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接受SAC治疗的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术前2 h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qd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qd.试验组术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 μg·kg-1,10 min内匀速静脉推注,随后以0.1 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泵入12~24 h.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记录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疾病复发率,以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入组53例和47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栓塞介入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43例/47例)和81.13%(43例/5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CD62p阳性率分别为(56.31±7.41)%和(60.71±7.38)%,血小板黏附率分别为(37.56±3.64)%和(38.04±3.89)%,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7.03±3.39)%和(30.19±3.63)%,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9.36%和81.13%,疾病复发率分别为4.26%和9.43%,试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的围术期并发症均以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血栓事件等为主.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28.30%,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减少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SCA围术期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家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17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00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1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65例)。根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荷量氯吡格雷组( n=87)、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 n=212)、替罗非班组( n=118),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351例(84.2%),Ⅱ级44例(10.6%),Ⅲ级22例(5.2%)。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4例(10.6%),死亡4例(1%)。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7%(5/87)、5.7%(12/212)、0.8%(1/118),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低于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患者预后良好360例(86.3%),预后不良57例(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3.407,95% CI:1.620~7.166,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3级( OR=11.445,95% CI:3.584~36.547,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4级( OR=88.951,95% CI:14.519~544.948,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5级( OR=64.949,95% CI:12.809~329.325, P<0.001)、置入多个支架( OR=4.709,95% CI:1.215~18.248, P=0.025)是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年龄、置入支架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最佳诊断界值为0.500,此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33。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替罗非班作为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高,老年、术前Hunt-Hess分级≥3级、置入多个支架的患者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治疗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共15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情况。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术后6个月行DSA或CT血管成像(CTA)随访,以评估动脉瘤有无复发、支架内血流是否通畅以及远端血管有无缺失;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结果:15例患者的LEO Baby支架均打开良好,到位满意后均成功释放。术后即刻DSA显示,15个动脉瘤均为完全栓塞(Raymond Ⅰ级)。术后共4例患者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为血栓栓塞性并发症。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8.3±2.7)个月(5~12个月),术后6个月共11例行影像学随访,其中6例行DSA随访,5例行CT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术后1个月行临床随访显示,14例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1例患者预后不良(mRS为5分)。结论:LEO Baby支架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成功率较高;但在围手术期的致栓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德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支架辅助分为支架组41例、非支架组35例。支架组根据患者载瘤动脉直径选择相应尺寸的Solitaire AB支架或LVIS支架,非支架组使用单导管、双导管或球囊辅助。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和临床预后。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症状性血管痉挛、病死率和临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支架组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07%(7/41),高于非支架组的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52, P<0.05)。支架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9/41),明显高于非支架组的5.7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21, P<0.05)。 结论:支架辅助与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破裂宽颈前交通动脉瘤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需要谨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6例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双抗组(术前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67例)与替罗非班组(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19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动脉瘤位置、瘤径、瘤颈比及支架类型进行匹配后,统计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恢复良好]的差异。结果: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纳入96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双抗组患者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2.1%)与替罗非班组(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抗组患者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9.3%,包括术中血栓事件8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与替罗非班组(7.2%,包括术中血栓事件6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双抗组患者的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率(86.4%)与替罗非班组(9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中,与术前口服负荷剂量双抗药物相比,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术后近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49例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共301个动脉瘤),依据是否发生动脉瘤破裂将患者分为破裂组(114例)与未破裂组(135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间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动脉瘤复发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破裂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患者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0.5%)略高于未破裂组(6.6%),未破裂组患者中动脉瘤复发率(12.8%)略高于破裂组(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破裂组2例患者因术后再出血死亡外,2组其余患者的预后均良好(mRS评分≤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组与未发生并发症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脉瘤复发组与动脉瘤未复发组间动脉瘤大小及栓塞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60岁为影响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7.819, 95%CI:2.356~137.719, P=0.005),动脉瘤直径>10 mm及动脉瘤Raymond 3级栓塞为影响患者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6.823,9 5%CI:0.862~768.308, P=0.000; OR=52.813, 95%CI:2.967~938.152, P=0.007)。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对于40~60岁患者应警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高发性,对于大动脉瘤及栓塞不完全患者应警惕其动脉瘤复发的高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动脉瘤破裂至治疗时间间隔≤7 d)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均采用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Ⅰ级为完全栓塞,Ⅱ级为近完全栓塞,Ⅲ级为部分栓塞),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02例患者术前mRS 0分61例(59.8%),1分19例(18.6%),2分9例(8.8%),3分8例(7.9%),4分5例(4.9%)。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69例(67.7%),Ⅱ级栓塞30例(29.4%),Ⅲ级栓塞3例(2.9%);其中4例(3.9%)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5.9%)发生载瘤动脉局部狭窄,术后均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院后患者随访时间为(7.4±1.4)个月(3~12个月)。末次随访mRS 0分84例(82.4%),1分8例(7.8%),2分6例(5.9%),3分4例(3.9%);与术前mR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末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94例(92.2%),Ⅱ级栓塞8例(7.8%),Ⅲ级栓塞0例,与术后即刻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5例动脉瘤复发,复发率为4.9%,随访期均未发生动脉瘤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 结论:支架半释放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微小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短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Willis覆膜支架在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重建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WCS)治疗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共17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为破裂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Ⅱ级7例,Ⅲ级2例。动脉瘤最大径为(18±5)mm(11~28 mm),其中大型动脉瘤15个,巨大型动脉瘤2个;瘤颈宽度>4 mm的动脉瘤12个。所有患者均一期行WCS置入血管内重建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有无残留、复发以及载瘤动脉通畅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8枚WCS。无一例出现治疗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支架移位或塌陷、急性血栓形成等。WCS置入后的即刻DSA显示,3例对比剂轻微内漏进入动脉瘤腔,其中2例经球囊扩张内漏基本消失,1例仍残留轻微内漏;另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血流通畅。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眼动脉闭塞未显影,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和出院时头颅CT平扫均未见出血或缺血表现。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6~30个月),复查DSA发现1例Ⅲb型内漏(术后第14个月),予再次手术套叠1枚WCS治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未见复发;mRS 0分13例,1分4例。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WCS血管内重建治疗大型或巨大型床突旁动脉瘤较为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血清MMP-9、NSE、S100β的变化,并比较短期预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短期预后良好率为55.00%(2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50%(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急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明显,可减少术后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升高幅度,促进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