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马γ振荡异常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海马γ振荡异常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3个月龄)7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建立SAE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CLP组及CLP +多巴胺4(dopamine 4, D4)受体激动剂RO-10-5824组。于术后第10~14天分别行旷场、新物体识别及条件恐惧实验;行为学结束后取海马组织检测微清蛋白(parvalbumin, PV)与D4受体表达情况;行海马CA1场电位检测,并分析其与大鼠新事物探索时间的关系。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独立 t检验,多组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Tukey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LP组海马PV(77.54±4.61)%、D4受体(56.36±3.88)%及γ振荡能量(41.1±8.62)%,新事物接触时间(36±3)s、新事物识别率(49±4)%与场景僵直时间(56±7)s均显著降低( P < 0.05),而RO-10-5824可上调γ振荡能量(92.3±6.7)%,逆转降低的新事物接触时间(44±3) s和新事物识别率(63±4)%。相关分析显示海马CA1区γ振荡能量与新事物接触时间成正相关( r=0.609 2, P=0.015 9)。然而,各组动物在总探索路程和中央格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海马γ振荡异常在SAE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γ振荡与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γ振荡是30~90 Hz的大脑神经群节律性电活动,与认知、觉醒和意识活动相关。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思维能力下降。手术/麻醉可通过一系列病理改变破坏γ振荡,导致PND发生。文章通过综述γ振荡的产生机制,γ振荡在神经炎症、睡眠障碍、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PND发生、发展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γ夹带临床应用现状,旨在探索γ振荡在PND术前预测、术中干预以及术后诊断治疗的前景,以改善手术/麻醉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及其γ振荡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认知功能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及思维等,是完成神经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认知功能障碍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并影响个体日常或社会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脆弱脑功能患者数量逐步增多,手术后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如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已成为目前麻醉学界的热点和难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母草碱对脑缺血大鼠海马小清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脑缺血对大鼠海马部位小清蛋白(PV)表达的影响和益母草碱(Leo)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Leo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30min)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Leo,1次/d,术前连续给药3d.采用旷场试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探究脑缺血及Leo预处理干预对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及大鼠脑内海马区PV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大鼠旷场试验分数显著降低(P<0.05)、海马各区的PV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Leo组大鼠旷场试验分数升高,其中高剂量组最明显(P<0.05);PV阳性细胞数增加,其中高剂量组最明显(P<0.0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会影响大鼠的行为学并导致海马PV阳性神经元数量急剧减少,Leo对缺血大鼠的行为有积极作用,并有效改善缺血大鼠海马PV阳性神经元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鼠脑缺血状态下纹状体微清蛋白的表达和益母草碱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脑缺血对大鼠纹状体区微清蛋白表达的影响和益母草碱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双侧颈总动脉(30 min)建立急性脑缺血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益母草碱,每天1次,术前连续给药3 d.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索脑缺血对纹状体中微清蛋白阳性神经元数量、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的影响及益母草碱的保护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微清蛋白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阳性物质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与缺血组相比,益母草碱低、中、高剂量组神经元减少现象改善,益母草碱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显著.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可导致纹状体微清蛋白阳性神经元数量急剧减少,益母草碱能有效改善缺血大鼠纹状体微清蛋白阳性神经元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介导的去抑制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氯胺酮具有快速抗抑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文中旨在观察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介导的去抑制在氯胺酮抗抑郁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等渗盐水组、脂多糖+等渗盐水组、等渗盐水+氯胺酮组、脂多糖+氯胺酮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脂多糖(1 mg/kg)建立急性抑郁模型.氯胺酮给药后4h后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微清蛋白和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的表达变化;采用膜片钳技术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微小型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EPSC)的改变.结果 旷场实验结果 显示,脂多糖+氯胺酮组、等渗盐水组在旷场的中央区停留时间[(16.58±2.09)s、(13.24±1.77)s]较脂多糖+等渗盐水组[(6.03±2.36)s]明显延长(P<0.05).强迫游泳实验结果 显示,脂多糖+氯胺酮组、等渗盐水组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较脂多糖+等渗盐水组明显缩短(P<0.05).脂多糖+氯胺酮组、等渗盐水组海马内微清蛋白的mRNA表达量[(0.88±0.24)、(1.00±0.17)]较脂多糖+等渗盐水组(1.44±0.26)明显降低(P<0.05),蛋白亦明显降低(P<0.05).与脂多糖+等渗盐水组比较,脂多糖+氯胺酮组、等渗盐水组miniEPSC振幅增加,频率增快(P<0.05).结论 氯胺酮可能通过下调小鼠海马微清蛋白的表达来介导对锥体神经元的去抑制,从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大脑简化论的观点,脑内神经元网络由两种类型的神经元组成: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 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神经元.在所有的皮层回路中, GABA能神经元仅占10%~20%,尽管如此, GABA能神经元仍能控制整个大脑中锥体神经元的活动,如果GABA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兴奋性神经元取而代之,将导致高级大脑功能的衰竭.微清蛋白( parvalbumin, PV)中间神经元是GABA能神经元的主要类型,约占GABA能神经元的40%~50%,是兴奋性锥体神经元胞体周围抑制的主要来源,PV中间神经元不仅参与基本的神经微环路,如前馈抑制、反馈抑制、γ振荡等,也在神经网络的高级计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PV中间神经元在多种临床神经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癫痫、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 SAE)、脑卒中等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PV中间神经元可能成为将来重要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