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性皮肤毒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包括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单抗类,在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单抗类包括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等.以痤疮样皮疹为代表的皮肤毒性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使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的皮肤毒性导致药物剂量减少与治疗的中断,影响药物的抗肿瘤疗效.但目前临床对于这一类皮肤毒性仍没有十分有效的处理方法.已有临床试验涉及的处理方法包括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局部应用维生素K乳剂、局部应用他克莫司、防晒霜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本文综述了此类皮疹的发生机制、治疗皮疹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已有的专家共识或指南,以期为这一类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肿瘤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85.83/10万,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与生命[1].一方面,肿瘤疾病本身可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导致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风险随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增高而增加[2];另一方面,靶向药物成为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热点,在发挥高选择性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皮疹、过敏反应、血液学毒性、心脏毒性等,其中高血压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特别是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尤为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某院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本院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本院接受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各类恶性肿瘤的患者病历,记录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信息,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相关性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记录212例患者共574次入院记录,99例患者发生共193次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11.3%)、白细胞降低(10.4%)、全身乏力(7.5%)、转氨酶升高(6.6%)、血小板降低(6.6%)、肺炎(6.6%)、恶心(6.6%)、皮疹(6.1%)、腹泻(6.1%)等.其中1~2级不良反应共141次(73.1%),相关性为肯定和很可能共28次(14.5%).72例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再次接受治疗,有15例出现了新的不良反应,23例再次出现了相同的不良反应.经分析,是否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较轻,具有一定安全性,但不良反应较为多样化,需要及时发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舒琦瑾辨证治疗抗肿瘤药物相关性皮疹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总结浙江省级名中医舒琦瑾教授辨证治疗抗肿瘤药物相关性皮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5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舒师门诊诊治的抗肿瘤药物相关性皮疹病例,运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方剂临床数据库,对药物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75例,共456诊次,用药156味,累积用药频次6815次,药物频次最高为黄芪,其次为白花蛇舌草、薏苡仁、玄参、金银花;类别频次最高为清热药,其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药性频次最高为寒性,药味频次最高为甘味,药物归经主要分布在肺、胃、脾、肝.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得出常用组方有沙参麦冬汤、四妙勇安汤等,常用药对(组)有北沙参和麦冬、金银花和玄参、黄芪和党参等.[结论]舒师从虚、湿、热、痰、瘀、毒辨治抗肿瘤药物相关性皮疹,以益气养阴解毒为基本组方配伍,兼顾燥湿、化痰、活血等,契合病机,攻补兼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