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而致死亡的原发性红斑肢痛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女,11岁,因双小腿及双足红肿疼痛3个月、溃疡1周,于2021年2月26日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患儿2020年12月赤脚玩雪后出现小腿远端及双足烧灼样疼痛,伴皮肤红肿、皮温升高,阵发性发作,夜间明显,浸泡冷水后疼痛缓解;2021年2月20日起双小腿远端及双足逐渐出现深在性溃疡(图1A)。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3 × 10 9/L(参考值4 × 10 9 ~ 10 × 10 9/L,下同),中性粒细胞计数7.3 × 10 9/L(1.8 × 10 9 ~ 6.3 × 10 9/L);红细胞沉降率46.0 mm/1 h(< 20 mm/1 h);C反应蛋白14 mg/L(0.8 ~ 8 mg/L)。尿粪便常规、凝血常规及相关项目、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均正常。足背创口处样本直接涂片镜检:少量革兰阴性杆菌,PAS染色阴性;分泌物培养:吉格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阳性。二代基因测序:患儿存在SCN9A基因c.2567G>A杂合突变,导致对应甘氨酸变为天冬氨酸(p.G856D),见图2,患儿父母及弟弟未发现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8年中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胸腔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CEA)术后发生胸腔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07例Ⅲ型CEA患儿的基本临床资料。其中,男141例,女66例;出生体重为(2.90±0.49)kg;中位手术年龄为4.0 d。食管盲端远近端之间的距离为(1.66±1.03) cm。84.1%(174/207)的患儿伴发其他畸形;8.7%(18/207)的患儿被诊断为VACTERL综合征,包括心脏畸形17例、肛门直肠畸形3例、脊柱或锥体畸形8例、泌尿系统畸形5例和肢体畸形5例。46.9% (97/207)的患儿在术前存在肺炎表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胸腔感染分为感染组24例和非感染组183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究CEA术后胸腔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35.7%(74/207)的患儿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64.3%(133/207)的患儿接受开胸手术治疗;胸膜外入路手术99例,胸膜内入路手术108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感染24例、气胸94例、吻合口漏74例、吻合口狭窄73例和复发性食管气管瘘13例。从胸腔感染患儿的胸水中分离出致病菌31株,其中58.1 % (18/31)为革兰氏阳性菌,41.9%(13/31)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气胸发生率为91.7%(22/24),吻合口漏发生率为70.8%(17/24);非感染组气胸发生率为39.3%(72/183),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1 %(57/183)。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的开胸手术比例大,且气胸、吻合口漏发生率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性别、合并综合征、食管盲端远近端之间的距离、术前肺炎、手术年龄、手术入路、术后机械通气、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EA开胸手术更易发生胸腔感染,气胸和吻合口漏可能与胸腔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1-2020.1新诊断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的糖尿病患者,均按专科规范行包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共计462例。148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其中89例发生感染,之中的13例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比较淋巴囊肿感染者中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糖基化血红蛋白、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最大直径及与辅助化疗的相隔时间;分析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和发病后首次血象、发病至引流穿刺的时间及最终转归;分析感染的淋巴囊液病原学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分类变量检验显示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相比,糖基化血红蛋白( P=0.018)、辅助化疗( P=0.014)和囊肿大小(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就诊时11例首发症状仅为轻中度的发热或腹痛;初次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在2万以下;从发病至穿刺的时间平均为33 h。13例患者中,有5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有2例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脓腔和周围脏器连通;12例患者好转后仅1例对残留的淋巴囊肿预处置,其中4例再发囊肿感染1-2次,之中2例进展为脓毒性休克,1例死亡。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酶烯类及替加环素均为敏感药物,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50%以上。 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化疗和较大的淋巴囊肿(d≥5 cm)是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的示警意义,导致从感染发生到穿刺引流时间较长,延误处置;早期诊断、及时穿刺引流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治疗效果欠佳时脓腔贯通周围脏器感染的可能性要被考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后,应积极干预处置较大的残留淋巴囊肿,避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LR9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人类胃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持续感染可导致患者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LR9是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I型整合跨膜蛋白,在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它能够通过低甲基化的DNA和糖骨架等结构识别DNA,并介导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尽管近年来对TLR9的激活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相关性疾病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明确。文章从TLR9在固有免疫中的功能及其信号通路、TLR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TLR9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这三个方面阐述TLR9在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CMO联合mNGS检测优化救治重度肥胖患者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耐药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严重创伤患者可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 [1]。肥胖尤其重度肥胖,是创伤后ARDS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总住院时间,肥胖患者并发创伤后ARDS给临床救治带来了更大挑战 [2]。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V-ECMO)能够暂时性替代肺脏功能,新近的研究表明,其治疗创伤后ARDS是安全可行的 [1]。感染是ECMO应用期间常见的并发症 [3],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最多发的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阴性耐药菌导致,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4]。