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例。其中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后颅窝型9例,中后颅窝骑跨型6例;肿瘤最大径为2.1~4.8 cm。观察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5例。术中1例患者发生滑车神经损伤,无一例患者出现小脑挫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及死亡。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患者出现眼球外下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均无新增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快速进展。结论:神经内镜经远外侧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等优点,是治疗岩斜区病变及侵袭中颅窝病变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OLIF术后过长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再发下肢痛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1例斜外侧入路椎体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过长的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导致再发下肢痛的病例。女,48岁,诊断为L 4椎体滑脱症。术前CT提示L 5右侧上关节突过度增生,长径为10.46 mm,L 5右侧上关节突与L 4右侧神经根的间距仅1.34 mm。在接受OLIF术后短期内即出现右下肢放射痛复发,复查腰椎CT示融合器植入后椎间隙撑开,而L 5右侧上关节突向前倾斜的角度由术前59.46°增大至65.22°;关节突至椎间孔前壁的距离由0.63 mm减小至0.25 mm,至椎间孔上壁的距离由0.31 mm增大至0.39 mm;椎间孔截面积则由0.29 mm 2减小至0.18 mm 2;椎间隙前凸角由0.52°增大至7.33°,均提示L 4,5椎间隙不均匀撑开,且L 5右侧增生的上关节突向前下倾斜压迫L 4右侧神经根。再次微创手术中对增生过长的关节突进行磨除,松解受压神经根,再次手术后患者右下肢放射痛得到缓解。因此,可以认为OLIF手术中椎间隙被不均匀撑开时,异常增生或过长的关节突可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引起术后持续不缓解的下肢根性疼痛。这也要求术者在术前应充分评估关节突增生情况对OLIF手术效果的潜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微创手术”和“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dult spine deformity”“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检索2022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OLIF的解剖学优势、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以及解剖学相关并发症的文献共98篇,剔除内容不符合、无法获取原文、重复性研究或存在设计缺陷的研究,最终纳入38篇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术中通过大血管鞘和腰大肌之间的天然间隙放置工作通道,从椎间隙斜前方直达手术节段完成间接减压,避免了对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感染风险。该术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在冠状位、矢状位的脊柱畸形,但矫形能力相对有限;可通过置入带角度的融合器及合理规划融合器置入区域矫正腰椎前凸角,有效恢复躯干平衡。采用OLIF治疗成人脊柱畸形时需注意,由于其特殊的手术入路,操作时会对腰交感链及腰丛神经、腰椎节段动脉及髂血管、终板等周围组织结构造成损伤。结论:OLIF是微创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及恢复躯干平衡,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及围术期并发症风险等优势。由于其对脊柱畸形的矫形能力相对有限,为避免OLIF解剖学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完善CT、MRI及骨密度等相关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和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接受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27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1~68(54±1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和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与LL差值(PI-LL)、矢状面垂直轴(SVA)等改变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52(30±5)个月。手术时间为(235±33) min,术中出血量为(433±62) ml。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8±1.4)分、(7.3±1.4)分和71%±1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分、(1.0±0.9)分和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5.302、139.855、291.198,均 P<0.05)。腰椎侧凸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8°下降至末次随访的9°±4°( F=66.352, P<0.05)。LL由术前的20°±11°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3°±7°( F=17.678, P<0.05)。PT、PI-LL及SVA也分别下降显著,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211、23.809、53.372,均 P<0.05)。本组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满意,其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能较好地矫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及失平衡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髋臼周围截骨术的3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Bikini入路(研究组)20例(21髋),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对照组)19例(20髋)。研究组男性3例,女性17例,年龄[ M(IQR)]27.5(14.3)岁(范围:11~44岁);对照组男性2例,女性17例,年龄27.5(19.3)岁(范围:17~47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采用同种方式缝合。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通过测量X线片,记录手术前后前中心边缘角(ACE)、外侧中心边缘角(LCE)、臼顶倾斜角,测量并计算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率(AHI),观察截骨愈合时间;记录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国际髋关节评分(IHOT)-1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12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研究组切口长度为10.5(5.0)cm,小于对照组的15.0(3.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W=309.000, P=0.007)。患者随访时间(19.1±11.1)个月(范围:12~60个月)。