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抑郁症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发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并基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通路加以验证.方法 32只NOD.H-2H4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抑郁组(DP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抑郁症组(AIT+DP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组(AIT组),每组8只.N组正常饲养,DP组采取5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AIT组予0.05%碘化钠水溶液建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AIT+DP组在建立AIT动物模型基础上施加5周CUMS建立AIT+DP动物模型.通过观测小鼠甲状腺组织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和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id autoantibodies,TGAb)水平评价小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是否制备成功;通过测定体重、糖水偏好率、旷场行为学(中央象限时间、中央象限比例、站立次数、排便次数、毛发梳理时间),大脑皮质、海马病理变化及大脑皮质小胶质细胞焦亡相关蛋白水平评价小鼠抑郁状态.模型小鼠同时符合上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与抑郁症相关指标检测,则表明AIT+DP动物模型制备成功.结果 与N组比较,AIT组与AIT+DP组血清TGAb、TPOAb水平显著增加(P<0.01),甲状腺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DP组与AIT+DP组小鼠中央象限时间、中央象限比例、站立次数、排便次数、毛发梳理时间有不同程度降低,大脑皮质神经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细胞减少,伴有部分细胞核萎缩,NLRP3、IL-1 β、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AIT+DP组尤为明显(P<0.01).结论 0.05%碘化钠水溶液与CUMS可较好地模拟AIT+DP模型动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指标变化,可为AIT+DP疾病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TRPV4介导BDNF/TrkB/CREB信号通路探究畅舟通便方对功能性便秘合并抑郁样行为大鼠的干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畅舟通便方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合并抑郁大鼠的干预机制.方法 采用盐酸小檗碱法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建立功能性便秘合并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乳果糖组及畅舟通便方高、中、低剂量组,干预 5 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计算粪便含水量;干预结束后计算小肠推进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强迫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水平;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形态;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DG区锥体细胞形态和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的TRP离子通道香草香素 4 型(TRPV4)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明显减少(P<0.001),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1),糖水偏好指数明显下降(P<0.001),海马CA1 区、DG区的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肠TRPV4 以及海马BDNF、TrkB、MAPK、CREB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均P<0.001).与模型组比较,畅舟通便方高、中、低剂量组及乳果糖组大鼠的粪便含水率均明显增高(P<0.001,P<0.01);畅舟通便方高、低剂量组及乳果糖组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增高(P<0.01,P<0.05);畅舟通便方高、中、低剂量组及乳果糖组的糖水偏好指数明显升高(P<0.01,P<0.05);结肠病理无异常;畅舟通便方高、中、低剂量组及乳果糖组的海马CA1、DG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P<0.001);畅舟通便方高、中、低剂量组及乳果糖组的结肠TRPV4 含量明显增加(P<0.001),海马BDNF、TrkB、MAPK、CREB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 畅舟通便方干预后可明显提高功能性便秘合并抑郁模型大鼠结肠的TRPV4 含量,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肠蠕动,可改善便秘;同时TRPV4 可激活BDNF/TrkB/MAPK通路,引发下游CREB的增高,从而改善神经可塑性,减轻部分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Nomogram模型的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风险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20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400例患者作为模型组,2020年4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asso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软件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模型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65.5%(262/4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女性、独居、TNM分期(Ⅲ~Ⅳ期)、睡眠较差、抑郁、化疗次数>2次、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 1%)<70%、贫血、疼痛及恶心呕吐是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 P<0.05)。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为0.861(95% CI:0.843~0.879)、0.887(95% CI:0.857~0.917);校正曲线显示模型组和验证组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均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和0.866;决策曲线显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预测列线图的临床效用较好。 结论:年龄≥60岁、女性、独居、TNM分期(Ⅲ~Ⅳ期)、睡眠较差、抑郁、化疗次数>2次、FEV 1%<70%、贫血、疼痛及恶心呕吐是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有助于制订癌因性疲乏高风险患者的筛查和防治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microRNA-1297/CTGF改善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源性microRNA-1297(miR-1297)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获得并鉴定BMSCs及其外泌体,通过注射皮质酮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然后注射BMSCs衍生的外泌体,测定大鼠血清、海马组织和神经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TNF-α和IL-1β的含量,RT-qPCR检测miR-1297在海马组织和神经元中的表达,建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模型,以探讨BMSCs衍生的外泌体和miR-1297在神经元凋亡和增殖中的作用,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miR-1297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靶向关系。