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院呼吸治疗团队建设的现状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2019年末,突然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迅速集结全国医疗团队力量前往抗疫情一线,其中呼吸治疗这个不为人所熟知的团队多次出现在呼吸危重症的救治中,逐渐受到众人的关注。呼吸治疗(respiratory care)作为一门提供专业心肺功能支持和康复的新兴学科。以心肺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医学工程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重症医学、麻醉学、胸肺物理治疗、康复、预防等多学科而成。呼吸治疗师(respiratory therapist,RT)作为从事呼吸治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专业手段对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准确评估、系统管理以及临床治疗。新冠疫情期间,肺部作为最直接受累的靶器官,从起病初期就受到不同程度损伤。RT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专业且持续的评估,为新冠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呼吸支持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脑电图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神经科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基于脑电图(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脑机接口(BCI)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康复技术。BCI系统除了可发挥神经假体的功能替代作用外,还可作为增强神经可塑性的工具。本文就基于EEG的双向闭环互适应智能BCI的神经机制、分类方法作一综述,归纳其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现状与最新进展,以及在开发中面临的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以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区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康复治疗学、康复工程学3个专业(简称3个专业)来探究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指标。方法:结合文献研究设计问卷,2022年2至4月邀请全国多地6所高校、7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7位专家参加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描述结果和构建指标权重。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2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87和0.463,经Kendall协调系数 W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分为3个层面,准入指标包括师德师风良好、符合年龄要求、研究生学历等8个指标;择优遴选指标包括临床能力、研究生指导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3方面的7个指标;代表性成果指标包括论文、专利、技术标准等6个指标,并根据专家对代表性成果的重要性排序得出其在3个专业下导师遴选的权重系数。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导师遴选指标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体现导师临床、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选拔要求,反映了不同专业下导师代表性成果指标的差异,为高层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和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石墨烯相关材料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周神经损伤(PNI)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外周神经损伤后机体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修复速度很慢且功能恢复不充分,这是外周神经损伤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手术和康复策略以及新技术的开发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改善轴突的内在生长能力,这个过程涉及信号传递和各种神经调节因子的正负调节。其次是改善损伤修复环境,其中施万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各自的作用改善抑制性环境。最后是修复后的神经与被支配组织的成功连接。人们一直在尝试开发基于生物材料的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方法,以再生功能失调的神经组织。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强、最轻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石墨烯基材料(GBMs)用于神经损伤被认为是一种新兴技术,为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带来了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万方数据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56年6月至2020年8月发表的关于心理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采用生命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和治疗疗效调查心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影响及生命质量影响对照研究文献7篇,共660个样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后心理功能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 WMD)=-16.66,95% CI -18.09~-15.22, P<0.001];在躯体功能得分中,干预组表现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4.10,95% CI -16.26~-11.95, P<0.001);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MD=-13.52,95% CI -15.64~-11.41, P<0.001);在生命质量评分中,对照组较干预组表现差( WMD=-14.58,95% CI -15.86~-13.31, P<0.001);干预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 OR)=0.16,95% CI 0.08~0.32, P<0.001]。 结论:通过心理康复护理的干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获得缓解同时,生命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工联姻才能协同创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冠疫情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医学的重要性。医学与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健康与文明息息相关。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手段有很多,其中,医学工程学是重要的一方面。当今的医学,如果不依靠医学工程的相关技术和场景,很难实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治疗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康医学工程"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以及众多亚健康人群都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以增加幸福感、获得感及安全感;残疾人及一些身体功能退化的老年人也需要相应的康复辅助器具。这就需要将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医疗手段研究这些问题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由此,"健康医学工程"的理念应运而生。提出了"健康医学工程"的概念,介绍了其意义、特点、内容和对未来的展望,旨在为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科研人员拓宽视野、启发思路,为在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全民健康产业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显微外科先驱——朱家恺教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朱家恺教授,广东新会人,出生于香港,1947年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1952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担任住院医生;1957年调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跟随邝公道教授建立骨科;1978年8月成为显微外科任专科主任;同年创办《显微外科》内部刊物(《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前身);198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2月至1986年5月任外科主任;1984年4月至1986年5月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1986年5月至1993年1月任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1987年7月至1990年1月兼任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1990年12月获国家教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7月获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会长、《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第1~5任总编辑、《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副总编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城市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 [1]。近10年来损伤和中毒因素导致城乡居民病死率及死因构成一直稳居前5位,其中2019年城市居民病死率36.06/10万,死因构成比例为5.74% [2]。创伤的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必须依托完善的救治体系,从而形成创伤预防、现场自救和互救、院前救治和转运、急诊室、院内多学科团队综合救治、重症监护、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一整条区域闭环式救治链 [3,4]。本文旨在阐述湖州市域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及体会,为我国其他市域的三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生物打印构建组织工程气管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组织工程技术为气管重建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功能性血管网的形成是确保组织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关键。如何快速恢复血供以支持细胞的新陈代谢、促进组织愈合与再生是气管替代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气管移植血管化构建方法创伤较大,且需要二期手术,不符合当前快速康复外科理论要求。采用3D生物打印技术,将细胞、生物材料及生长因子进行一体化打印,构建新型微血管化气管支架,有望成为组织工程气管血管化发展的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