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子鳄卵孵化过程中卵壳和卵壳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表面附着及未附着黏液、受精及未受精和不同孵化时间下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卵的卵壳及卵壳膜超微结构.结果发现,表面附着和未附着黏液、受精或未受精扬子鳄卵的卵壳外表面均具有贯通的不规则孔隙通道,近似同心圆排列,并呈阶梯状分层下陷,部分孔隙中可见堵塞物,可能是由于表面黏液覆盖.表面黏液可减少卵内水分蒸发及腐蚀坑和凹陷的产生.不同孵化时间的扬子鳄受精卵卵壳外表面也具有分布不均的不规则孔隙和阶梯状的腐蚀坑,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受精卵卵壳外表面可膨胀并在孵化第30天观察到大量裂纹,卵壳外表面的孔隙和裂纹可提高卵壳的气体通透性,促进胚胎发育.受精及未受精的扬子鳄卵壳内表面可见较多排列不规则的乳突,乳突间存在孔隙,在孵化0~30d内,受精卵内表面孔隙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而内表面乳突面积逐渐减小.表面附着或未附着黏液、受精或未受精的扬子鳄卵卵壳膜结构中均可见排列随机且稀疏的网格状角蛋白纤维,纤维上有较多芽状突起.表面附着或未附着黏液卵、受精或未受精卵的卵壳膜纤维直径和孔隙度总体差异均不显著.在孵化0~30d内,受精卵卵壳膜纤维直径随时间延长的变化不大,纤维间孔隙度略有增大.纤维结构可使卵壳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拉伸性,在扬子鳄卵孵化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年北京市大兴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20年北京市大兴区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大兴区进一步做好COVID-19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报告的大兴区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进行人群、时间和空间分布、病例感染途径及发病、确诊和出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大兴区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114例,报告发病率为6.14/10万,无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7: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83.33%);全区85.00%镇和街道报告了病例。疫情根据感染来源分为武汉输入疫情、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三个阶段,涉及聚集性疫情24起,其中家庭聚集占83.33%。结论:2020年大兴区新冠肺炎疫情呈现明显的时间聚集性,经历三个阶段疫情,各阶段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精准防控,及早控制住了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9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食管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71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6∶1.0,中位年龄65岁(范围48~81岁)。肿瘤位于食管上段4例(5.6%)、中段54例(76.1%)、下段13例(18.3%)。肿瘤中位最大径12.0 mm(范围3~42 mm),巴黎分型0~Ⅱb型占42.3%(30/71)。内镜下病变色泽发红及黏膜微血管异常。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小,核质比高,类似于基底细胞,细胞形态一致。结构异型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密集,排列紊乱,基底层细胞极性丧失,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成熟分化梯度。10例肿瘤仅仅局限于上皮层的下部分,肿瘤细胞体积更小,形态更温和,常见上皮突向固有膜浅层生长;61例肿瘤至少局部波及了上皮层的全层。31例肿瘤伴浅表浸润性癌,癌的类型包括经典型鳞状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鳞状细胞癌伴皮脂腺样癌和腺/导管上皮样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的突变型表达率为41.5%(17/41)。Ki-67异常分布模式41例(10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18例和不典型性上皮细胞12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癌41例。结论:基底细胞型异型增生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肿瘤亚型。基底细胞型肿瘤细胞,尤其是仅分布在上皮层下半部分的肿瘤细胞,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最早期阶段的肿瘤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当肿瘤仅局限于鳞状上皮层的下半部分时,它不符合当前WHO分类定义的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在术前鉴别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在术前鉴别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A)和黏液性囊腺瘤(MC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4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男24例,女130例;年龄为(50±13)岁。154例病人中,99例为SCA,55例为MCA。154例病人术前均行胰腺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检查。收集所有病人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影像特征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绘制各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以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评价构建模型。基于最优模型,构建列线图。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模型建立及验证。(2)影像特征模型建立及验证。(3)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及验证。(4)融合模型建立及验证。(5)融合模型的列线图。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临床特征模型建立及验证:通过多元逻辑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A19-9 3个临床特征用于构建临床特征模型,多元逻辑线性回归结果以公式①表示:临床模型得分=0.635-0.007×年龄+0.054×临床症状+0.108×术前血清CA19-9。绘制临床特征模型测试集ROC曲线。临床特征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11(95%可信区间为0.488~0.734, P<0.05)和0.771(95%可信区间为0.624~0.919, P<0.05)、56.6%和77.8%、66.7%和63.1%、56.3%和88.5%、41.5%和80.1%、78.4%和76.7%。(2)影像特征模型建立及验证:通过多元逻辑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肿瘤位置、肿瘤数目、肿瘤横断面最大径、肿瘤分叶、肿瘤多囊(≥6个)5个影像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特征模型,多元逻辑线性回归结果以公式②表示:影像特征模型得分=-0.034+0.300×肿瘤位置+0.202×肿瘤数目+0.014×肿瘤横断面最大径-0.251×肿瘤分叶-0.170×肿瘤多囊(≥6个)。绘制影像特征模型测试集ROC曲线。