结果:在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中,miR-1297表达较低,而CTGF表达升高,源自BMSCs的外泌体可通过上调miR-1297的水平抑制CTGF的表达,从而抑制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神经元细胞凋亡,同时上调SOD的水平,并降低炎症损伤,最终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功能。结论:在抑郁大鼠中,miR-1297低表达,而CTGF高表达。BMSCs衍生的外泌体通过上调miR-1297抑制CTGF表达,从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氟西汀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抑郁症模型小鼠外周及海马脑区NOD样受体家族3炎症小体活性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3,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并研究氟西汀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C57BL/6J(野生型)小鼠12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另取雄性 C57BL/6J(NLRP3基因敲除,NLRP3-/-)小鼠30只,作为NLRP3-/-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不做处理;CUMS组、CUMS+氟西汀组及NLRP3-/-组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连续6周。造模后,对照2组、CUMS+氟西汀组小鼠经腹腔注射氟西汀[10 mg/(kg·d)],其他3组小鼠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各组小鼠在应激前即刻及应激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应激前即刻、应激后3周、应激后6周抽取尾静脉血,3 000 r/min离心10 min,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各组小鼠在给予药物干预[10 mg/(kg·d)氟西汀或等量生理盐水]后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测试,包括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及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每组小鼠在给药后1、3、4周抽取尾静脉血,离心留取上清液冻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及IL-18水平,并分别于上述时间点每次每组处死5只小鼠,收集新鲜海马组织低温冻存备用,采用Western-Blot检测海马脑区NLRP3、胱冬肽酶-1(caspase-1)、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及IL-18的表达。结果:(1)造模情况:CUMS 6周后,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降低,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延长,造模成功。NLRP3-/-组小鼠经CUMS后,在FST、糖水偏好实验及TST中均未表现出抑郁样改变,造模失败。(2)经腹腔注射氟西汀后,对照2组小鼠与对照1组小鼠相比,糖水消耗量、FST及TST不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UMS+氟西汀组小鼠相较CUMS组小鼠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加( P<0.05),FST及TST不动时间明显缩短( P<0.05)。(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 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 P<0.05),NLRP3-/-组小鼠则变化不明显( P>0.05)。给药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18较CUMS组下降( P<0.05)。(4)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给予CUMS后,与对照1组及对照2组相比,CUMS组及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诱导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IL-1β、IL-18的表达增加( P<0.05),氟西汀治疗后,CUMS+氟西汀组小鼠海马脑区NLRP3的表达、胱冬肽酶-1的活化及NF-κB、IL-1β、IL-18的表达显著下降(分别恢复至对照1组的99%、91%、97%、95%及97%)。 结论:(1)CUMS可引起小鼠海马区NLRP3、胱冬肽酶、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增加以及血清上述炎症指标水平升高,而NLRP3基因敲除小鼠未发现此现象;(2)氟西汀治疗可显著降低抑郁症模型小鼠NLRP3、胱冬肽酶-1、NF-κB、IL-1β、IL-18蛋白表达及血清水平,改善小鼠抑郁样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白癜风小鼠模型抑郁样行为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白癜风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学表现。方法:对15只约9周龄C57BL/6雌性小鼠进行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构建,通过肉眼观察以及第23天采用表皮全层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鼠尾组织以判断白癜风小鼠模型构建成功与否;在第8天(成模前)和第21天(成模后早期)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表现,包括进入开臂次数、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和总行进距离,以评估白癜风小鼠模型是否出现抑郁样行为。为进一步明确白癜风造模对小鼠抑郁样状态影响的严重程度,将20只C57BL/6雌性小鼠平均分为单纯白癜风造模组和白癜风造模+慢性束缚应激组,其中白癜风造模+慢性束缚应激组小鼠在第9天开始进行慢性束缚应激,即置于离心管中,每天束缚约6 h,持续28 d;两组均在白癜风造模后第7、22、29和38天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上述行为学指标。单组前后2次重复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多个时间点重复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结果:肉眼观察造模小鼠尾部皮肤逐渐出现境界清楚的白斑,与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同时第23天鼠尾表皮全层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见明显的CD8 + T细胞浸润,且Melan-A阳性的表皮黑素细胞数量减少,具有典型的白癜风病理特征,提示白癜风小鼠模型构建成功,第23天成功建模12只。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这12只白癜风模型小鼠第21天进入开臂次数[(2.33 ± 1.78)次]、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5.01% ± 5.27%)均明显低于第8天[(10.75 ± 2.30)次,29.20% ± 12.48%; t = 9.63、6.36,均 P < 0.001];旷场实验显示,第21天在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2.31% ± 1.53%)和总行进距离[(2 518.31 ± 528.38)cm]明显低于第8天[4.47% ± 2.65%、(3 533.45 ± 465.47)cm; t = 2.40、5.47, P = 0.036、< 0.001]。慢性束缚应激实验中,第23天检测造模成功小鼠共14只,单纯白癜风造模组5只和白癜风造模+慢性束缚应激组9只,在第7、22、29和38天进入开臂次数、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百分比、总行进距离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 = 0.21、0.20、0.46、2.35, P = 0.889、0.893、0.719、0.134),除行进距离( F = 1.03, P = 0.422)外,其余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F = 19.54、24.68、15.53,均 P < 0.001)。 结论:白癜风小鼠在成模后早期即出现抑郁样行为,且在此基础上施加慢性束缚应激无法使其抑郁程度进一步加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的心理症状群分组特征及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状态症状群分组特征,并分析不同症状群特征的预测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171例采用PD-1单抗联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癌因性疲乏调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癌症患者体力活动测定量表、心理痛苦温度计、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研。