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水虻幼虫中肠区块化免疫表达促进特征肠道微生物群落形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肠道中的免疫系统既需要消灭病原体,又要创造有益环境,保留共生微生物.Toll 和免疫缺陷(Immune deficiency,Imd)通路是昆虫肠道内抵御病原体的基本免疫防御机制,然而黑水虻幼虫肠道中耐受共生菌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废弃物(餐厨垃圾、豆渣和鸡粪)中黑水虻幼虫中肠微生物组,发现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肠道中占主导,并且肠道能富集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异单胞菌 Dysgonomonas、摩氏摩根菌属 Morganella、厌氧球菌属 Anaerococcus 最有可能是中肠中的特征菌属,这些菌的存在可能对黑水虻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可以作为判定样品是否属于黑水虻的标准.进一步研究表明后中肠的微生物负荷平均是前中肠和中中肠的 8.56 倍,同时异单胞菌主要在后中肠富集.另外,前中肠和中中肠的抗菌肽表达分别是后中肠的1 645倍和 10.20倍,而负反馈因子在后中肠的表达平均提高了 4.66倍.本研究初步表明黑水虻幼虫肠道可能对微生物具有重塑作用,幼虫在前中肠通过抗菌肽筛选微生物,并在后中肠抑制抗菌肽释放保存共生菌.综上,本研究揭示了黑水虻幼虫肠道免疫的区域化表达可维持抗病原体能力的同时为共生微生物群构建保护区域的"先清除-后招募"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甘蔗渣和菠萝渣对黑水虻幼虫生长发育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旨在研究甘蔗渣和菠萝渣饲喂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对其幼虫的生长性能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分别以未发酵和自然发酵的甘蔗渣、菠萝渣为基础饲料,辅以不同比例的豆腐渣配制成不同饲料配方喂养黑水虻,测定黑水虻幼虫的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结果显示,与以纯豆腐渣为基础饲料的对照(CK)相比,处理Ⅳ(80%发酵菠萝渣+20%豆腐渣)喂养黑水虻幼虫可显著提高预蛹前黑水虻幼虫平均体长、体重、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降低料重比,养殖7 d后幼虫平均体长、体重、获得生物量、生长率、饲料利用率分别比CK高 11.58%、46.69%、47.12%、46.75%、24.10%,料重比降低了19.18%.分别与以未发酵果渣为基础饲料的处理(Ⅰ、Ⅲ)相比,处理Ⅱ和Ⅳ提高了黑水虻预蛹前幼虫平均体长、体重、幼虫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了料重比.黑水虻幼虫肠道菌群聚类良好,处理Ⅰ~Ⅳ黑水虻幼虫肠道中,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而处理Ⅱ~Ⅳ厚壁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处理Ⅰ厚壁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差异低于CK但不显著.与CK比,处理Ⅰ~Ⅳ黑水虻幼虫肠道中,营发酵单胞菌属相对丰度(40.10%以上)显著增加,肠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摩根氏菌属、放线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普罗威登斯菌属相对丰度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处理Ⅳ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性能优于其他处理,发酵果渣处理优于非发酵处理,且不同饲料配方会引起黑水虻幼虫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的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摩氏摩根菌感染致细菌性肝脓肿破裂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摩氏摩根菌( Morganella morganii)是一种隶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革兰阴性菌,其致肝脓肿罕见。现报道1例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以发热伴右上腹隐痛1周为主要症状的肝脓肿患者,脓液培养结果示摩氏摩根菌,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示肝内脓肿破裂,采用肝内脓肿引流和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转至外科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而后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皮肤鳞状细胞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和高钙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5岁,因右大腿皮肤溃烂伴隆起性包块1个月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被树枝扎伤右大腿,伤后外用中草药(具体不详),10 d后创面渐愈并出现隆起肿块,伴疼痛和红肿,自行外敷中草药(具体不详),肿块逐渐增大呈菜花状,伴破溃及渗液,于当地医院就诊,肿物活检示:皮肤角化性鳞状细胞癌,核磁共振检查示肿物未侵犯周围软组织,住院期间因血钙升高拟行透析治疗,但首次透析即不耐受导致血压下降,因此停止透析。肿物持续增大且全身状况差,遂至本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体检:全身消瘦,痛苦面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右大腿外侧一菜花状肿物,约15 cm × 12 cm × 4 cm,伴有破溃、流脓、渗液、渗血,臭味明显,质中、触碰易出血,活动度小(图1A)。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0.47 × 10 9/L,中性粒细胞46.08 × 10 9/L[参考值:(1.80 ~ 6.30)× 10 9/L,下同],血红蛋白67 g/L,钾离子2.72 mmol/L(3.50 ~ 5.30 mmol/L),血钙3.53 mmol/L(2.20 ~ 2.65 mmol/L),C反应蛋白50.13 mg/L(0 ~ 5 mg/L),降钙素原0.550 ng/ml(0 ~ 0.05 ng/m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14.45 ng/ml(0 ~ 2.5 ng/ml),全段甲状旁腺素< 1.20 pg/ml(15.00 ~ 65.00 pg/ml)。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①右侧大腿外侧皮肤及皮下见不规则巨大团块状高代谢病灶,考虑为皮肤恶性肿瘤;②全身骨髓代谢弥漫性增高,考虑为类白血病反应;③其他部位未见恶性肿瘤转移灶。分泌物培养见摩根菌生长,无真菌生长。骨髓涂片:粒系细胞增生明显活跃。骨髓活检:骨髓粒系细胞增生高度活跃伴核右移,未见肿瘤转移。外周血涂片: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少见细菌感染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少见细菌感染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一感染中常见及相对少见的15个菌种共计288例DFU患者,进行入组病情分析、随访近远期预后指标。根据愈合、截肢、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等病情结局,分析各组间差别与不同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少见感染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摩根摩根菌、溶血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各组间患者年龄、白蛋白、HbA 1C、体重指数、足溃疡病情、感染程度、愈合及小截肢存在显著差异。严重下肢动脉病变、年龄>70岁是愈合的主要危险因素;Wagner 3级及以上、停乳链球菌感染是小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下肢动脉病变、血红蛋白≤90 g/L、血白蛋白≤30 g/L是大截肢的主要危险因素;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 -1 ·(1.73 m 2) -1、血红蛋白≤90 g/L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70岁、血白蛋白≤30 g/L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少见的不同细菌感染的DFU患者整体病情、足溃疡病情、感染程度及预后有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分析与CD4 + T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探索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并进一步挖掘SLE的菌群与CD4 +T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情况的关系。 