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食黄独零余子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为治疗鼻炎自行间断生食黄独零余子7或8个,间隔1年后再次生食黄独零余子1个,4 d后患者出现恶心及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7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04 U/L,碱性磷酸酶(ALP)202 U/L,总胆红素(TBil)203.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2 μmol/L。腹部磁共振检查示早期肝硬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示早期肝纤维化;经实验室各项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的肝损伤与黄独零余子有关。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治疗,42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TBil 55.3 μmol/L,DBil 18.1 μmol/L,ALT 24 U/L,AST 25 U/L,γ-GT 44 U/L,ALP 124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误服黄独零余子致急性中毒性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59岁女性患者为保健误将黄独零余子当作何首乌每日1枚蒸熟服用,服用10 d(第10天服2枚)后出现黄疸、乏力、纳差、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0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 620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8 U/L,总胆红素(TBil)566.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01.5 μmol/L,总胆汁酸(TBA)351.4 μmol/L。诊断为黄独零余子中毒性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片和中药汤剂口服。25 d后肝功能明显好转,ALT 39 U/L,AST 90 U/L,γ-GT 115 U/L,TBil 60.6 μmol/L,DBil 34.5 μmol/L,TBA 121.5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薯蓣皂苷对结肠癌奥沙利铂耐药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对耐奥沙利铂(L-OHP)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L-OHP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T-29、耐药细胞株HT-29/L-OHP。噻唑蓝(MTT)法检测0~72 h细胞活性。以5 μmol/L的薯蓣皂苷处理细胞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薯蓣皂苷干预48 h对HT-29/L-OHP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DR1)、肺耐药蛋白(LRP)、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Livin及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活性的影响。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ANOVA分析和 t检验。 结果:MTT结果显示,薯蓣皂苷对HT-29、HT-29/L-OHP细胞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特征( P<0.05)。5 μmol/L的薯蓣皂苷处理后HT-29/L-OHP细胞凋亡率处理组为(19.05±2.99)%,对照组为(9.07±2.84)%( t=5.928, P<0.01);处理组HT-29/L-OHP细胞迁移率为(50.45±10.77)%,对照组(78.25±10.16)%( t=-4.599, P<0.01);处理组HT-29/L-OHP细胞穿膜数[(93.50±16.12)个],对照组[(150.67±20.85)个, t=-5.313, P<0.01]。薯蓣皂苷处理后HT-29/L-OHP细胞中MDR1、bcl-2、CXCR7、MMP-2明显降低,bax增高(RT-qPCR结果: t=6.052、4.699、6.082、2.882、-5.215, P<0.05;Western blot结果: t=5.569、4.162、5.284、3.438、-4.299, P<0.05);LRP、Livin无明显变化(RT-qPCR结果: t=0.188、0.706, P>0.05;Western blot结果: t=0.184、0.188, P>0.05);HT-29/L-OHP细胞Caspase-3活性在处理组(1.63±0.33),对照组(0.77±0.13)( t=5.939, P<0.01)。薯蓣皂苷与L-OHP联合应用对HT-29/L-OHP的抑制率为(71.42±7.83)%,L-OHP组为(35.90±7.51)%,薯蓣皂苷组为(44.03±6.37)%( F=39.361, P<0.01)。 结论:薯蓣皂苷可能通过调节多种基因表达而减轻结肠癌细胞对L-OHP的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中药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用药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本文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其药理活性、药效物质、植物亲缘学、药材配伍、加工炮制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预测分析了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初步确定黄苓素、甘草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5,4'-二羟基黄酮、3'-甲氧基大豆苷、新甘草苷和黄精多糖为黄精的质量标志物,为黄精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老年性聋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老年性聋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共同分子机制,并采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成分靶点数据库(SwissADME)获取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并结合基因和化学物质相互作用预测数据库(STITCH)获取作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综合数据库(Genecard)、人类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信息数据库(DisGeNET)获取老年性聋和AD靶点.使用Cytoscape 3.7.1 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取核心靶点.利用富集分析数据平台(Metascape)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核心靶点与相关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采用过氧化氢(H2O2)致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观察六味地黄丸的作用.采用细胞计数(CCK-8)法观察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ROS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 共获得六味地黄丸有效成分86种,主要来自薯蓣皂素、视黄醇、丹皮酚、软脂酸等化合物,六味地黄丸防治老年性聋和AD共有靶点49个,核心靶点为AKT1、TNF、IL-6、MMP-9等.GO分析表明这些共有靶点主要参与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进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共有靶点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TNF-α、IL-6、AKT1、MMP-9与相关成分均存在结合可能.细胞实验结果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可以增强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ROS、TNF-α、IL-6水平,增加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六味地黄丸异病同治老年性聋和AD具有物质基础,其共同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薯蓣皂素、视黄醇、丹皮酚等多种成分,作用于AKT、TNF-α、IL-6、MMP-9等核心靶点,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少神经元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天麻素与薯蓣皂苷元配伍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探讨天麻素(Gas)、薯蓣皂苷元(Dio)及其组合物(GDC)对大鼠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保护作用和对脑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BMECs分为 5 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Gas组(1、2、4、8、16、32 μmol·L-1),Dio组(0.25、0.5、1、2、4、8 μmol·L-1),GDC组(Gas和Dio浓度分别为 1 和 0.25、2和 0.5、4 和 1、8 和 2、16 和 4、32 和 8 μmol·L-1).