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ncRNA NORAD通过miR-513b-5p/GREM1轴调节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DNA损伤诱导的非编码RNA(LncRNA NORAD)通过miR-513b-5p/GREM1轴调节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人颅内动脉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LncRNA NORAD、miR-513b-5p及GREM1表达.体外分离培养人VSMC,随机分为 对照组、LncRNA NORAD siRNA组、miR-513b-5p mimics 组、共转染(LncRNA NORAD siRNA+miR-513b-5p inhibitor)组、共转染阴性对照(LncRNA NORAD siRNA阴性对照+miR-513b-5p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分组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LncRNA NORAD、miR-513b-5p及GREM1 mRNA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 33342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侵袭情况;采用免疫印记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神经钙黏素(N-cadherin)、E-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VSMC中LncRNA NORAD对miR-513b-5p、miR-513b-5p对GREM1的靶向调控.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颅内动脉瘤组织LncRNA NORAD、GREM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尸<0.05),miR-513b-5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ncRNA NORAD siRNA 组、miR-513b-5p mimics 组细胞 GREM1 mRNA表达、增殖率、Ki67 阳性率、迁移率、侵袭数及 N-cadherin、Vimentin 蛋白表达降低(P<0.05),miR-513b-5p表达、凋亡率及Bax/Bcl-2、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共转染阴性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ncRNA NORAD siRNA组比较,共转染组细胞GREM1 mRNA表达、增殖率、Ki67阳性率、迁移率、侵袭数及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P<0.05),miR-513b-5p表达、凋亡率及Bax/Bcl-2、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敲低LncRNA NORAD可通过上调miR-513b-5p表达而降低GREM1表达,从而抑制VSMC增殖与侵袭迁移,并促使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 [1]。目前临床上对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通常,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首选,同时在治疗很多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国外的文献显示,对于经济受限的多发动脉瘤患者,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2],目前国内鲜有报道。2020年4―1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均获良好疗效,现将诊疗经过报道如下,旨在探讨经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妊娠期及产褥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颅内出血(ICHDPP)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7例ICHDP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母儿预后。结果:7例ICHDPP患者中,无妊娠早期发病者,妊娠中期发病2例,妊娠晚期发病3例,产褥期发病2例;2例为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2例为产褥期静脉窦血栓导致颅内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原发脑室出血、子痫导致颅内出血各1例。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头痛;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抽搐;2例伴肢体瘫痪;1例伴意识障碍;1例伴肢体麻木。7例ICHDPP患者经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2例;孕产妇存活6例,死亡1例。随访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例,4分2例,1分1例;7例新生儿(含1例双胎)均存活且无畸形发生。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综合分析胎龄、胎儿状况、孕产妇状态、出血的病因及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有助于改善ICHDPP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治疗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是临床面临的难题,据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复发率高达44%,随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出现,降低了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更是大大降低了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而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首次栓塞的程度及应用支架的类型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率的因素。本文针对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定义、复发率、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HFMEA)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应用HFMEA风险管理法分析aSAH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比较实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及实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aSAH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救治效果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aSAH患者压疮、肺部感染、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施后aSAH患者预后良好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FMEA风险管理模式可提高aSAH患者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及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机器人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已成功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加精准、平稳地完成神经介入手术,临床应用中在既往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颅内血管的控制软件、导丝递送模块、触觉反馈系统等。