影像特征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62(95%可信区间为0.791~0.932, P<0.05)和0.853(95%可信区为0.713~0.994, P<0.05)、78.8%和88.9%、81.8%和89.4%、77.5%和88.5%、62.8%和85.0%、90.2%和92.0%。(3)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及验证:本研究在154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人中共提取4类1 067个影像组学特征,其中一阶直方图统计特征7个、纹理特征53个、小波特征848个、局部二值模式特征159个。在组内相关系数>0.9的条件下,共保留896个稳定性较好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模型。经过方差阈值与相关系数阈值筛选后,保留350个影像组学特征。为获得深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在原特征基础上构建50个合成影像组学特征,总特征数为400个。采用五折递归特征消除后,最终筛选出22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13个小波特征,7个合成影像组学特征和2个局部二值模式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模型惩罚系数“C”=35.938,模型参数“γ”=0.077,核函数为“径向基函数核”。绘制影像组学模型五折交叉验证的ROC曲线。影像组学模型的平均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70( P<0.05)、83.1%、81.8%、83.8%、73.8%、89.2%。(4)融合模型建立及验证:选取影像特征的肿瘤位置、肿瘤分叶和影像组学得分构建融合模型。融合模型的多元逻辑线性回归结果以公式③表示:融合模型得分=-0.154+0.218×肿瘤位置-0.223×肿瘤分叶+0.621×影像组学得分。绘制融合模型测试集ROC曲线。融合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3(95%可信区间为0.828~0.958, P<0.05)和0.966(95%可信区间为0.921~0.999, P<0.05)、83.7%和91.1%、81.8%和84.2%、84.5%和96.2%、71.1%和94.1%、90.9%和89.3%。(5)融合模型的列线图:绘制融合模型的列线图,模型约登指数为0.416。 结论:基于术前CT检查影像组学标签和影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可鉴别诊断胰腺SCA和M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59 20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 213例,女25 993例;年龄为(50±7)岁。观察指标:(1)结直肠癌患者人口学和肿瘤学特征。(2)早发性和晚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 H检验。对早发性结直肠癌以年龄进行分段,分类变量的缺失数据设置为未知。 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人口学和肿瘤学特征。59 206例患者中,早发性和晚发性结直肠癌分别为23 104例和36 102例。59 206例患者中,13~29岁1 041例,30~34岁1 740例,35~39岁3 288例,40~44岁6 050例,45~49岁10 985例,50~54岁15 303例,55~59岁20 799例。(2)早发性和晚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①早发性和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术前癌胚抗原、神经浸润、癌结节、肿瘤长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6 350例早发性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位置位于回盲部、升结肠、结肠肝区、横结肠分别为2 329、2 139、579、1 303例;11 361例晚发性右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 563、3 945、902、1 95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14.27, P<0.01)。10 742例早发性左半结肠患者肿瘤位置位于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分别为553、1 354、6 404、2 431例;15 941例晚发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65、1 798、9 668、3 610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5.60, P<0.01)。②23 104例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年龄为13~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分别为1 041、1 740、3 288、6 050、10 985例。不同年龄阶段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术前癌胚抗原、神经浸润、癌结节、肿瘤长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6 350例早发性右半结肠癌患者中,年龄为13~29岁患者肿瘤位置位于回盲部、升结肠、结肠肝区、横结肠分别为91、117、45、69例;年龄为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5、136、47、115例,304、313、93、201例,614、535、151、330例,1 155、1 038、243、588例;5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6.63, P<0.01)。10 742例早发性左半结肠癌患者中,年龄为13~29岁患者肿瘤位置位于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分别为32、83、260、95例;年龄为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3、112、452、171例,95、230、867、342例,149、337、1 702、665例,224、592、3 123、1 158例;5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7.84, P<0.01)。 结论:与晚发性结直肠癌比较,早发性结直肠癌肿瘤发生位置更多位于左半结肠和直肠,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和未分化,组织学类型为黏液腺癌,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神经浸润及癌结节比例均更高,且肿瘤长径更大。不同年龄段早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也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99Tc m-MDP在兔股骨损伤修复中分布变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骨显像剂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在骨损伤修复不同阶段的分布状况。 方法:用电钻股骨凿孔的方法,制作兔股骨损伤模型共30只,根据骨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第1、2和3周)分成A、B和C组,每组10只。在骨损伤修复不同阶段的最后1 d行股骨SPECT/CT显像,得到实验侧和对照侧感兴趣区(ROI)放射性计数,计算靶/本底比值(T/B)。应用磷屏成像分析3组模型标本光强度,放射自显影观察 99Tc m-MDP在骨细胞的具体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SPECT/CT显像示A、B和C组的放射性计数T/B分别为1.16±0.14、1.39±0.23和1.1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3, P<0.01)。A、B和C组实验侧(50.00±12.45、59.50±12.83和55.10±9.26)的最大放射性计数均高于对照侧(43.20±9.57、50.00±12.30和44.30±6.50; t值:3.24,2.28和5.77,均 P<0.05)。