分组给药12h后,对模型对照组、Gas组、Dio组和GDC组通过氧糖剥夺法建立BMECs缺氧模型.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白细胞介素 1β(IL-1β)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浓度;观察Hoechst 33258、FITC-Annexin V/PI染色,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考察Gas、Dio及GDC对缺氧损伤BMECs的保护作用及促进血管新生作用.进一步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研究GDC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结果 Gas、Dio以 2、0.5 μmol·L-1组合时,可显著提高缺氧损伤BMECs细胞活力(P<0.05),促进细胞增殖;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as组LDH漏出率降低(P<0.05);Gas组、Dio组与GDC组IL-1β含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Gas 组、GDC 组 SOD 活力升高(P<0.05),Gas 组、Dio 组以及 GDC 组凋亡小体减少.GDC 可促进BMECs缺氧模型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小管形成,表明其在细胞水平上一定程度促进血管新生.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Gas与半胱天冬酶 3(CASP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 γ(PPARG)、凝血因子Ⅱ(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 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Dio与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OS3)、KDR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Gas、Dio可能主要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酯酰肌醇 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调控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结论Gas、Dio及GDC具有抗缺氧损伤作用并可促进缺氧损伤后血管新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作用于Akt1、NOS3、VEGFR2 等蛋白,调控VEGF/Akt/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研究土茯苓总苷中的非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土茯苓总苷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通过MS、NMR和CD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土茯苓总苷中分离得到 28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β-谷甾酮(2)、豆甾醇(3)、白藜芦醇(4)、咖啡酸(5)、5-O-咖啡酰莽草酸(6)、4-O-咖啡酰莽草酸(7)、3-O-咖啡酰莽草酸(8)、反式肉桂酸(9)、蝉翼藤糖酯 A(10)、华中冬青素(11)、(+)-南烛木树脂酚(12)、肉桂酸乙酯(13)、毛色二孢素(14)、糙叶败酱碱(15)、金色酰胺醇酯(16)、交链孢酚(17)、没食子酸(18)、豆甾-4-烯-3,6-二酮(19)、异细交链孢素(20)、3,4-二甲氧基咖啡酸(21)、thunberginol C(22)、3,5-二羟基香豆素-7-O-α-L-鼠李糖苷(23)、白皮杉醇(24)、原儿茶酸(25)、莽草酸甲酯(26)、甲基岩藻糖苷(27)、8-甲氧基蜂蜜曲菌素(28).结论:其中,化合物 15~17、19、20、22、23 和 28 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11、21 和 2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测定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方法.方法:以白英中薯蓣皂苷元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5:5),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μL;采用Alltech 3300 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肤痒颗粒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采用酸水解提取,水浴回流3 h,用石油醚(60~90℃)萃取4次,回收石油醚至干,用甲醇溶解得到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结果:薯蓣皂苷元在20.82~104.1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2.97%(n=6),RSD=4.8%.测定14个厂家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发现含量相差较大.结论: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强,能客观地反映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不同厂家肤痒颗粒中薯蓣皂苷元含量参差不齐,应加强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穿龙薯蓣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离纯化穿龙薯蓣内生真菌,并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及分类鉴定.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穿龙薯蓣内生真菌,采用载片培养法、挑片培养法、插片培养法,对照《真菌鉴定手册》和《半知菌纲手册》进行初步鉴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柠檬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itreu、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mosa、变形杆菌Bacterium termo、肺炎杆菌Bacillus endocarditidis capsulatus、福氏痢疾杆菌Shigella flexneri、乙型副伤寒杆菌Bacterium paratyphosumB作为受试对象,检测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以及菌丝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从穿龙薯蓣叶片中分离得到52株内生真菌,根据形态学特征将10株产孢子的内生真菌初步鉴定为2个目、3个科、9个属;其中有3株内生真菌的菌丝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C37菌为赤霉属Gibberella真菌,C30和C50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结论 穿龙薯蓣叶片中存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具有开发抑菌生物制剂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山龙皂苷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穿山龙属于薯蓣科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北、东北、青海等地区,其根茎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据中医学记载,该药材具有止咳化痰、祛风止痛、舒筋活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该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皂苷,具有抗肿瘤、抗炎、降血脂、抑菌和抗病毒等作用.鉴于其诸多的生物学活性及药理作用,针对其开发和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对穿山龙皂苷的药理活性、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现状加以总结,为进一步研发穿山龙皂苷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