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bileNet对床旁胸部X线平片分类研究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obileNet的深度学习对床边胸部X线平片(胸片)分类诊断及提高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床旁胸部X检查患者的胸片6 320张,正常组885张、肺炎组1 927张、胸腔积液组373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3 135张。选择其中350幅图像作为验证集,其剩余图像按照8∶2比例使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4 775张和测试集1 195张。采用两种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模型MobileNetV1和MobileNetV2构建床旁胸片分类模型,并基于此设计了两种微调策略,共生成了4个模型,分别是MobileNetV1_False(V1_False)、MobileNetV1_True(V1_True)、MobileNetV2_False(V2_False)、MobileNetV2_True(V2_True)。4个模型分别对所有胸片进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类,第一阶段建立二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和病变组,第二阶段建立四分类模型,即将所有胸片分为正常组、肺炎组、胸腔积液组和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组。采用准确度(Ac)、精确度(Pr)、召回率(Rc)、F1评分(F1)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性能。结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V1_True和V2_True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c、Pr、Rc、F1均高于V1_False和V2_False模型;且V1_True模型的分类效果优于其他模型。验证集中V1_True模型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类Ac[分别为95.71%(335/350)和93.43%(327/350)],均高于放射科主治医师的分类Ac[第一阶段:90.29%(316/350);第二阶段:87.14%(305/350)]。V1_True模型对验证集350张床边胸片的识别时间(平均17 s)明显少于放射科主治医师(平均300 min)。结论:V1_True模型是对床边胸片分类的最优MobileNet模型,其应用于临床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准确地从床边胸片识别患者的肺部病变信息,亦有利于提高放射科的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边胸部X线平片(简称胸片)表现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广东省4家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29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床边胸片影像学资料。重型12例,危重型17例。29例患者中27例进行了床边胸片复查,复查间隔时间为1~8 d,复查次数范围为1~15次。分析所有患者床边胸片的影像学表现及随访中的影像学改变。结果:29例COVID-19患者床边照片显示病灶分布范围均在3个肺野以上。胸片示实变影19例,多发斑片影23例,网格状影12例,条索状影14例,病情严重形成“白肺”者4例,伴有水平裂增厚18例。复查胸片显示病灶增多15例,表现为原病灶范围较前增大,新增病灶5例,密度增高6例,两者均有4例;病灶减少9例,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密度减低,8例由斑片、实变影为条索影或细网格状影;无明显变化3例,均表现为大片状实变影。并发症有胸腔积液4例,气胸2例,纵隔及皮下气肿1例。结论:床边胸片在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诊断及随访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师的病情评估提供较大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护士验证盲插胃管在位方法的现况调研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验证成年人盲插胃管在位所采用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临床护士验证盲插胃管在位的最佳实践.方法 根据美国危重护士协会(AACN)实践警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957名临床护士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护士置胃管时以腹部听诊气过水声(70.53%,675/957)及抽吸物性状(68.97%,660/957)为主,X线摄影作为金标准认知及临床使用仍存在很大不足.所在科室、工作年限、是否是专科护士以及医院级别等影响X线使用(均P<0.05).年龄、学历、职称、医院级别、是否是专科护士、所在科室等影响X线摄影作为金标准的认知情况(均P<0.05).结论 临床护士仍主要以传统的方法来验证盲插胃管是否在位,临床实践验证盲插胃管在位方法与AACN实践警报推荐仍有一定差距.X线摄影作为验证胃管在位的金标准,临床实施及认知情况受所在科室、是否是专科护士以及医院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医院应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将验证胃管在位各种方法的利弊进行传播,加强不同人群对其认识.同时,有待基于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床边有效的验证胃管在位的方法,寻求验证盲插胃管在位方法的最佳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面向床边摄影的改进型无线移动DR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针对现有临床移动DR曝光控制距离短、潜在放射性威胁等问题,设计一种面向床边摄影的改进型无线移动DR.方法:在不改变移动DR内部电路情况下,外置增加无线遥控曝光装置,通过对电源的远程无线开关实现远距离的影像曝光控制.无线遥控曝光装置由Wi-Fi控制模块、继电器控制电路及触点开关控制3个部分组成,可通过手机或计算机无线连接该装置,远程对曝光控制电路模块的电源进行控制,继而实现DR曝光控制.结果:该装置有效提升了移动DR的曝光控制距离,曝光成功率达100%,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每次临床检查时遭受的辐射剂量.结论:该装置为医护人员的床边摄影作业提供了高安全性保护,也可以高频率应用于无铅屏蔽防护环境下的放射作业场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和管电流组合对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时,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条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日本岛津无线平板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机和荷兰Artinis公司CDRAD 2.0体模,采用小儿床边日常工作的50 kV管电压、1.40 mAs管电流曝光,得到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再于移动DR机束光器开口处附加1 mm铝、2 mm铝、1+2 mm铝和0.3mm铜4种滤过组合,并分别采用50、66、83、100 kV 4种管电压与不同的管电流组合对体模曝光.