出其在3个专业下导师遴选的权重系数。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体现导师临床、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选拔要求,反映了不同专业下导师代表性成果指标的差异,为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的评价和需求,探讨医学教育中师德师风的建设途径。方法:调查江苏省某医科大学2 268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的满意度、符合程度评价及建议。采用SPSS 26.0软件对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对建议进行质性分析。结果:研究生对导师师德师风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导师师德师风各条目描述"非常符合"均在80%以上;学生建议经质性分析得到监督反馈、导师培训、奖惩体系、沟通交流、关爱学生、学术指导6个主题。结论:临床医学导师师德师风评价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师德师风的培养引导、监管机制和奖惩体系仍待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药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体系。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初步确定了药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指标、评估办法、评估流程。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意见征询。结果:2轮专家咨询均回收有效问卷18份;第二轮咨询的评估指标变异系数小于17.5%,Kendall协调系数为0.388, P<0.001,克朗巴赫系数为0.682,每项二级指标所采用评估办法均有17位及以上专家同意,每类评估流程均得到全部专家同意。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和优化后形成了包括6项一级指标、33项二级指标的药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指标;确定了包括个人自评,所在党支部、授课对象、课题组成员、教师工作小组分别对其评估的5种评估办法,以及各项二级指标所选取的评估办法;确定了包括人才引进、预聘制中期评估和届满评估、研究技术系列届满评估等5类评估流程。 结论:药学院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体系较为全面、有效、易于执行,可以为高校二级学院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遴选标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方法:结合文献研究,邀请上海高校、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领域专家参加两轮德尔菲法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判断和择优标准重要性评价。采用描述性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结果描述和权重分析。结果:共29名专家参与咨询,均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1.0、0.925,两轮指标重要性评价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436、0.397。最终确认师德师风(29人,100.0%)、年龄(<65周岁,28人,96.6%)、职称[同时具有高级教学(28人,96.6%)和临床职称(29人,100.0%)]、专业背景(本科为临床医学,27人,93.1%)、学历学位[研究生学历(28人,96.6%);博士学位(19人,65.5%)]是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资格;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培养与团队促进能力3个维度的13条评价指标是导师遴选的优选标准。结论:初步构建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资格和优选标准,为保障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年研究生导师"555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青年研究生导师的质量能直接影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效果.但青年研究生导师往往对自身发展和育人过程存在困惑,这主要与立德树人落实力度不足、导师经验交流学习缺乏保障、导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导师考评机制尚未完善、导师激励机制仍待建设有关.本课题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立师德师风评议机制、搭建导师经验交流研讨平台、完善导师培训制度、完善导师考评体系、建立导师激励示范机制等青年研究生导师质量提升的改进措施,并以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要素为导向,以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构建青年研究生导师"555 质量提升体系".该体系目前已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应用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建设我国青年研究生导师队伍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基础医学新进教师学分制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特点,根据基础医学新进教师培养目标,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等方面创新性地分两个阶段制定新进教师学分制培养方案,探讨采取学分制对基础医学新进教师进行培养的可行性.方法 将贵阳中医学院2016年度新进采取学分制培养方案教师8名设为实验组,将未实施学分制培养的2015年度新进教师8名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学分制方案分两阶段进行培养,各阶段均需修满一定学分并通过考核合格,对照组实行导师带教普通培养,培养期均为一年.培养结束后分别从教学能力评价、科研能力评价、学生工作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学分制培养的8名新进教师各方面得分均优于未实施学分制培养的新进教师,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进教师学分制培养方案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质量监控为保障,以青年教师导师制为载体,以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提升为目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床专业学位硕导选聘及考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加强临床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管理制度,初步构建临床专业学位硕导选聘及考评指标体系.方法 抽取来自本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专业学位导师专家48名,采用自设问卷调研的形式,运用定量统计法构建临床专业学位硕导选聘及考核模型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初步构建临床专业学位硕导选聘及考核指标体系,在基本规范、学术水平、指导水平、培养质量4项一级指标下筛选出治学态度等9项二级指标及23项描述性特征要素,并确定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描述性特征要素的权重分布.结论 师德师风、道德规范养成是导师选聘及考核指标的重要构成要素;基础研究水平指标的剔除表明两种学位模式的培养重点与差异有逐步厘清的趋势;临床能力培养质量指标应用须结合培养模式实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中医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路径——基于医学伦理学的专业视角
编辑人员丨2023/8/6
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医学伦理学的学科专业视角来看,中医药教育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坚持以"本"为本,打造一流中医药本科专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助推"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结合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的现状与不足,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方法]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method,DM)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再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师资质量,其权重分别为0.5、0.5.通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排名后10名导师比较,排名前10名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培养过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养结果、师德师风、科研业绩等方面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文所构建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能真实反馈导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为各高校的导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助推"双一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