磷屏成像示A、B和C组股骨标本的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 324.67±6 481.50、60 950.33±9 781.72和43 905.00±4 957.92; F=8.25, P=0.02)。放射自显影观察到在骨修复的不同阶段, 99Tc m-MDP在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均有分布。 结论:在骨损伤修复的不同阶段, 99Tc m-MDP均有显著的分布浓聚,提示其在骨组织中浓聚机制除与羟基磷灰石的化学吸附作用外,还存在其他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狂犬病毒糖蛋白修饰外泌体构建神经靶向磁共振分子探针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狂犬病毒糖蛋白(RVG)修饰的外泌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构建神经靶向分子探针RVG-Exo-SPION,研究其表征及体外磁共振成像(MRI)效果。方法:构建RVG-Lamp2b质粒并转染HEK293细胞,提取膜表达RVG的外泌体,电穿孔与SPION合成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采用免疫印迹、透射电镜分析(TEM)、纳米粒径追踪分析(NTA)及体外毒性分析(CCK-8法)方法分别对分子探针外泌体膜蛋白表达、形状、尺寸和生物相容性进行分析和鉴定,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普鲁士蓝染色和MRI联合评估Neuro-2A细胞对分子探针的摄取能力。结果:双酶切法证明目的基因重组至pcDNA3.1质粒中,免疫印迹显示重组质粒被有效转染至HEK293细胞,外泌体标记蛋白CD9和CD63呈高表达。TEM显示修饰和电穿孔后的外泌体保持其正常的形状、尺寸和膜结构,外泌体电穿孔后能见到SPION的存在。NTA显示工程化的外泌体粒径分布窄,粒径分布峰值为140 nm。Neuro-2A细胞与1~100 mg/L不同浓度梯度的RVG-Exo-SPION共同孵育时,细胞的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显示外泌体能高效地进入细胞,线形图显示实验组荧光强度更高;普鲁士蓝染色验证了RVG-Exo-SPION对Neuro-2A细胞的靶向能力,靶向组的阳性细胞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5.6)%比(19.1±2.5)%), P<0.05];体外MRI显示灰阶值在不同铁浓度(5、10、25、50、100 mg/L)之间有明显区别,且在Fe≥25 mg/L的浓度下易于识别。 结论:基于RVG修饰外泌体构建的磁性分子探针RVG-Exo-SPION在体外实验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神经靶向性,为进一步用于体内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快中国消除宫颈癌步伐 树立“健康中国”癌症防治典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宫颈癌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防控形势严峻。近十几年,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宫颈癌防控工作,在疫苗研发、筛查体系建设以及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治疗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区宫颈癌防控质量参差不齐,距离实现WHO 2030年消除宫颈癌阶段性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立足于全球消除宫颈癌的国际背景,我国亟需借鉴国际宫颈癌防控经验,并结合我国宫颈癌防控形势和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宜国情的宫颈癌防治行动建议和实施路径,助力推动宫颈癌消除进程,树立“健康中国”癌症防治典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林业碳汇效率时空演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提高林业碳汇效率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客观评价我国林业碳汇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有助于加快国土空间绿化进程.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区)2008-2021年林业碳汇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GML指数、Moran's I指数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对林业碳汇效率的变化规律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林业碳汇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不同地区间差异明显;四大林区林业碳汇效率呈现"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的空间分异格局;剔除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低效率地区呈现出"追赶"高效率地区的趋势.(2)林业碳汇效率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GML指数最高的地区为东北林区、最低的为北方林区;技术进步对林业碳汇效率提升的贡献较大,不同地区对综合效率的依赖程度不同.(3)林业碳汇效率具有空间非均衡性,高效率地区与低效率地区间呈现"包围状"分布,且该特征在时间上保持稳定;2015年后林业碳汇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效应;考虑空间滞后项的空间马尔可夫链结果表明,邻域类型对林业碳汇效率状态转移影响显著,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近邻效应,呈现"高高趋同,低低趋同,高带动低,低抑制高"的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文献计量的放牧对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放牧是草地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对草地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土壤动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物生态学特性而使其分布受到放牧干扰的显著影响.然而,放牧如何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尚缺乏系统总结与梳理.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关于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论文中,美国发文最多(18.36%),其次是中国(16.39%),新西兰以12.14%的占比位居第三;国内外相关发文量经历了三个阶段:1999-2006年为起步发展阶段,2007-2013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外发文量分别在2021、2020年达到最高(15篇、81篇);相关论文的引用率逐年升高,2021年以3813次的引用率达到最高,说明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总结发现,放牧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主要以地上栖居和地下栖居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既包括直接作用途径,亦包括间接作用途径,而且作用方向取决于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综合分析表明,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放牧对土壤动物产生的影响,忽视了放牧对土壤动物产生影响的作用途径的深入研究.根据我国草地资源分布特征及放牧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重点,为未来草地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