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心脑络脉理论探讨郁证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络病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心、脑之血络为精神情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与郁证关系密切.郁证是以典型的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病势缠绵难愈,多因五志过极、气机不畅起病;进而从气入血、久病入络产生病理实邪;最终瘀血阻络、络损神伤,百病由生.符合络病"易滞、易瘀、易虚"的病理特点.治疗上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初期调气通络,中期化瘀通络,后期通补兼施,同时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黄燕教授治疗痫证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燕教授认为痫证的发生总不离本虚标实,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痰浊不化、肝火旺盛,致风痰壅盛,痰随气升而蔽窍,亦可兼瘀血,与痰为奸,共蒙清窍,瘀滞脑络,发为痫病.黄教授临床论治痫证时,强调以痰瘀为主,肝风为辅,神机为要,在涤痰化瘀开窍,平肝息风的同时,注重重镇安神,养心宁心,同时益气健脾,养血祛风,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酌加虫类药以搜风透骨,祛除伏于筋骨络脉间的顽痰瘀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风毒入络"论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病程、病情、病性、病势、病状来看,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符合风邪致病的善行数变,以及癌毒暴戾多变的特性,属于内风挟携癌毒,化生风毒所致.风毒指具有风邪及毒邪的病邪性质、症状表现或病机特点的一类致病因素,可分为外感风毒及内生风毒,外感风毒促进肺癌的发生,而内生风毒主要参与肺癌病机演化,为病势发展的转折点.风毒主要通过络脉及三焦为转移途径,冲逆流窜髓络,引起中晚期肺癌骨脑转移,其主要病机包括:肺气阴两虚,治节失调,欲酿风毒之势.肺百脉失和,瘀毒阻络化风,是肺癌风气内动的始动病机.肝体用失和,风毒冲逆脑窍髓络,是肺癌脑转移的核心病机.肾精亏虚,作强失司,风毒流窜骨腔髓络,是肺癌骨转移的主要病机."风毒入络"作为中晚期肺癌远端转移的核心病机,决定着中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好坏及生存周期长短,而从"风毒"及"络病"论治中晚期肺癌,为确立有效辨治法则,筛选有效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白睛络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患者白睛络脉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康2科诊断为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7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眼针联合疗法治疗.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及白睛络脉积分.对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及白睛络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白睛络脉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眼针联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证型中风疗效显著,且与脾胃区白睛络脉变化密切相关,为眼针联合治疗中风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黄帝内经》关于心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黄帝内经》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心者,君主之官,而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部分.该文基于《黄帝内经》从正经、经别、络脉、现代研究等角度论证关于心的经脉脏腑相关.开展心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以心为靶向器官的相关理论,亦可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姚乃礼从心脾论治味觉缺失验案一则
编辑人员丨2023/8/5
味觉缺失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正规的预后和控制措施,多以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味觉缺失常见的原因有年老、口腔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锌元素缺乏等,但抗生素不良反应导致味觉缺失病例临床报道较为少见,中医学认为其属于"舌不知味"范畴.本验案基于舌为心之苗,心气和则能知五味,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且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从心脾论治取得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取穴方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观察中风后痉挛患者的白睛络脉,总结其分布及形色特点,为制定眼针取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住院的100例中风后伴有痉挛的患者,应用"观眼识病"的方法观察白睛络脉的分布和形色特点并加以总结.结果:异常络脉出现在各穴区的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肾区94例,下焦区78例,肝区47例,上焦区40例,中焦区、脾胃区、心区、肺区、大肠区各8例.在异常形态方面可见曲张86例,分叉33例,延伸20例,垂露20例,其中多见曲张与分叉、垂露、延伸同时存在.在异常颜色方面可见红中带黑50例,紫红26例,深红24例.结论: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主要分布在肾区、下焦区、肝区和上焦区,异常形态多见曲张、分叉、延伸和垂露,异常颜色多见红中带黑、深红和紫红.因此可以上焦区、下焦区配合肾区、肝区作为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其疗效有待临床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舌下络脉诊法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舌下络脉诊法是中医舌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观察舌腹面系带两侧的静脉,从而诊察人体血运之通畅瘀滞,疾病之浅深进退.中医古籍中对舌下络脉的记载始自先秦两汉,历代医家对该诊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目前对于舌下络脉已有了较完善的解剖学、 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研究.在舌下络脉的判定方面,分项法、王氏分度法、陈氏积分法各有所长,为临床所广泛应用.舌下络脉的判定对于心脑血管病之血瘀证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异常表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的病程、病位、并发症密切相关,其特征可提示血常规、血脂、冠脉病变和神经功能缺损等指标的改变,可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筛查和预后判断提供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久胖入络”探析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基于营卫理论及络病学说,提出从“久胖入络”认识肥胖致慢性疾病发生的机制,认为卫气运行失常,气、膏、脂三态的卫气在相互转化、存储过程中出现障碍而引起肥胖.肥胖初期,因胃强脾弱导致脾运不及,络脉气滞,加剧膏脂停聚形成肥胖体态;各种病因交互作用,络脉绌急,脏腑气化失调,可致津血不归正化,痰浊血瘀,壅滞络脉,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痰瘀日久化火伤阴,灼脉痹络,脏腑气化进一步衰竭,络息成积,肾精亏虚,脑髓枯乏,神机失用,则形成以痴呆、健忘、行动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脑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脉微细,但欲寐也"谈从少阴经论治老年性痴呆
编辑人员丨2023/8/5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痴、呆、愚,以脏腑、气血津液辨证为主.本病病因繁杂,中医认为老年性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常责之风、血、痰、瘀、火等郁阻络脉,循行上扰脑窍或脏腑阳气亏虚,终致元神失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并不常用,从少阴经的辨证思路作为探析老年性痴呆的切入点,从少阴经条文出发探析少阴经的中医生理病理内涵,再结合少阴心经和少阴肾经探析心肾两脏与老年性痴呆的关联趋同性.少阴病条文之主症"脉微细,但欲寐也"与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相似,"当温之"以温阳法调理少阴,激发阳气,为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了方法,以《伤寒论》的少阴经脉为核心,脏腑为始源,参以《内经》论述,着重分析少阴经脉理论对老年性痴呆的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