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毛竹幼竹显微结构和水分含量表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竹子节部对竹秆的中空结构以及竹秆快速高生长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竹子解剖结构有助于认识竹子生长机制.本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无创、高分辨率和准确的技术优势,对毛竹幼竹去笋箨梢部进行横切面高精度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MATLAB软件对MRI进行灰度值采集,分析节部、近节部和节间水分分布差异.结果表明:无数维管束在毛竹幼竹节隔以及近节隔内腔反复扭曲和水平转动,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和高度连接的网络结构,通过分轴向载荷来保护重要组织免受机械应力,同时实现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横向运输,这是毛竹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高生长的重要基础.MRI信号值(亮度值)表明,幼竹维管束的水分含量远远高于周围的基本组织.节间平均水分含量和像素点间含水量标准差显著高于节部,近节部居中.MRI技术可以在未来竹子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学研究中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滇西北高黎贡山局限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编辑人员丨2023/12/2
记述了局限蚊属(丽蚊亚属)一新种,丹珠局限蚊Topomyia(Suaymyia)danzhuensis sp.nov.该新种的主要特征是:雄蚊喙具基白环;腹节第IX-T侧叶端部的刺形鬃膨大呈刀型,内缘小鬃列位于端部而非基部;抱肢基节端腹叶具长鬃丛和背内侧中部具短鬃群,抱肢端节外枝明显比内枝粗大;幼虫下颚宽短,端缘具多个小齿突;梳齿数量较少和仅分布于呼吸管基部腹侧和肛腮粗壮及其末端钝圆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高黎贡山东坡竹林.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粟米草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粟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寻找其中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方法 综合运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系统化学研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对所得的三萜皂苷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 从粟米草干燥地上部分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6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粟米草苷E(1)、3-O-[α-L-rhamnopyranosy1(1→2)-α-L-arabinopyranosyl]-28-O-[β-D-gluc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2)、竹节香附皂苷R8 (3)、竹节香附素A(4)、mollugogenols A(5)、齐墩果酸(6).细胞毒活性显示,化合物1~5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均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其IC50分别为10.21、38.43、40.28、20.59、83.16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齐墩果酸型三萜皂苷,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显示,化合物1~5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人宫颈癌HeLa细胞及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均显示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亚热带13种树种幼苗叶片和细根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物叶片和细根输入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是森林生态系统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作用.以中亚热带13种典型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幼苗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碳氮含量,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分析不同树种和不同器官之间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桂在叶片和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碳含量上最高,竹柏在叶片和0-1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观光木在1-2 mm细根的总碳含量上最低.花榈木和罗汉松在叶片的总氮含量上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木荚红豆和观光木分别在0-1 mm和1-2 mm细根的总氮含量上最高,冬青在细根(0-1 mm和1-2 mm)的总氮含量上最低.(2)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而罗汉松和和竹柏等罗汉松科树种在叶片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花榈木和木荚红豆等红豆属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高;刨花楠、闽楠和浙江桂等樟科树种在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浓度上最低.(3)红外光谱显示,13种树种叶片和细根淋溶产生DOC的红外光谱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6个吸收峰和1个透射峰.浙江桂叶片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冬青叶片最低;红豆杉细根(0-1 mm和1-2 mm)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的吸收率上最高,木荚红豆0-1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丝栗栲1-2 mm细根淋溶产生的DOC在各个波段吸收率上最低.研究表明在植物生物多样性较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和器官类型在调节DOC的数量特征和结构特征上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性.气候变化下树种分布、降雨强度与频率的改变,将强烈影响森林中可溶性有机碳的数量与组成,从而影响到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活动与养分循环.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树种的叶片与细根产生的DOC数量与组成结构上的差异,为完善和补充气候变化下亚热带常绿天然林碳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