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猪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探究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全身器官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干预措施效果的重要前提 [1]。猪作为可获得性较便利的哺乳动物,其心脏解剖结构、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等特征与人类相似 [2,3,4],培养周期较灵长类动物短,常被用于新型按压仪、药物研发以及器官功能损伤机制探索的临床前研究。现有研究报道中建立CA-CPR猪模型的方式纷繁多样,目前尚无文献总结不同建模方式的规律及特点。本文针对构建CA-CPR猪模型的前期准备、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骤停患者中联合应用三代胸腔按压仪与复苏反馈装置的应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70万例心脏骤停 [1,2],是具有显著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疾病,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的存活率低于15% [3],而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的存活率约为22% [4]。CA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护理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以增加生存机会 [5,6]。在无法立即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的情况下,胸部按压连续性及其质量是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的关键决定因素 [7,8]。然而,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传统手动胸外按压的质量可能会逐渐下降。研究表明,救援人员在失去效力之前无法进行足够的按压超过大约1 min,4 min后救援人员的胸外按压效果仅达到约30% [9]。此外,在患者运送过程中通常难以进行有效的手动胸外按压 [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小学生分层急救培训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享《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分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执行经验,并观察其培训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进行急救培训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记录学生人数、出勤导师数量、心肺复苏(CPR)培训模型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培训模型的使用次数。将培训学生按3个学龄层次由浅到深增加授课内容及深度:小学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小动画、AED和海姆立克手法演示、CPR训练,用时40 min;初中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及简单处置、CPR及AED的应用、CPR训练、跟学AED及海姆立克手法等,用时90 min;高中生包括正确拨打120、意外伤害识别及正确处置、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识别、CPR及AED的要点、CPR及AED操作练习、海姆立克手法及止血包扎等,用时120 min。课程结束后,小学生采用志愿考核;初中生仅小班制需考核,大班没有考核要求,仅进行展示;高中生则须全部强制性考核。收集不同层次学生急救培训基本情况,比较不同层次学生CPR及AED培训模型使用情况、急救相关比例分布情况、急救培训考核通过情况的差异。结果:200期急救培训中共有12 896名学生和2 086人次培训导师参与,共使用8 557次CPR培训模型及8 493次AED培训模型,每场学生平均(65.27±5.61)名,需要(10.52±10.43)名培训导师和(43.09±19.06)个CPR培训模型及(42.77± 18.61)个AED培训模型。学生与培训导师的比例为1∶(6.07±1.47),学生与CPR培训模型的比例为1∶(1.54±1.02),学生与AED培训模型的比例为1∶(1.54±1.03);最终有10 494名学生参加考核,考核参与率为81.37%;10 114名学生通过考核,考核通过率为96.38%。分层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比较,初中生平均每场培训人次明显增加(名:69.94±8.77比58.69±6.12, P<0.05),高中生平均每场培训人次明显减少(名:57.35±5.79比58.69±6.12, P<0.05),初中生培训导师比例明显降低(5.94±1.39比6.48±2.02, P<0.05),初中生和高中学生的考核率明显升高〔81.07%(6 667/8 224)、100%(2 313/2 313)比64.18%(1 514/2 359),均 P<0.05〕,通过考核率明显降低〔95.47%(6 365/6 667)、96.88%(2 241/2 313)比99.60%(1 508/1 514),均 P<0.01〕,这可能与小学生考核难度较低和志愿性考核比例低等原因有关。 结论:分层次进行中小学生急救培训对提高培训效果具有可行性,课程设置内容应由浅至深,同时应配置足够培训导师和培训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猪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模型,研究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方法:16头北京长白猪,体重(32±2.5) kg,麻醉后经左股静脉放置临时起搏电极直至右心室,连接医用程控刺激仪,制备VF模型。左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连接PiCCO监护仪测量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并抽取动脉血。随机数字法将动物分为手动除颤或自动体外除颤组,每组8只。手动除颤组诱发VF 15 s后除颤,首次选择除颤仪推荐的150 J,如果失败给予2 min心肺复苏,之后选择能量200 J。自动体外除颤组按语音提示操作除颤。除颤成功后实验动物稳定30 min,然后再诱发下次VF,以上过程反复进行5次。每次自主循环恢复30 min后进行动脉血气、心肌酶学检测,同时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所有动物均成功诱发5次VF,并除颤成功。两组动物在反复致颤、除颤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未见显著变化,心输出量与基础状态相比出现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动物在各测量时间点的动脉血pH值、HCO 3-、血钠、乳酸与各自基础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两组动物血钾随时间变化出现降低,与各自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动物静脉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及心肌肌钙蛋白I与各自基础状态相比及各自组间同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反复室颤及除颤对猪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对血钾有显著降低作用;手动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对猪除颤效果、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一目击者AED除颤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 [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院内多学科合作,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植入支架1枚,患者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胸外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知识的现状调查,分析其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因素,为今后改进社区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2022年1月至3月依据《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布的CPR指南,自制调查问卷,对北京地区社区医护人员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医护人员基本情况、CPR知识(满分为17分)和实践状况3部分,采用R4.0.3 统计软件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来自51个社区中心的990名社区医护人员有效答卷,CPR知识平均得分为(10.27±2.87),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非31~40岁年龄组、中专学历、培训频次0~1次/2年、未实践过CPR和使用过自动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人群组较对应的组别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培训频次、是否实践CPR和AED是社区医护人员CPR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社区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加强中专学历、非31~40岁年龄段的医护人员的培训,培训时间应基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增加培训频次,对无实践经验者要多练习CPR实时反馈装置培训及高仿真实操体感以提升社区医护人员CPR能力;需要增加CPR培训的频次,对不同人群采取分层次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时代下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支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急症之一,发生率高,生存率不足10% [1]。在我国,OHCA每年发生约54.4万起,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2]。19世纪6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心肺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和体外除颤仪的发明使得OHCA的治疗成为可能。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国际复苏联盟首次提出生存链的概念。根据心脏骤停发生地点不同,生存链可分为院内心脏骤停和院外心脏骤停两条链。经过修订,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的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启动急诊响应,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高级复苏技术和康复 [3]。在数字化时代,许多新兴技术可用于OHCA患者的诊疗,包括早期识别OHCA发生的小型智能设备;协助志愿者提供早期CPR和除颤的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APP);赋能临床医生和急救接线员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不同的场景中,对这些新兴技术的整合利用可能会构成改善OHCA患者生存率的下一个重大突破。本文将按照生存链的顺序对这些数字化技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便携式胸外心脏按压仪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肺复苏(CPR)指南强调:在抢救心搏骤停患者实施CPR时,应尽早启动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使胸廓充分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现有机械复苏装置存在按压位置容易偏移、价格昂贵、不易搬动及活塞易脱位等问题;而徒手CPR因高强度的体力损耗,会导致胸外按压深度和频率随着CPR时间延长而下降,从而造成CPR失败;此外,非专业医护人员进行CPR时,大多存在按压位置有偏差、按压深度不准确、胸壁回弹不理想等问题。基于以上因素,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以国际CPR指南为标准,根据正负压CPR原理,设计了一种便携式胸外心脏按压仪,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1173254.3)。该装置由定位吸盘、弹性体、固定壳体及按压组件等组成,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进行按压定位、按压深度可视、胸廓充分回弹的效果,具有便携、操作简单、适用人群广泛、适用场合多样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