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严重开放性骨折后隐匿的骨折相关感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的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及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例Gustilo 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后期遗留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4例;年龄(41±11)岁。病例纳入标准: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术或骨运输术)治疗,软组织修复手术创面闭合且没有临床感染征象至少3个月,血清炎性标志物均正常,随访超过取外固定支架后3个月。研究患者术前均进行三相骨扫描检查。第一次术中均行骨缺损端的扩创、细菌培养、外固定支架固定,一期或二期行截骨进行肢体延长或骨运输术。培养阳性患者术后全身应用6周敏感抗生素。记录患者术中缺损部位是否有脓液、培养结果、治疗的缺损长度、治疗过程中感染的发生比例、感染出现时间、骨折愈合率、骨愈合指数、骨性结果和功能结果。结果:19例患者从原始损伤至第一次手术间隔(10±8)个月,术前骨扫描结果:8例感染阴性,4例不除外感染,7例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术中在折端周围均未见脓液。术中培养结果:1例培养出1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3例培养出≥2份阳性结果(骨扫描提示无感染、可疑感染和慢性骨髓炎各1例)。骨缺损长度(8±3)cm,第一次术后随访(37±1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骨愈合指数(1.7±0.5)月/cm。治疗期间6例患者于第一次术后1(1,1)个月出现临床感染征象,均是术中培养阴性的患者。6例患者中5例经过全身应用经验抗生素保守治疗,1例经过再次扩创治疗。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无临床复发表现。所有患者骨性结果优16例,良3例;功能结果优10例,良9例。结论:针对Gustilo Ⅲb型严重开放性骨折后期遗留的骨缺损,即使临床和血清炎性标志物检查均正常,仍要警惕存在低毒性感染。重视扩创术前和术中的标准取材流程,在精细操作下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对诊断骨折相关感染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胸腰椎,可引起骨折部位急慢性疼痛和椎体高度丢失,并可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对陈旧性OVCF所致的后凸畸形,开放性手术如前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及截骨矫形可以改善局部序列,实现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难以完成的后凸矫形,重建矢状面平衡。由于OVCF患者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且骨质疏松导致椎体脆性增高,使手术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升高。前路手术存在入路复杂、力学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后路手术。由于单纯减压固定存在后凸矫正度数的限制,因此需要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对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OVCF患者,因骨密度的降低使螺钉把持力下降,而螺钉一旦松动势必影响矫形效果。多数研究采用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治疗,增加了椎体的轴向拔出力,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不同截骨方式的选择是决定患者能否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9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9例胫骨下段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诊疗与影像特点。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9.7岁。车祸伤3例,运动损伤6例。8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患儿出现漏诊,其中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胫骨下1/3骨干骨折8例,下1/3合并胫骨远端骨骺骨折1例。X线片表现上,9例患儿胫骨骨折线走行均为外上斜向内下;除3例腓骨青枝骨折,6例腓骨骨折线为前高后低,外高内低。术后随访以胫腓骨X线评价骨折复位与愈合情况,以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例采取石膏外固定,5例采取手术固定胫骨(4例髓内钉,1例髓内钉联合克氏针),腓骨骨折均未采取内固定,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范围为12~24个月。腓骨近端及胫骨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骨折再移位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患儿在伤后2个月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后评价标准,其中优8例,良1例。结论:儿童胫骨下段斜形骨折有漏诊腓骨近端骨折可能,应仔细检查,选择恰当的拍片部位以减少漏诊。治疗上以复位固定胫骨为主,腓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内固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收治的8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34.8±16.1)岁,年龄范围20~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 n=32)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有限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35±15.14) min高于对照组(79.26±13.22) min,失血量(120.53±41.66) mL及愈合时间(16.84±5.07)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0.59±56.60) mL、(19.48±5.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5、7.76、2.20, P<0.05)。观察组术后ESR(18.91±2.70) mm/h、CRP(39.20±3.13) ng/L、WBC(7.04±1.12)×10 3/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7.36±3.28) mm/h、(45.63±4.06) ng/L、(11.06±1.51)×10 3/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7、7.63、12.95, P<0.05)。观察组优良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5%(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相较于有限内固定而言具有愈合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真空封闭引流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真空封闭引流(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均行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观察患者康复指标变化,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炎性因子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120例中,肉芽组织生长时间为(10.53±2.39)d,感染控制时间为(14.32±3.24)d,创面封闭时间为(10.87±2.84)d,骨折愈合时间为(9.57±1.84)周。