所有曝光后图像分析得到IQFInv值.采用Pearson相关及回归分析管电压、管电流对IQFInv值的影响,并且找到与日常工作图像质量IQFInv值相当的各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采用瑞典RTI公司Barracuda诊断水平剂量仪,测量各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的入射体表剂量,每种组合测量20次.结果 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图像质量比较,在测试范围内管电压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49,P<0.05);管电流也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36,P<0.05).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需要更大的管电流才能得到所需的图像质量.同时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各级管电压之间IQFInv值差距加大.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下,采用附加滤过后入射体表剂量变化范围为(30.58±0.21) ~(10.49±0.09) μGy.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06~514.585,P<0.05).各种附加滤过均能有效减少入射体表剂量.同时随着滤过的增加和管电压的增加,入射体表剂量减少更为明显.但是超过83 kV管电压以后,各种附加滤过的入射体表剂量都呈上升趋势.结论 附加滤过是有效降低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入射体表剂量的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之下,高原子序数的附加滤过与次高千伏的管电压以及匹配的管电流组合是最优的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摄影体位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显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摄影体位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X线影像清晰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床旁标准前后位 X线摄影(对照组)51 例,左侧躯体向右倾斜 10°~30°(改良组)50 例,统计分析 2 组间摄影图像质量,观察 2 组 PICC显示情况.结果 改良组 X线摄影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7.27,P<0.05).结论 PICC患者行移动DR床边 X线摄影时,采用躯体左侧抬高,向右倾斜 10°~30°摄影方法可有效提高导管走行及末端显示清晰度,为准确判断PICC导管深度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普通床旁机和无线平板探测器婴儿数字胸部X射线摄片技术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无线平板探测器(无线DR板)和普通移动床旁摄片机实现婴儿数字化胸部X射线摄片的技术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7年1 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58例患儿,其中男性179例,女性79例;年龄1天~3岁.使用普通移动床旁摄片机和无线小尺寸DR板,进行床边胸X射线摄片检查.研究无线传输图像的可行性,由3名诊断医生对图像质量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检查均1次成功完成,技术成功率为100%.曝光参数均在原设定基础上减少2~3kV及0.3 ~ 0.5 mAs;无线路由器均(100%)成功远程接收患儿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统(RIS)信息并实时发送数字图像至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未出现检查相关并发症.3名诊断医生甲级片分别为79.84%、87.21%、85.66%,乙级片分别为19.77%、12.02%、13.95%,丙级片分别为0.004%、0.008%、0.004%,废片为0.结论 联合应用无线小尺寸DR板和普通移动床旁摄片机进行婴儿床边数字胸部X射线摄片检查技术可行.实现了普通移动床旁摄片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的改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床旁肺部超声在新生儿气胸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对比床旁肺部超声和胸部X线对新生儿气胸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时效性来评价床旁肺部超声在新生儿气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自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入的60例疑似气胸患儿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肺部超声和胸部X线检查,以胸部CT为诊断“金标准”,比较床旁肺部超声、胸部X线在新生儿气胸中的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及诊断时效性.结果 60例疑似患儿中确诊为气胸的有49例;床旁肺部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7.96%,特异性为100.00%;胸部X线诊断敏感度为83.67%,特异性为81.81%;超声检查完成时间(9.2+3.5)min,X线需(34.1±10.3)min,(t =3.11,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床旁肺部超声对新生儿气胸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诊断时效性高于胸部X线,可作为新生儿气胸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床边胸部DR动态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床边胸部DR的动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7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床边DR按时间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87例中,男64例,女23例;年龄37~89岁,中位年龄66岁;合并基础疾病56例,其中以高血压最常见.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及淋巴细胞减少多见.2例出院,69例住院(15±8)d后死亡. 87例均为双肺受累,影像表现以实变影及实变混合纤维网格影为主.住院1~3 d以实变影为主,但磨玻璃影为所有时间段内比例最高;4~6 d磨玻璃影明显减少,实变及纤维网格影增多;7~9、10~12、>12 d均以实变、实变与纤维网格影混合为主.各时间段DR评分均>21分,且经过治疗后DR评分变化不大.结论:床边DR是一种针对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可行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其动态表现提示危重症患者病变严重且持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床边X射线摄影肢体暗匣固定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