基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躯体疲乏、焦虑状况、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心理痛苦程度的测评结果拟合潜类别模型。对量表结果进行潜类别模型分析建立类别组模型,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疾病分期、分型、性格特点等,探索不同类别组间的预测指标。结果:依据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疲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心理痛苦程度等症状群表现分为2种不同的类别,分别命名为高心理症状组占44.44%(76/171)和低心理症状组占55.56%(95/171)。低心理症状组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中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维度以及体力活动得分分别为(11.28 ± 5.62)、(17.57 ± 4.31)、(11.14 ± 3.27)、(14.83 ± 5.24)、(14.76 ± 4.03)、(88.61 ± 17.38),高于高心理症状组的(17.82 ± 4.43)、(10.76 ± 3.63)、(18.62 ± 6.06)、(9.34 ± 3.13)、(26.26 ± 3.23)、(58.04 ± 1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36~15.84,均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格特点[外向型( OR=0.08,95% CI 0.03~0.23, P<0.05),中间型( OR=0.16,95% CI 0.08~0.33, P<0.05)],癌症患者体力活动( OR=0.91,95% CI 0.88~0.93, P<0.05)为预测区分高心理症状组的预测指标。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者在进行PD-1单抗联合化疗期间心理症状群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在进行治疗期间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特征,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和护理关怀,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丙戊酸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额叶皮层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6~7周龄,体重200~230 g,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12):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丙戊酸组(V组)。采用L 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V组于SNL后即刻和结扎后每天腹腔注射丙戊酸300 mg/kg,1次/d,连续3 d。S组和NP组每天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1、3、7、14、21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SNL后28 d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前额叶皮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D16和CD206的表达,计算CD206/CD16比值。 结果:与S组比较,NP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额叶皮层CD16和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V组SNL后各时点MWT和糖水偏好率升高,不动时间缩短,额叶皮层CD16表达下调,CD206表达上调,CD206/CD16比值升高( P<0.05)。 结论:丙戊酸改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抑郁情绪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额叶皮层M2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抑制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基于血细胞分析参数的抑郁症预测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常规检验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抑郁症诊断及与焦虑症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利用2020—2021年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细胞分析参数进行研究,收集研究对象22项血细胞分析检验项目及年龄、性别参数,探索采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树、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器多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抑郁症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基于健康人群和抑郁症组血细胞分析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抑郁症发生准确率高达0.99,F1为0.9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平均精准度分别为0.985和0.967。血小板参数变化是影响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基于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的血细胞分析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鉴别诊断模型显示出最高的预测准确性(0.68)和AUC(0.622)。年龄和血细胞参数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对该模型贡献最大。综上,本研究通过挖掘血细胞分析项目,初步建立了抑郁症预测及与焦虑症的鉴别诊断模型,显示了机器学习模型在精神疾病中更为客观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WARM模型的早期跨学科姑息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WARM(whole,assessment,revaluation,management)模型的早期跨学科姑息支持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疼痛和营养状况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为晚期NSCLC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标准抗肿瘤治疗组(SC组, n=30)和早期姑息治疗组(EPC组, n=30)。SC组患者接受标准抗肿瘤治疗;EPC组除接受标准抗肿瘤治疗外,还接受由肿瘤专科医师、姑息治疗护士、营养医师以及心理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提供的综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肺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评分]、心理状况[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以及患者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9(PHQ-9)]、营养状况[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价量表(PG-SGA)]及癌性疼痛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 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完成6个月治疗,男24例,女21例,年龄38~82(60.5±1.7)岁;EPC组23例,SC组22例。EPC组治疗后6个月FACT-L量表得分为(122.3±1.6)分,优于SC组的(111.8±2.1)分( P<0.001)。EPC组与SC组相比具有更轻的HADS 焦虑量表评分:(1.1±0.3)比(2.9±0.4)分( P<0.001),更轻的HADS 抑郁量表评分:(0.7±0.3)比(3.6±0.4)分( P<0.001)。EPC组患者无抑郁率为100.0%(23/23),优于SC组的45.5%(10/22)( P<0.001)。SC组治疗后重度营养不良率为40.9%(9/22),中度营养不良率为50.0%(11/22),无营养风险率为9.1%(2/22);EPC组治疗后中度营养不良率为60.9%(14/23),无营养风险率升高为39.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0)。 结论:基于WARM模型的早期跨学科姑息支持治疗可以提高NSCLC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和营养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