VAS评分术后1个月[(3.21±1.58)分]和术后3个月[(1.45±0.76)分]均低于术前[(8.23±1.52)分]( t=25.082、43.704,均 P<0.05);术后3个月低于术后1个月( t=10.996, 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术前( t=14.798、29.598、30.599、47.970、17.161、31.587,均 P<0.05);术后3个月血清TNF-α、CRP和IL-6水平均低于术后1个月( t=14.401、21.218、17.513,均 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EFF)评分均高于术前( t=17.803、36.482,均 P<0.05);术后3个月WHO QOL-BEFF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 t=10.488, P<0.05)。 结论:VSD负压吸引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骨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47.0±9.7)岁。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手术行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根治性切除死亡或感染的骨段后,所有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6±2.9)cm,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在搬移骨块与对合端接触后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记录骨搬移过程中的对合时间、"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愈合时间以及骨搬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在对合端进行植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7±0.5)年。对合时间为(30.8±6.8)周,"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为(43.1±8.4)d,愈合时间为(31.6±9.0)周。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3例患者出现踝关节僵硬,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结论:在Illizarov方法基础上使用"手风琴"技术,可以加速搬移骨段矿化,促进对合端骨愈合,无需手术植骨,可有效解决胫骨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15例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12例。致伤原因:摔伤2例,电锤绞伤10例,交通伤3例。均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皮肤坏死和并发骨髓炎等深部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20个月,平均(10.5±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6±1.2)周,未出现克氏针和钢丝的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手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良4例。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治疗掌骨基底部背侧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方法,手术效果好,具有费用低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诊治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患者116例,男72例,女44例。按照Gustilo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A型2例,ⅢB型19例,ⅢC型83例;机器绞伤77例,重物压砸伤27例,车祸伤12例;治疗过程中截肢组20例,保肢组96例。采集同一个感染部位的三个层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均采用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扩散法。结果:临床特征:Ⅲ型骨折并发感染共104例,且以ⅢC型为主。男女发病率为1.6∶1,机器绞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病原菌分布:共分离出25种1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0.4%,革兰阳性球菌占19.6%。排名前五位分离菌占64.4%,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偏高(>6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63.6%;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率均为1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2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庆大霉素、利福平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截肢耐药性总体高于保肢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治疗显示:首选敏感性抗菌药物85.3%;首选耐药性抗菌药物11.2%,其中截肢组10.3%,保肢组0.9%。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前臂开放性骨折感染主要病原菌,碳青酶稀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日趋严重。对于大部分前臂开放性骨折患者,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效果较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我们共收治22例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患者,骨折分型为Fernandez V型。其中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15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16例、骨缺损4例。所有骨折均使用新型加长双柱万向桡骨远端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术后3和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腕关节疼痛;术后半年采用X线Batr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优良率;末次随访采用DASH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3.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时间为(11.0±2.3)周。术后6个月1例(4.5%)出现轻微影响生活的疼痛,VAS大于3;X线Batra评分为89.7±7.2,优良率100%。末次随访DASH评分为8.4±2.2,上肢功能均可满足日常生活要求。2例内固定术后引起伸肌腱断裂、腕管综合征(9.1%),骨愈合后去除内固定,缝合肌腱、松解神经后症状消失。结论: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可有效维持骨折复位,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