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相关的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过表达,使其成为抗肿瘤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靶点。针对该靶点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临床上应用较广泛,包括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接受EGFRIs治疗的部分患者可出现特征性的剂量依赖性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常见类型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皮肤干燥和瘙痒等。这些副作用会导致患者身体、心理的不适,致使抗肿瘤靶向药物剂量调整、方案更换甚至治疗中断。正确识别和处置EGFRIs相关皮肤黏膜不良反应对于肿瘤的三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EGFRI相关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各种临床表现及其防治策略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法替尼皮肤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阿法替尼治疗肺癌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及其与抗肺癌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使用阿法替尼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国际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系统4.0标准评估76例肺癌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按皮疹的严重程度分0级、1级、2级以上皮疹组。患者每隔3个月行胸部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估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等级皮疹患者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 结果:76例肺癌患者中,44例疾病稳定或部分缓解,32例疾病进展。69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包括42例(55.3%)痤疮样皮疹、35例(46.1%)甲沟炎、30例(39%)黏膜糜烂、8例(10.5%)毛发改变、6例(7.9%)手足综合征。0级皮疹组7例,有效3例;1级皮疹组19例,有效7例;2级以上皮疹组50例,有效34例,3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117, P = 0.047),1级与2级以上皮疹组的有效率均高于0级组(均 P < 0.001),2级以上皮疹组的有效率高于1级组( P < 0.001)。 结论:阿法替尼治疗肺癌可引起痤疮样皮疹、甲沟炎、黏膜糜烂、毛发改变和手足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皮疹,皮疹的严重程度分级越高,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越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点阵CO 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点阵CO 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采用点阵CO 2激光综合模式(Deep FX+Active FX+CW)治疗的凹陷性痤疮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采用CW模式和(或)Active FX模式磨削瘢痕边缘,采用Active FX模式和Deep FX模式扫描痤疮瘢痕累及区域,治疗3~5次,每次间隔时间≥3个月。由2名未参与研究的主治医师分别采用面部整体美容效果改善评分量表(GAIS)和临床痤疮瘢痕评估量表(ECCA),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5次后复诊时的照片进行评分。GAIS评估痤疮瘢痕及面部整体肤质,总分为-1~3分,-1分表示恶化,3分表示非常显著改善;ECCA评估痤疮瘢痕的严重程度和密集程度,评分越高越严重。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RS)由患者对治疗后即刻的疼痛进行评分(0~10分),0分表示完全不痛,10分表示极度疼痛。统计结痂期、红斑期及色素沉着和痤疮样皮疹发生情况。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治疗前、后ECCA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75例患者,男16例,女59例,年龄(27.2±6.2)岁(19~49岁)。3~5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12例痤疮瘢痕及面部整体肤质为非常显著改善,34例为显著改善,24例为一般改善,5例为无效,GAIS评分为(1.62±0.77)分。治疗前ECCA评分为(157.20±18.89)分,治疗后为(138.93±23.6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41, P<0.001)。疼痛评分为(4.65±1.52)分,治疗后2~4 h自然消退。结痂期为(6.65±0.89) d;红斑期为(3.09±0.70)周;色素沉着发生率为1.3%(1/75),持续时间4个月;痤疮样皮疹发生率为16.0%(12/75),症状明显者外用夫西地酸等可明显缓解。无水疱、色素减退、细菌或病毒感染、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 结论:点阵CO 2激光综合模式治疗面部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医生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病变认知的单中心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病变的认知程度。结果显示,心血管医生对白塞病(Behcet disease,贝赫切特病)诊断标准认知率低(32.6%);对皮肤病变,如痤疮样皮疹(41.3%)、结节性红斑(42.0%)、针刺反应(47.8%)认知率也较低;对心血管病变的认知过于偏面,尤其对心脏传导阻滞的认知率低;治疗方面,对于围手术期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接受程度低。提示提高临床医生对白塞病及其心血管病变的认知,对早期诊断,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皮消痤汤联合火针对肺经风热证寻常型痤疮患者血清脱氢异雄酮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三皮消痤汤联合火针对肺经风热证寻常型痤疮患者血清脱氢异雄酮(DHE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肺经风热证寻常型痤疮患者80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三皮消痤汤联合火针治疗)和对照组(38例,火针治疗),2组基础治疗方式相同,经过4周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症状消退时间、DHEA、IGF-1、IL-4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41例(98%)较对照组84%高(P<0.05);观察组皮损(皮疹、结节、粉刺、脓疱)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2组治疗后的DHEA、IGF-1与IL-4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例),对照组为11%(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皮消痤汤和火针联合治疗寻常型痤疮(肺经风热证)效果显著,症状消退时间缩短,且安全性高,不会加重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阿美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分析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阿美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对阿美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1 月16日.