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合并症情况与CAT评分之间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合并症与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长春市二级医院(4家)、三级医院(4家)门诊就诊的400例稳定期COPD患者,填写统一调查问卷,对问卷中患者的合并症及CAT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完成有效调查问卷389份,主要合并症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148例(38.05%)、高血压病109例(28.02%)、支气管哮喘79例(20.31%)、糖尿病40例(10.28%)、支气管扩张36例(9.25%)、慢性心功能不全35例(9.00%);合并症个数为0个(108例)、1个(141例)、≥2个(140例)时患者的CAT评分分别为(15.99±7.35)分、(19.45±7.10)分、(20.23±7.91)分,3组不同合并症个数患者的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33, P<0.05),分别有0个、1个合并症患者的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20, P<0.05),分别有0个、≥2个合并症患者的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32, P<0.05)。根据有无特定合并症分类,合并及不合并支气管哮喘者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6±6.90)分比(18.31±7.78)分, t=-2.340, P<0.05];合并及不合并缺血性心脏病者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7±7.45)分比(17.72±7.60)分, t=-3.492, P<0.05];合并及不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者CA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6±7.74)分比(18.50±7.60)分, t=-2.190, P<0.05]。 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合并症个数越多,患者的CAT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差,其中支气管哮喘、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人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原谱特点以及与疾病严重度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成年人支气管扩张症在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原谱的特点以及其与疾病严重度的关联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成年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108例,行痰细菌培养,同时对痰液、鼻拭子常见呼吸道病毒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检测。随访1年,对急性加重期患者再次做痰细菌培养、PCR法行病毒检测,并对比急性加重期不同疾病严重度患者呼吸道病原谱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加重事件53例共91例次(最多5次/例),急性加重期患者痰液病毒阳性率、鼻拭子病毒阳性率均较稳定期增高[39.6%(36/91)比15.1%(8/53)、45.1%(41/91)比9.4%(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460、13.621, P<0.05);而急性加重期患者痰液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与稳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加重期轻度患者(16例、23例次)、中度患者(16例、26例次)、重度患者(21例、42例次)的痰液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0、34.6%(9/26)、52.4%(22/42)]、痰液鼻病毒阳性率[8.7% (2/23)、3.8%(1/26)、23.8%(10/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急性加重期混合感染组C反应 蛋白、白细胞介素(IL)-8水平高于阴性组、细菌组和病毒组[C反应蛋白:(45.6 ± 23.0) mg/L比(11.2 ± 2.7)、(32.3 ± 10.2)、(21.3 ± 8.0) mg/L;IL-8:(9.0 ± 2.5) ng/L比(1.5 ± 0.9)、(1.8 ± 1.1)、 (2.0 ± 1.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012、9.926, P<0.05);混合感染组的住院率高于阴性组、细菌组和病毒组[29.6%(8/27)比0、16.7%(4/2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91, P<0.05)。 结论:成年人支气管扩张症在急性加重期呼吸道病毒阳性率较稳定期明显增加,中、重度患者以铜绿假单胞菌及鼻病毒感染为主,轻度患者以副流感嗜血杆菌、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为主;而细菌病毒混合感染者的全身炎性反应程度重且住院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呼吸专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疗认知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国内呼吸专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疗认知现状。方法:于2020年5—6月,基于支气管扩张症专家共识及诊疗指南设计问卷,对四川省、云南省50家医院的呼吸专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91份,收回641份,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601份(有效回收率87.0%)。调查采用电子问卷方式,由受访医师根据对该病的认知独立作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以及中医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反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依据相应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评估受访医师的认知现况。结果:540名(89.9%)受访医师认可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是支气管扩张症确诊的“金标准”,但318名(52.9%)对常见影像学表现认知不全面,不同级别医院或不同学历的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影像学的认识也有一定差异( P<0.05)。仅118名(19.6%)受访医师比较了解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评估。但在比较了解该两种评分的118名受访医生中,65名(55.1%)表示不会在临床工作中主动将该评分用于患者评估。对稳定期患者,受访医师最为推荐的治疗方式是气道清除技术[410名(68.2%)],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体位引流[559名(93.0%)]。对急性加重期患者,绝大多数受访医师推荐首要治疗方式为抗生素治疗[600名(99.8%)],同时需完善痰培养[544名(90.5%)]、血炎性标志物[523名(87.0%)]等检查。504名(83.9%)受访医师认为铜绿假单胞菌是支气管扩张症最见病原菌。对反复加重患者,385名(64.1%)受访医师认为长期抗生素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在认可该治疗方法的385名受访医生中,仅113(29.4%)名表示愿意在临床工作中为反复加重患者推荐长期抗生素治疗。其他治疗手段中,304名(50.6%)受访医师对中医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持有支持态度。然而,在持支持态度的304名受访医生中,仅86名(28.3%)会主动向患者推荐中医中药方案。