研究组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2例次,坐骨支骨折1例次,均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对照组未出现相应损伤。研究组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次,对照组2例次。两组各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次,均经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研究组出现耻骨支延迟愈合4例次,对照组5例次。两组患者均无坐骨神经、股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4%(11/21)比40.0%(8/20), χ2=0.631, P=0.427]。患者临床截骨愈合时间为术后(4.5±1.3)个月(范围:3.0~8.0个月)。两组术后矫形效果均良好,组间ACE、LCE、臼顶倾斜角、AH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Harris评分、IHOT-1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研究组的切口瘢痕小于对照组,VSS和POS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与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相比,早期临床疗效相当,具有术后切口瘢痕更小、切口更隐蔽美观的优势,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微创理念在腰椎疾病诊疗中的普及,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逐渐发展为腰椎固定融合术的主流术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种类繁多,本文从适应证选择、技术特点、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等4种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为了以最小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术者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详细制订手术策略,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来选择融合方式,使不同术式发挥出最大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的微创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是腰椎融合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邻近椎间盘突出、邻近椎体骨折或滑脱、邻近节段侧凸畸形、椎管狭窄或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当具有影像学ASDeg表现的患者出现腰骶痛、根性下肢痛或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时,则称为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此时往往需要再手术治疗。目前开放术式已广泛应用于ASDis的治疗,包括经后路融合术及经椎间孔入路融合术等,传统手术疗效显著,但其始终存在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所以外科医生正在积极尝试将各类微创术式应用于ASDis的治疗。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对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效果更优,但同时也存在较高的血管、泌尿系统及腹腔脏器损伤风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在肌肉(如多裂肌)及韧带保护方面效果显著,但较开放术式,MIS-TLIF对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的矫正效果有限,且存在较高的上关节突关节破坏发生率。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冠状面和(或)矢状面畸形矫正效果显著,椎间隙处理彻底、椎间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恢复佳,但因髂嵴的遮挡使其应用受限,且有损伤腰丛及髂血管的风险。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的髂血管损伤风险低,对原内植物影响小,椎间融合效果好,但不适用于曾有腹膜后手术史、罹患腹膜后脓肿或存在血管变异的患者,术中常需神经电生理监测。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较开放术式存在手术创伤小、常见并发症(如硬脊膜损伤)风险低等优点,但因其术中需牵拉交感神经,可能会导致术后肢体冷热障碍,从而影响对手术减压效果的判断。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在充分减压神经及硬膜囊的同时,对脊柱后方组织结构损伤较小,但是不适用于患有ASDis合并严重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马尾综合征的患者,同时,PELD的学习曲线较其他术式更为陡峭。经皮内镜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同样存在学习曲线陡峭、易损伤出口神经的缺点,但较开放术式存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少等优点。通过文献检索,对不同微创术式治疗ASDis的优、劣势以及不同微创术式的适应证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微创手段治疗ASDis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肿瘤。根据术后MRI结果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清晰显露颈静脉孔区;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髁下缘的距离为(8.36±1.77)mm,舌下神经管至颈静脉结节的距离为(7.08±2.23)mm。13例患者共行手术18例次,其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大部切除2例次。病理学结果提示,脊索瘤9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鞘瘤2例。13例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均有改善,改善比例如下:声音嘶哑为3/6、饮水呛咳为2/5、耸肩无力为2/3、听力下降为5/9、搏动性耳鸣为5/7、平衡障碍为2/4、伸舌偏斜为2/5、周围性面瘫为4/7。术后并发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5例)、一过性硬腭麻木(2例)、脑脊液鼻漏(1例)、脑神经麻痹加重(3例)。1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0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9例患者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可为部分累及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其手术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水介质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指南(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腰椎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包括退行性疾病、创伤、感染及肿瘤等。其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5种具体术式:后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前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 1] 。上述术式可以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小切口、管状通道或脊柱内镜等微创方式进行 [ 2, 3]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