有研究提示ECMO期间耐药菌感染发生和患者预后直接关连 [4]。因此,病原体早期识别,准确的覆盖耐药菌是抗感染治疗中的挑战之一。近年来,宏基因组新一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在急危重症和疑难感染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逐步用于疑难、少见感染的诊断,但其耐药基因检测优化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报道甚少 [5,6]。现将本院收治的一名重度肥胖严重创伤并发ARDS患者,在ECMO联合mNGS优化耐药菌抗感染方案下获得成功救治的病例(伦理审批号:YJ2023015,已获得患方知情同意。)进行总结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胆汁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31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216例,女101例;年龄为(62±10)岁。317例病人中,158例术前无胆道引流,115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44例术前胆道引流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RBD)。观察指标:(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两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中检验水准为0.016 7。 结果:(1)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317例病人中,116例细菌培养阳性,包括43个菌种共168株菌株,其中术前无胆道引流36例(46株),行PTCD 39例(49株),行ERBD 41例(73株)。①317例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6.59%(116/317),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78%(36/158)、33.91%(39/115)、93.18%(41/44),3者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66,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4.13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2.305,44.718, P<0.016 7)。②多重细菌感染占比为36.21%(42/116),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细菌感染占比分别为19.44%(7/36)、23.08%(9/39)、63.41%(26/41),3者多重细菌感染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1,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4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和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5.133,13.215, P<0.016 7)。③多重耐药菌占比为30.95%(52/168),术前无胆道引流、行PTCD、行ERBD病人多重耐药菌占比分别为15.22%(7/46)、26.53%(13/49)、43.84%(32/73),3者多重耐药菌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47, P<0.05),其中术前行PTC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7,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90, P<0.016 7),术前行ERBD与术前行PTCD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72, P>0.016 7)。(2)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病人年龄、腹部手术史、黄疸程度、胆道梗阻位置均与细菌培养阳性无关( χ2=4.865,1.423,4.922,0.030, P>0.05)。(3)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胆汁细菌耐药性情况:术前无胆道引流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呋喃妥因、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行PTC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行ERBD病人中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烷、替加环素耐药率均为0。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利奈唑烷、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前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7株真菌菌株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为0。 结论:术前行ERBD的病人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且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比例高。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 045例中段尿培养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合并疾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共纳入1 045例泌尿系感染患者1 045份标本,其中革兰阳性菌为743例,革兰阴性菌为205例,真菌为97例。老年人群(65岁及以上)625例,占59.81%,老年人群尿培养真菌占比[11.68%(73/625)]为中青年人群(< 65岁)真菌占比[5.17%(24/420)]的2倍。在尿培养阳性结果中,合并糖尿病人群占比最高,为20.96%(219/1 045),其他依次为合并泌尿系统结石[16.08%(168/1 045)]、合并高血压[6.41%(67/1 045)]、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97%(31/1 045)]。结论:尿培养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老年人及合并糖尿病人群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存在复杂性,可根据近期尿培养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2021年某三级综合医院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某三级综合医院的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院内感染监控提供指导。方法:从本院检验系统中筛选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泌尿道感染患者的4 748例尿标本培养结果,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4 748例尿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 0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812株(79.14%),革兰阳性菌210株(20.47%),真菌4株(0.39%)。病原菌占比前5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610株(59.45%)、屎肠球菌81株(7.89%)、粪肠球菌76株(7.41%)、肺炎克雷伯菌60株(5.85%)、彭氏变形菌51株(4.97%);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2%,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0%;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屎肠道球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红霉素等的耐药率>9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呋喃妥因的耐药率<1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耐药的菌株。结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掌握本地区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可降低和控制细菌耐药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足患者骨髓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 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 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