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5, t=3.87,均 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 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 t=15.88, 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 t=13.52, 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 t=13.02, 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 t=8.95, 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 t=0.414, P=0.68)和Bohler角( t=0.292, 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 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129、-3.097、-3.134,均 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57, 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 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术治疗老年骨盆骨折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55例老年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42例;年龄72.0(68.0,83.3)岁。骨折AO/OTA分型:B型47例,C型8例;脆性骨盆骨折(FFP)分型:Ⅱ型5例,Ⅲ型44例,Ⅳ型6例。所有患者伤后4.0(3.0,6.3)d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环钢板固定7例,螺钉固定3例;前环除2例未做固定外,其余采用钢板、外固定支架或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支架固定技术等固定。45例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环2例未做固定,其余均采用螺钉固定;前环10例未做固定,其余采用螺钉、外固定支架或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支架固定技术等固定。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病死率及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等。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14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1.8%(45/55)。54例患者术后获(15.4±9.1)个月随访,另1例患者失访。4例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病死率为7.4%(4/54)。随访时间超过4个月的4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改良骨盆Majeed评分为69(54,76)分;根据笔者单位制定的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27例,良8例,可11例,优良率为76.1%(35/46)。随访期间3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完全失效。结论:对于老年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纯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与结合B超定位上臂神经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结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与单纯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05例肱骨干中上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将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52例(采用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结合MIPPO技术治疗),单纯组53例(采用单纯MIPPO技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联合组与单纯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组与单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8±8.6)、(96.8±7.5) 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07.4±5.6)、(215.4±7.2) mL,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联合组优良率[94.2%(49/52)]显著高于单纯组[81.1%(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肱骨干中上段骨折,采用MIPPO技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进行上臂神经B超定位,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改善预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腹腔镜技术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技术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3.9±9.9)岁(范围27~56岁)。骨盆骨折1例,Tile分型B3型;髋臼骨折6例,Letournel分型横形2例、双柱1例、横形+前柱1例、前柱1例、"T"形1例。致伤原因: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1例,摔伤1例,重物砸伤1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神经、膀胱、直肠等医源性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的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0(7.0,72.0)个月(范围7~77个月)。手术时间为(251.1±80.2)min(范围150.0~370.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0(50.0,300.0)ml(范围50~350 ml)。术中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膀胱及直肠损伤。术后骨盆X线和CT均未见内固定物进入关节。7例患者中解剖复位5例,满意复位2例。1例髋臼横形骨折的患者后柱存在轻度的分离移位,但髋臼关节面整体平整,未见明显台阶,未予固定。1例骨盆骨折患者骨盆前环粉碎,移位严重,术中未达解剖复位,但骨盆前环为非关节内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对骨折端进行固定,术后骨盆前环形态及稳定性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为18.0(17.0,18.0)分(范围17.0~18.0分),其中优4例、良3例。本组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2.5(2.5,3.0)个月(范围1.0~3.0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切口及内固定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技术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骨盆和髋臼骨折微创治疗的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近端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 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盆前环骨折微创内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盆、髋臼骨折占所有骨折的3%~8%,常伴有膀胱、直肠和重要神经、血管等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高达18%。其治疗先后经历了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以微创为代表的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式在临床上普遍开展。骨盆前环是骨盆重要的张力弓。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骨盆前环骨折约占3/4。笔者对用于骨盆前环骨折的几种微创技术,包括内置外固定架术(INFIX)、前柱通道螺钉内固定术、耻骨联合通道螺钉内固定、前环桥接钢板内固定术等进行综述,为临床骨科医师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骨高位截骨术适应证解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术式。胫骨内侧双平面开放截骨术和锁定钢板固定技术的应用,使HTO实现了精准化、微创化和标准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HTO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内翻畸形及畸形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骨关节炎所处阶段,年龄和活跃程度需求,以及体重、性别、骨质情况、关节活动度等个体因素,为处于不同阶段的骨关节炎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经皮微创保留旋前方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常规保留旋前方肌经皮微创钢板固定与3点定位技术保留旋前方肌经皮微创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保留旋前方肌经皮微创术治疗的5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26例;年龄21~71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常规微创治疗25例(常规组),采用3点定位微创治疗25例(定位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透视旋前方肌下钢板调放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7天的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度、Gartland-Werley评分等。结果:常规组与定位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有可比性;常规组旋前方肌下钢板调放次数(3.4±0.5)次高于定位组(1.1±0.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常规组术后第1、3、7天腕关节疼痛VAS评分均高于定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常规组与定位组腕关节旋前范围分别为(76.6°±1.9°)、(82.3°±2.0°),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3.4±0.5)、(1.9±0.2)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较常规微创治疗技术,3点定位微创治疗技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最小限度损伤旋前方肌,具有更微创、更少的术后早期疼痛症状、更快的功能恢复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是创伤所致骨盆和脊柱解剖学上的完全分离,特点为骶骨两侧纵行骨折线伴横形骨折,为多平面不稳定骨折,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合并伤多,骶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处理不当易导致骨折再移位、疼痛性畸形愈合、继发性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手术治疗的难点在于骨折复位与固定方式,其中骨折复位方式是采用切开复位还是闭合微创复位、内固定采用单纯骶髂螺钉或钢板或髂腰固定或三角固定,以及骶神经损伤是否需直接减压处理仍存在争议。随着对脊柱骨盆分离损伤认识的提高及闭合微创复位技术的临床应用,微创骶髂螺钉、髂腰固定、三角固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术后伤口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功能预后良好,骨折复位后损伤的骶神经间接减压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但对骨折移位大伴骶管狭窄、骨折断端或游离骨块卡压神经时需行椎板切除直接减压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