但是,神经介入机器人仍处于不断改进、迭代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进步飞速,未来会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脉络膜前动脉起始端动脉瘤新分型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根据脉络膜前动脉(AChA)起始端动脉瘤与AChA的位置关系,提出新的分型方法,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的介入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4例AChA起始端动脉瘤患者资料。新分型将不涉及AChA的动脉瘤归为Ⅰ型(无关型),涉及AChA归为Ⅱ型(有关型),再将后者细分为Ⅱa(瘤颈型)、Ⅱb(瘤体型)和Ⅱc(直接型)。除4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外,30例患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以及在DSA随访中,利用Raymond分级评定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 d内常规行MRI或CT检查;术前、术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ChA起始端动脉瘤Ⅰ型9例,Ⅱa型15例,Ⅱb型10例,无Ⅱc型。4例(Ⅰ型2例,Ⅱa和Ⅱb型各1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30例(Ⅰ型7例,Ⅱa型14例,Ⅱb型9例)接受个体化介入治疗。12例(Ⅰ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Ⅰ型3例,Ⅱa型7例,Ⅱb型5例)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单纯置入支架(其中密网支架2例)。6例(6/7)Ⅰ型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Ⅰ级栓塞(致密栓塞),Ⅱ型均为Raymond-Ⅱ~Ⅲ级(部分栓塞),3组间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643, P<0.001)。6例患者术中出现AChA显影不佳(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b型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AChA损伤风险最高(χ 2=10.308, P=0.006)。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与术前相比,mRS评分2例改善,1例下降,其余无变化;DSA随访15例,动脉瘤稳定10例,加重3例,好转2例。 结论:AChA起始端动脉瘤新分型有助于指导选择个体化的介入策略,Ⅰ型动脉瘤应尽量致密栓塞,Ⅱ型动脉瘤应在保留AChA基础上部分栓塞,Ⅱb型术中AChA损伤风险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MR血管成像的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1月—2020年12月聊城市人民医院38 503例患者和体检者的头颈联合或颅脑三维(3D)时间飞跃法(TOF)MRA扫描及最大密度重建(MIP)资料,其中男21 048例、女17 455 例,年龄2~96(63±8)岁;行头颈联合3D TOF MRA检查35 546例,行颅脑3D TOF MRA检查2 957例。观察并统计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发生率,进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的MRA特点,测量椎动脉重复分支的路径长度,同时记录伴随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结果:38 503例受检者中,共发现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36例,检出率为0.093%。左侧13例,右侧23例;重复分支均汇入基底动脉17例,分别汇入基底动脉及对侧椎动脉19例;重复近侧分支的行径长度为(0.64±0.32)cm,远侧分支路径长度为(1.06±0.57)cm。6例合并头颈部其他血管变异:2例合并开窗变异,其中1例开窗发生在重复分支,1例发生在对侧椎动脉;2例合并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例合并动脉瘤;1例合并大脑动脉A1段缺如。1例并发急性脑梗死。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变异发生率低,通过3D TOF MRA检查可清晰显示椎动脉颅内段重复及其合并的头颈部其他血管异常;在进行后颅窝外科手术或血管介入治疗之前,通过3D TOF MRA扫描检出这种血管变异,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颅内复杂并发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累及心脏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其首发症状常表现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掩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延误治疗。现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同时并发中枢神经系统复杂并发症的重症病例报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情诊疗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血管内栓塞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不同,分为A组(显微开颅夹闭术)30例和B组(血管内栓塞术)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术中(T1)、术毕(T2)及术后24 h(T3)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输出量、每搏心输出量和心脏排血指数的变化情况,出院时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状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术后2年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A组,B组T1时心脏排血指数[(2.86±0.63)L·min -1·(m 2) -1比(3.39±0.83)L·min -1·(m 2) -1]明显升高,心率[(90±15)次/min比(79±9)次/min]、收缩压[(132±18)mmHg比(123±9)mmHg]、舒张压[(96±13)mmHg比(89±12)mmHg]和每博心输出量[(88.64±18.53)mL比(78.54±13.35)mL]均明显下降( t=2.50、3.61、2.89、2.63、3.02,均 P<0.05);相比A组,B组T2时心率[(86±12)次/min比(75±11)次/min]、收缩压[(134±20)mmHg比(122±11)mmHg]和舒张压[(93±11)mmHg比(77±14)mmHg]均明显下降,T3时收缩压[(128±13)mmHg比(113±14)mmHg]和舒张压[(85±9)mmHg比(78±13)mmHg]均明显下降( t=2.68、3.14、3.95、4.15、3.05,均 P<0.05)。B组出院时SF-36量表中的精力[(55.07±8.76)分]、生理职能[(53.65±8.62)分]、生理功能[(62.25±9.53)分]、精神健康[(72.26±13.95)分]、情感职能[(61.89±12.25)分]和总体健康[(47.63±8.61)分]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45.86±7.62)分、(49.21±9.76)分、(43.58±8.75)分、(50.14±10.33)分、(44.76±9.42)分、(35.86±7.60)分]( t=4.43、2.35、8.07、7.09、6.18、5.73,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2年,B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86.89±4.54)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1.34±0.42)分]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92.48±6.09)分、(2.79±0.61)分]( t=4.15、11.07,均 P<0.0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而言,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的治疗效果相当,后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较稳定,且出院时短期预后效果较好,但远期预后可能差于显微开颅夹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