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仿真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21年 6月—2023年 6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PPSF治疗,试验组采用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椎体恢复情况、腰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功能障碍情况、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7 d,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08%,高于对照组的 2.0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仿真结合 3D打印技术辅助微创PPSF治疗脊柱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椎体恢复速度,增强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球囊复位终板椎体增强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球囊复位终板硫酸钙椎体增强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23例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43岁。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附加伤椎置钉复位、固定,再通过经皮球囊复位伤椎塌陷的终板,推注注射型硫酸钙骨水泥(CSC)。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中部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CSC吸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5 mL。23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CSC平均在3个月内完全吸收。23例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VAS评分[(2.1±0.9)、(1.1±0.3)分]均较术前[(7.8±1.3)分]显著改善,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93.22%±6.39%、92.79%±6.41%、92.38%±6.60%)、伤椎中部高度比(90.66%±6.28%、89.92%±6.05%、86.54%±6.96%)、矢状面cobb角(4.88°±2.35°、5.32°±2.34°、5.84°±2.43°)也均较术前(51.68%±8.32%、63.37%±9.24%、20.77°±7.35°)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后凸cobb角丢失达10°以上。 结论:球囊复位终板硫酸钙椎体增强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载荷分享评分>6分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微创,可有效复位塌陷的伤椎终板和恢复伤椎力学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组(A组)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B组)。采用 t检验比较并分析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指标。 结果:60例病例经过1年随访,无感染、断钉、脱钉、神经损伤等现象。术中透视时间为,A组(1.06±0.44) s,B组(5.29±1.80) s,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63, P<0.05);手术时间为,A组(97.80±17.93) min,B组(88.93±22.72)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34, P>0.05);住院天数为,A组(10.30±3.52) d,B组(10.27±3.44)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32, P>0.05);Cobb角为,A组术前(11.90±2.97)°、术后3 d(4.44±1.08)°、术后6个月(5.32±1.06)°,B组术前(11.79±2.60)°、术后3 d(4.31±1.01)°、术后6个月(5.55±1.18)°,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59, P>0.05);同样,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 t=14.832、11.773,B组 t=16.782、12.127, P<0.05)。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组术前(57.57±5.00)%、术后3 d(90.47±1.47)%、术后6个月(89.09±2.69)%,B组术前(57.13±5.64)%、术后3 d(89.57±1.97)%、术后6个月(87.57±2.47)%,两组间术前、术后3 d和6个月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07、0.861、1.359, 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 t=-34.545、-29.939,B组 t=-36.571、-25.59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法,A组术前(7.90±0.71)分、术后3 d(3.00±0.79)分、术后1周(1.67±0.61)分,B组术前(7.77±0.68)分、术后3 d(3.57±0.73)分、术后1周(1.90±0.61)分,将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1周3个时间点,两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01、-1.084、-1.564, 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A组 t=23.233、36.505,B组 t=30.224、37.34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腰椎骨折的微创手术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对椎旁肌肉的损伤以及加快术后恢复速度的优点。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经改良Wiltse入路微创小切口术可明显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即降低X线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减少术后残余腰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导航与传统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导航下与传统C臂 X 线机透视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58(44.6±11.4)岁。3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C臂X线机透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术治疗的17例为传统组,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下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3例为机器人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伤椎节段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医务人员辐射剂量>0.01 mSv的占比、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 角及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1)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25.0±5.8)min大于传统组的(100.1±8.1)min,住院时间8(7,8)d、透视次数(9.2±3.2)次、单枚螺钉置钉时间(3.5±0.6)min、工作人员辐射剂>0.01 mSv的占比(3/13)均低于传统组的10(10.0,10.5)d、(11.5±2.2)次、(5.4±0.7)min、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30例患者均获随访3个月。2组内比较,患者术后第7天和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 评分、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3个月,腰背部疼痛VAS评分、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采用机器人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传统C臂X线机透视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且机器人导航下手术在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医务人员辐射剂量、置钉时间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予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予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行影像学检查(椎体高度、Cobb角),测定应激反应指标(肌酸激酶、肾上腺素、皮质醇、C-肽),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显著降低,椎体高度和血清肾上腺素、皮质醇、肌酸激酶含量显著增加(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血清肾上腺素、肌酸激酶含量均较低(均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较少(均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低于对照组的23.3%( P<0.05)。