方法:收集96例SLE患者和96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HC)的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Th2、Th17、Treg等CD4 +T细胞亚群。同时记录患者的ESR、CRP、血红蛋白(Hb)、补体C3和C4等疾病活动指标,并记录每位患者的SLEDAI。利用edgeR算法进行差异丰度分析。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细菌丰度和F/B比值。采用R软件4.0.1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样品中细菌属相对丰度与血清ESR、CRP、C3和C4水平、CD4 +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HC相比,SLE肠道菌群的丰度(ACE和Chao1)和多样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降低。通过edgeR算法,发现SLE和HC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C相比,SLE患者在属水平上有24种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RP与粪球菌属( Coprococcus)有显著正相关性( r=0.30, P=0.014);C4与棒状杆菌( Corynebacterium)( r=0.31, P=0.013)和粪杆菌属( Faecalibacterium)( r=0.25, P=0.048)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摩根菌属( Morganella)( r=0.41, P=0.001)呈正相关;而疾病整体活动度与棒状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 r=0.25, P=0.047)。B细胞( r=0.52, P=8.45×10 -6)、Treg细胞( r=0.26, P=0.036)与挑剔真杆菌( Eubacterium eligens group)呈正相关关系,CD8 +T细胞( r=0.20, P=0.034)、CD4 +T( r=0.32, P=0.010)细胞、NK细胞( r=0.56, P<0.001)与棒状杆菌呈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Th1与大肠志贺杆菌( Escherichia Shigella)( r=0.33, P=0.008)呈正相关关系,Th2与Dielma ( r=0.51, P<0.001)呈正相关。 结论:SLE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多种差异表达的菌与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和疾病活动指标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Fonsecaea nubica感染引起重度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5岁,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逐渐累及左小腿,部分皮损较肥厚,呈增殖性改变,且瘙痒加重,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疗程1年,效果不明显,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自觉效果不佳,遂自行停药,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并向大腿蔓延,遂就诊,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关节畸形及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 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背面呈深橄榄黑色,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 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 Fonsecaea nubi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及肠肾AGEs/SGLT-1的表达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 DKD)模型小鼠肠肾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 AGEs)/钠-葡萄糖1型协同转运体(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1, SGLT-1)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KKay小鼠20只,分为糖尿病组(DM组, n=10)和糖尿病肾病组(DKD组, n=10),检测血清AGE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eukin-6,IL-6)的浓度,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GEs及SGLT-1在肠肾组织的蛋白表达,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 结果:与DM组比较,DKD组小鼠炎症指标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升高,血清、肠肾组织中AGEs的含量升高、SGLT-1在肠道组织含量升高( P<0.05)。Metastats检验显示DKD组门水平上疣状微生物菌门丰度减低,变形菌门丰度升高( P<0.05),气单胞菌属、肠杆菌属、摩根氏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G -菌相对优势分布,阿克曼氏菌属丰度显著低于DM组( P<0.05)。 结论:DKD小鼠肠道AGEs的升高可能诱发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变形菌门升高、疣状微生物菌门及阿克曼氏菌属降低,导致G -菌渗漏入血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起炎症反应,这可能是DKD发病的重要因素。SGLT-1在肠道组织升高,这可能进一步参与DKD的病情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用16s rRNA和非靶代谢组学揭示肠道菌群在脓毒症免疫调节及器官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运用大鼠粪便16s rRNA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物组成及代谢产物,初步探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脓毒症炎症反应和多器官损伤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将1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脓毒症模型组(CLP组),每组5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制模后24 h处死动物,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肾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病理评分;取粪便样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非靶代谢组学筛选可能在疾病结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群、代谢物和信号通路;Spearman相关分析对肠道菌群与非靶向代谢进行联合分析。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肺组织和肾脏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肺组织评分(分):3.60±0.80比0.00±0.00,肾组织评分(分):2.40±0.80比0.00±0.00,均 P<0.01〕;外周血中TNF-α和IL-6含量明显升高〔TNF-α(ng/L):248.12±55.98比143.28±36.57,IL-6(ng/L):260.26±39.47比116.01±26.43,均 P<0.05〕;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摩根菌属、拟杆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毛螺菌NK4A136属、瘤胃球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和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群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胆汁分泌显著增加,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显著降低;差异代谢物与差异菌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结论:脓毒症可以造成大鼠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物特征发生明显变化,该结果为寻求治疗脓毒症的新靶点提供了转化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