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对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抗病毒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状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HBV DNA载量、FIB-4(Fibrosis 4 Score, FIB-4)指数、肝脏弹性测定值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结果:259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2共79例(30.50%),纤维化分期(S)≥2共67例(25.87%),G≥2或S≥2共99例(38.22%)。不同性别、年龄、HBeAg状态、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ST>19 U/L组与AST≤19 U/L组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3, P<0.01),FIB-4指数、肝弹性硬度值与肝脏纤维化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AST>19 U/L对于判断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的慢性HBV感染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门静脉高压病因转变与功能状态调整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近年来门静脉高压的病因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需关注病毒性、酒精性肝病,肥胖、高脂与糖尿病人群外,各种药物尤其是铂类药物化疗后、骨髓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等都需要列入高危筛查人群。病因的改变带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全面评估,了解既往病史,完善门脉血管CT、肝脏弹性成像、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镜治疗疗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多组学等新理念,获得更准确的门静脉压力与临床特征预测,细化风险分层,为临床的诊疗做出更精准的个体化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不同治疗阶段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建议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为取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战"疫"的全面胜利,特别是防止复工复产阶段的疫情反弹,社会各界对人员流动的管控仍无丝毫放松,肺癌患者的正常诊治在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受到了巨大考验。在疫情期间,免疫力水平低下的恶性肿瘤患者面临着疾病与疫情的双重考验,相比普通人群,其更容易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被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在疫情期间,需根据患者所在地的疫情现状,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合适的个体化治疗建议,通过积极预防感染、及时转换治疗策略、线上线下联合管控、积极的心理疏导等措施最大程度地帮助肺癌患者顺利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技术路线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特性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以来,虽然各国或地区采取了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但是从全球的角度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未得到遏制,即使有些疫情已初步控制的国家,也出现了疫情的局部反弹。人们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寄托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本研究从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病毒样颗粒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7种不同的疫苗研发路线出发,从疫苗研发机制、同类疫苗情况、生产速度、技术成熟度等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不同技术研发的疫苗特性进行系统地梳理、汇总,以期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食黄独零余子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为治疗鼻炎自行间断生食黄独零余子7或8个,间隔1年后再次生食黄独零余子1个,4 d后患者出现恶心及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7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04 U/L,碱性磷酸酶(ALP)202 U/L,总胆红素(TBil)203.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2 μmol/L。腹部磁共振检查示早期肝硬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示早期肝纤维化;经实验室各项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的肝损伤与黄独零余子有关。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治疗,42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TBil 55.3 μmol/L,DBil 18.1 μmol/L,ALT 24 U/L,AST 25 U/L,γ-GT 44 U/L,ALP 124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变迁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之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全球性反弹。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疾病表型变化,并探讨其可能原因及其意义以及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防控策略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川省1株猪獾传播狂犬病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对四川省一例由野生动物(猪獾)咬伤发病的疑似狂犬病病例的唾液标本进行狂犬病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从分子水平对病毒进行遗传变异特征分析,了解四川省野生动物狂犬病病毒的流行和变异情况。方法:从疑似狂犬病病例的唾液标本中提取总病毒RNA,采用PCR的方法以特异性引物进行狂犬病病毒序列扩增,将获得的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并运用生物学软件将所得序列进行拼接从而得到狂犬病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全基因组进行遗传变异特征分析。结果:经测序获得1株猪獾源狂犬病病毒(以下简称SCR23-052)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经NCBI在线BLAST及与多个参考序列比对表明,SCR23-052全基因组序列的组成和结构符合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特征;分别与宁夏毒株(J)、重庆毒株(CQ92、02050CHI)之间各个基因区域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SCR23-052基因组序列差异性在氨基酸水平明显低于核苷酸水平,说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变异大多属于同义突变。种系发生分析显示SCR23-052属于基因V型,其糖蛋白主要抗原位点未见明显突变,在线网址预测糖蛋白在第56和338位发生了氨基酸糖基化,SCR23-052与参考疫苗株CTN181的信号肽序列相比氨基酸差异最少。本研究病毒在核蛋白主要抗原位点与所有参考疫苗株均发生了相同的突变(332位A→T),在B细胞表位仅与参考疫苗株CTN181相比发生了379位L→V的突变,SCR23-052与基因Ⅴ型的参考毒株在核蛋白研究位点均一致。结论:获得了1株野生动物猪獾源基因V型狂犬病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不同于四川以往报道流行的犬源狂犬病病毒基因I型毒株。SCR23-052与各参考株基因组序列相比有不同程度差异,但主要毒力特征未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动态清零”策略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自2020年4月以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经过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后,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动态清零”策略是在遵循“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的前提下,当出现本土新冠肺炎病例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链,使每一起疫情及时终止,感染者“清零”,实现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成效。在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等新技术的应用下,“动态清零”策略应运而生,它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提出并实施的创新性防控策略,其防控目标、技术手段、工作重点等与传统的传染病“围堵”和“缓疫”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三个阶段、“动态清零”策略及科学内涵、演化过程、理论基础、实施阶段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冬春季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的经验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当前仍处全球大流行状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我国通过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有效控制疫情发生与扩散,有效减少了死亡病例的发生,社会经济得以快速恢复,各项举措得到公众高度认可,疫情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目前本土疫情传播虽已基本阻断,但国际疫情仍持续快速上升,我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增加。考虑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点及病毒的特殊性,应科学理解常态化防控的内涵。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目标应为最大限度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即尽量防感染,坚决防反弹(社区持续传播),而非“零感染”。各地贯彻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方针,在防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防控经验。冬春季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坚持人物同防,落实四方责任,科学有效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 M( P 25, P 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 M( P 25, P 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 结论: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