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适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5~61岁[(46.5±9.8)岁]。损伤节段:T 10~11 11例,T 11~12 12例,T 12~L 1 19例,L 1~2 9例,L 2~3 9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7例,B级21例,C级12例。30例行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手术组),30例行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传统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5~46个月[(39.0±3.4)个月]。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50(12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145(100,200)ml,短于或少于传统切开组的210(210,240)min、330(300,350)ml( P<0.01)。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手术组VAS分别为3.0(2.0,4.0)分、1.0(1.0,2.0)分,低于传统切开组的4.0(4.0,5.0)分、2.0(1.0,2.0)分( P<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及术后微创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3/30),低于传统切开组的33.3%(10/30)( P<0.05)。 结论:与传统后路切开减压植骨联合椎弓根螺钉相比,后路有限切开减压植骨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明显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在胸腰椎脊柱骨折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运用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脊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试验组采取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花费金额、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花费金额、VAS、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9.83±10.96) min、(90.56±30.52) mL、(4.90±0.75)万元、(4.17±0.64)分、(78.11±12.78)分、30%,试验组分别为(103.50±13.76) min、(73.88±40.35) mL、(4.06±0.97)万元、(2.40±0.49)分、(86.00±8.86)分、5%,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胸腰椎脊柱微创手术中应用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后,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患者的康复,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玉林桂南医院手术治疗的40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MIS-TLIF组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和术后末次随访(36~72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远期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随访≥3年(36~72个月)。MIS-TLIF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MIS-TLIF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微创、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中远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成人脊柱畸形骨质量的评估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或失败预防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其评估和治疗成为新的挑战。尽管合理、规范的保守治疗仍是早期的首选方案,但对畸形严重、症状明显的患者则需要手术干预。近端交界性后凸或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是ASD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前细致、全面的骨质量和躯体矢状面力线评估至关重要。基于CT影像获取的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及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评分是近年被证实能可靠、有效、简易和可普遍用于评估局部椎体骨质量的方法。对ASD术后PJF的评估和预测而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骨质量可以通过HU值进行评估,以识别高危患者并实施预防措施。VBQ评分可预测ASD患者手术后PJK/PJF的发生率,较高的VBQ评分是ASD患者矫正术后发生PJK/PJF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VBQ评分较高的患者可推迟手术,且在手术前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降低PJK/PJF的发生。同时,合理、个性化拟定ASD矢状面序列恢复参数有助于平衡疗效与并发症间的关系,使得收益最大化。术后近端交界区由于存在内固定区与原生未固定区间的应力落差,且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该应力落差愈发明显,给PJK/PJF的预防带来困难。一方面,需要适当增加近端交界区的固定强度和骨铆合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平缓递减近端交界区的内固定强度,实现该区域内应力的平稳过渡,避免应力集中造成失效。相关的处理策略包括:(1)强化近端交界区的内固定,如椎体骨水泥强化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2)缓冲近端交界区的应力差异,如Topping-off技术,该技术包括椎板钩或横突钩、动态棒、多节段稳定螺钉和多种韧带捆扎带技术等;(3)微创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和肌肉等软组织,降低医源性损伤,进而降低PJK/PJF的发生率。目前,尽管关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其治疗目的均为获得最大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应重视围手术期合理、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因此,总结近年来用于评估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术后PJK/PJF的相关研究,归纳针对ASD术后PJK/PJF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降低术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提供参考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因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手术的14例患者资料。男6例,女8例;年龄47.5(42.0,54.3)岁;骨折节段:T 12 2例,L 1 3例,L 2 4例,L 3 3例,L 4 2例;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型1例,B型7例,C型6例。既往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翻修均采用后路内固定重置后行斜外侧入路椎体次全切除、骨柱重建、侧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末次随访时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3(18,24)个月。手术时间(175.1±28.2)min,术中出血量(300.4±122.6)mL,术后住院时间6(6,7)d。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屈髋无力,给予保守治疗恢复至正常肌力后出院。所有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12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至少上升1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110, P=0.002)。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CT矢状位重建全部可见骨性融合。 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