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罗非班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CS PCI术后无复流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患者4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地尔硫卓等常规对症治疗。B组患者42例,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治疗;C组39例,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BO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C组患者ST段压低、ST段抬高及缺血损伤导联数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ST段压低、ST段抬高及缺血损伤导联数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7.7%)明显低于B组(19.0%),B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9.0%)明显低于A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血清hs-CRP、ET-1及血浆MPO水平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血清hs-CRP、ET-1及血浆MPO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临床疗效明显,其主要是通过降低机体血液炎性因子及血小板聚集率实现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尼可地尔联合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肌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替罗非班、尼可地尔基础上增加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行急诊直接PCI的STEMI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术中冠脉内注射10 μg/kg的替罗非班及0.06 mg/kg的尼可地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50 μg肾上腺素冠脉内注射,然后两组以替罗非班0.1 μg/(kg·min)及尼可地尔2 mg/h分别静脉泵入,维续至术后36 h。比较两组PCI患者即刻冠脉血流情况、无复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峰值、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ST segment resolution,STR),心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PCI即刻TIMI 3级血流、TMPG 3级的比例和术后2 h心电图的STR均高于对照组,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CK-MB峰值和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无复流比例均远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7~10 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及LVEF,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总出血事件、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压增幅、心率加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但观察组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在替罗非班和尼可地尔的基础上增加肾上腺素冠脉内给药,可改善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减少无复流及术中低血压发生,提高疗效,改善短期预后,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序贯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序贯阿加曲班治疗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所致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acute 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 AIP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发病48 h内入住郑州市中心医院的BAD所致AIP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序贯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入院48 h内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停用替罗非班4 h前加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序贯治疗组在替罗非班组治疗基础上,在停用替罗非班时序贯阿加曲班,持续5 d。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次要转归指标为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的所有不良事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64例BAD所致AIPI患者,其中序贯治疗组32例,替罗非班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序贯治疗组发病后3个月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78.1%对50.0%; χ2=5.497, P=0.019)。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优势比2.067,95%置信区间1.343~3.182; P=0.001),而序贯治疗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优势比0.248,95%置信区间0.064~0.957; P=0.043)。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以及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均未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事件和死亡。 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序贯阿加曲班治疗BAD所致AIPI能有效改善患者转归,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家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17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00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1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65例)。根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荷量氯吡格雷组( n=87)、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 n=212)、替罗非班组( n=118),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351例(84.2%),Ⅱ级44例(10.6%),Ⅲ级22例(5.2%)。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4例(10.6%),死亡4例(1%)。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7%(5/87)、5.7%(12/212)、0.8%(1/118),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低于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患者预后良好360例(86.3%),预后不良57例(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3.407,95% CI:1.620~7.166,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3级( OR=11.445,95% CI:3.584~36.547,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4级( OR=88.951,95% CI:14.519~544.948,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5级( OR=64.949,95% CI:12.809~329.325, P<0.001)、置入多个支架( OR=4.709,95% CI:1.215~18.248, P=0.025)是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年龄、置入支架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最佳诊断界值为0.500,此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33。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替罗非班作为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高,老年、术前Hunt-Hess分级≥3级、置入多个支架的患者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超时间窗(发病时间为4.5~8.0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其中42例患者经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后于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替罗非班治疗(经微导管动脉泵入负荷量替罗非班,并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量48 h)及强化降脂治疗(研究组),对剩余42例患者于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同时依据急性梗死部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 n=24)与后循环梗死组( n=18),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8%),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94.76±11.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1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后循环梗死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循环梗死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比例(94.44%)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间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对于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其疗效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首选机械取栓(MT)和其他类型的血管内治疗(EVT)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急性VBAO并接受EVT的患者。根据首选EVT方式将患者分为首选MT组(包括可回收支架取栓及直接抽吸取栓)和其他类型EVT组(包括动脉溶栓、动脉内替罗非班、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对两组患者间特征进行对比,选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存在统计学差异趋势( P<0.1)的变量进行倾向评分的计算,并将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校正,以分析治疗方式和不同临床结局之间的统计学关联。 结果:一共纳入107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62岁。总体成功再通率为82.2%(88/107),出院后90 d和1年期良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0~3分)比例分别为33.6%(36/107)和37.1%(39/105)。首选MT组患者手术年份晚于其他类型EVT组(中位数:2017年比2015年, P=0.017),房颤病史的比例显著较高(21.6%比0, P=0.002),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中位数:26比23, P=0.049),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较低(中位数:6比7, P=0.027),预估闭塞到穿刺时间较长(中位数:367 min比283 min, P=0.023)。两组患者的卒中病因学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首选MT组接受器械补救治疗的比例更低(28.4%比54.5%, P=0.009)。校正倾向评分后,首选MT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5.201,95% CI 1.562~17.317, P=0.007),其他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病因分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EVT组(比值比7.859,95% CI 1.469~42.042, P=0.016),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分型中两组患者成功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值比3.739,95% CI 0.613~22.812, P=0.153)。 结论:在急性VBAO患者中,首选MT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EVT,再通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群体中。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90 d和1年期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基底动脉闭塞机械取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 P=0.002),而男性( P=0.009)、有吸烟史( 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 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 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 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 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的治疗:替罗非班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但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部分患者急性期持续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至少24 h,然后进行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替罗非班组);部分患者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主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次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转归良好。安全性终点为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出血事件。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30例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9例(63.3%),对照组11例(36.7%)。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相关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组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和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临床转归良好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开始治疗时NHISS评分后,替罗非班是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40,95%置信区间0.040~0.449; P=0.009)。 结论:替罗非班急性期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阻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转归,且不会增高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老年(60~75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联合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后2 h启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首先0.4 μg/(kg·min)持续30 min,然后0.1 μg/(kg·min)持续24 h。有效性终点包括治疗后7 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安全性终点包括出血性转化发生率、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发病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68岁(范围60~75岁),男性73例(58.9%),女性51例(41.1%)。替罗非班组62例(50%),非替罗非班组62例(50%)。中位基线NIHSS评分14分,共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5.6%),其中2例为有症状颅内出血(1.6%)。发病后90 d随访显示,68例(54.8%)转归良好,56例(45.2%)转归不良,其中4例(3.2%)死亡。替罗非班组治疗后7 d时NIHSS评分[(5.52±4.79)分对(7.35±3.80)分; t=2.357, P=0.020]、90 d时转归良好率(64.5%对45.2%; χ2=4.689, P=0.030)均显著优于非替罗非班组,而出血性转化发生率(4.8%对6.5%; P=1.000)、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1.6%对1.6%; P=1.000)以及90 d病死率(3.2%对3.2%; 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和改善转归,而且不会增高出血性转化、有症状颅内出血以及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出静脉泵入的有效时间及速度。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2018年6—12月进展性卒中患者,分为双抗组28例,替罗非班组22例,记录其人口学特征、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新发梗死部位及可能发病机制,替罗非班开始应用时机,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静脉泵入的持续时间、维持剂量及泵入速度。记录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 NIHSS评分,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双抗组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NIHSS评分下降(2.92 ± 1.13)分,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组加重后继续治疗14 d NIHSS评分下降(3.46 ± 1.71)分,1例发生皮肤黏膜出血,无颅内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静脉泵入的时间为42.2~135.7(86.6 ± 42.3)h,泵入速度为0.15~0.45(0.31 ± 0.12)mg/h。与双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及90 d mRS评分下降明显[(3.36 ± 1.71)分比(4.75 ± 2.30)分和(2.93 ± 1.04)分比(3.52 ± 1.8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进展性卒中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