结果 共纳入12 篇文献,收集 263名患者的安全性数据,据文献数据统计,阿美替尼所致不良反应共246 例次,主要表现为皮疹/痤疮样皮疹(17.9%)、转氨酶增高(12.6%)、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6.1%)、全身乏力(5.7%)、甲沟炎(7.3%)等,共发生11例≥3 级的不良反应,预后良好.结论 阿美替尼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对皮肤和肝功能的影响较为明显,应持续加强用药监测,警惕其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白塞氏综合征致主动脉瓣脱垂并肺结核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活动后胸闷4+年,加重伴恶心、呕吐2+周"于2022年8月15日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口腔溃疡,头部、胸背部痤疮样皮疹,诊断为"阿弗他口炎",口服沙利度胺片(100mg)缓解后自行停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既往白塞病史2+年,于2019年2月5日输注糖皮质激素500mg冲击治疗;2019年3月15日输注甲泼尼龙40mg;2019年4月14日输注环磷酰胺400mg、甲泼尼龙40mg;2019年5月9日输注托珠单抗400mg免疫治疗;2020年11月2日输注托珠单抗 400mg免疫治疗;2020年12月3日输注托珠单抗400mg免疫治疗;既往肺结核病史4+年,行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后出现头晕乏力、发热、骨髓抑制,调整抗结核方案: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既往右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厄洛替尼靶向治疗EGFR突变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厄洛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xcerpta Medica Database)、Web of Science、VIP、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2年3月;筛选文献并根据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数据后,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主要终点为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期、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期、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3 805例患者数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厄洛替尼对照组相比,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厄洛替尼实验组可有效提高EGFR突变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mPFS[风险比(hazard ratio,HR)=0.6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0.58~0.70,P<0.000 01]和 ORR[比值比(odds ratio,OR)=1.25,95%CI:1.02~1.54,P=0.04],而在 mOS 方面未表现出显著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1,95%CI为0.78~1.07,P=0.26).Meta分析结果还显示实验组中3级及以上级别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9,95%CI:1.70~2.58,P<0.000 01).实验组中高血压(OR=5.48,95%CI:2.78~10.8,P<0.000 01)、痤疮样皮炎及皮疹(OR=2.27,95%CI:1.33~3.89,P=0.003)、腹泻(OR=3.78,95%CI:2.13~6.69,P<0.000 01)和蛋白尿(OR=5.71,95%CI:1.73~18.82,P=0.004)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在出血事件(OR=1.37,95%CI:0.79~2.38,P=0.26)及肝脏损伤毒性(OR=1.08,95%CI:0.77~1.52,P=0.65)方面,实验组并未显示出更高的风险.结论:相较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能有效改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mPFS及ORR,但3级及以上的AE,如高血压、痤疮样皮炎、腹泻和蛋白尿等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火针联合清肺健脾方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对血清IGF-1和DHEA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火针联合清肺健脾方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皮疹消退、瘢痕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火针联合清肺健脾方治疗)49例与对照组(采用清肺健脾方治疗)49例,治疗时间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后皮损消退时间、血清IGF-1与DHEA水平、痤疮继发瘢痕权重评分(Echelle d'evaluation clinique des cicatrices d'acne,ECCA)、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囊肿消退、脓疱、丘疹、结节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血清IGF-1、DH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痤疮ECCA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清肺健脾方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确切,能够降低血清IGF-1、DHEA水平,改善瘢痕状况,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在黑色素瘤治疗中致皮肤系统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分析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致皮肤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相关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筛选出有效文献31篇,共38例次,患者年龄主要为31~80岁(89.47%);ADR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60.52%);主要临床表现为痤疮样皮疹(18.42%)、肉芽肿性皮炎(13.16%)、脂膜炎(10.53%)、纹身并发症(10.53%)及结节性红斑病变(10.53%);34例患者皮肤ADR痊愈或好转,其中2例永久停用了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10例继续联合治疗,12例暂停联合治疗,其中11例患者好转或痊愈后重启联合治疗.在重启或继续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10例再次出现ADR.结论:本研究中,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致皮肤系统ADR表现出不同的发生率和特征,且免疫治疗后进行靶向治疗可能增加严重皮肤ADR发生风险.临床在联合使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及时发现ADR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同时严密监测重启或继续用药所致ADR,确保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