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师在对中医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态度和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呼吸专科医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认知有所不足,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受访医师了解程度有所不同,对指南认知和临床实践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进一步推广加强支气管扩张症的早期诊断、规范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微生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扩张症近年来发病率及患病率显著升高,其发病与加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肺部微生物群的构成和丰度变化是导致支气管扩张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有多种微生物定植,其中,不同患者肺部定植的核心菌群不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代表的核心菌定植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下降和加重频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和加重期肺部微生态的变化进行综述,希望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带来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湘黔部分医院2017—2023年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初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吸入药物变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湘黔部分医院2017—2023年度初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吸入性药物的变迁,以进一步了解慢阻肺诊治现状。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我国13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初诊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的时间分为7组: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及2023年度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 %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 1/FVC)、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过去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及吸入性药物方案等。 结果:2017—2019年度就诊的慢阻肺患者CAT评分显著高于2020—2023年度(均 P<0.05);2017—2023年度慢阻肺患者的FEV 1 %pred及FEV 1/FVC呈升高趋势;2017—2023年度间使用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2023年度使用单药LAMA的慢阻肺患者比例为8.0%(134/1 665)。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度及2021年度使用双支气管扩张剂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且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度使用双支气管扩张剂慢阻肺患者的比例趋于稳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20年度和2021年度使用三联吸入药物的慢阻肺患者比例最低( P<0.05),2017年,2018年,2019年,2022和2023年使用三联吸入的慢阻肺患者比例分别为45.2%(364/806)、54.0%(730/1 352)、55.5%(742/1 337)、45.8%(717/1 565)和51.1%(851/1 665)。2017—2023年度慢阻肺初诊患者的吸入处方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文件的依从性分别为47.9%(386/806)、35.1%(474/1 352)、33.7%(451/1 337)、40.3%(405/1 005)、31.2%(372/1 193)、28.4%(445/1 565)及58.8%(979/1 665)。 结论:随着时间迁移,初诊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说明就诊时间有前移趋势;双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比例增加,三联吸入药物使用的比例较高,GOLD文件的依从性仍然不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咳痰喘20年,再发加重4 d”于2024年1月27日经急诊入昆山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患者近二十年反复咳嗽喘促,季节变换时明显,稳定期肺功能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未规律吸入药物治疗。2023年11月曾因咳痰喘加重住院治疗,出院后长期家庭氧疗。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喘促加重,活动耐量下降,未重视。入院当天晨6时左右,近亲属发现患者严重呼吸困难,伴有意识模糊,不能对答,送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浅昏迷,颈静脉怒张,喘促,双肺呼吸音粗,双肺闻及痰鸣音,余阴。实验室检查:钾5.20 mmol/L,肌酐405 μmol/L,尿酸749.2 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 227.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3 750 U/L,总胆红素29.6 μmol/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30 000 ng/L。床旁血气分析:酸碱度(pH)7.16,二氧化碳分压(PaCO 2)87.7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aO 2)54.7 mmHg,乳酸(Lac)1.9 mmol/L。胸部CT:两肺炎性灶,两肺支气管壁增厚,局部稍扩张;两肺肺气肿征象,心影稍增大。患者于急诊抢救室经初步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后收住入重症医学科。入院诊断:COPD急性加重、Ⅱ型呼吸衰竭、呼吸性酸中毒、肺性脑病、右心功能不全、肺炎、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高钾血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肺康复在重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简易器材进行系统的心肺康复在重度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济南市第八人民医院和济南市莱芜人民医院呼吸科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12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 n=58)和心肺康复组( n=67)。应用简易器材为患者实施系统的心肺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6分钟步行测试(6MWT)、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 1/FVC)%、BSI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分(CAT)、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变化。 结果: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心肺康复组6MWT逐渐延长、FEV 1%pred、FVC%pred、CD3%、CD4%,CD4/CD8均逐渐升高,BSI评分、CAT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均逐渐降低,常规治疗组6MWT逐渐下降。2组6MWT、FEV 1%pred、FVC%pred、BSI、CAT、SAS、CD4%、CD8%、CD4/CD8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V 1/FVC和SDS在时点间和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只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MWT( F组间=59.20, P<0.01, F时点间=895.88, P<0.01, F组间·时点间=1553.81, P<0.001)、FEV 1%pred( F组间=3.90, P=0.05, F时点间=173.23, P<0.001, F组间·时点间=124.61, P<0.001)、FVC%Pred( F组间=15.53, P<0.001, F时点间=114.23, P<0.01, F组间·时点间=105.37, P<0.01)、BSI评分( F组间=61.62, P<0.001, F时点间=259.79, P<0.01, F组间·时点间=428.18, P<0.01)、CAT评分( F组间=13.11, P<0.001, F时点间=321.60, P<0.01, F组间·时点间=110.98, P<0.01)、SAS评分( F组间=13.13, P<0.001, F时点间=336.26, P<0.01, F组间·时点间=140.11, P<0.01)、CD4%( F组间=8.68, P<0.01, F时点间=10.43, P<0.01, F组间·时点间=6.39, P<0.01)、CD8%( F组间=18.31, P<0.01, F时点间=13.11, P<0.01, F组间·时点间=4.12, P<0.05)、CD4/CD8( F组间=39.20, P<0.01, F时点间=24.59, P<0.01, F组间·时点间=41.59, P<0.01)、SDS( F时点间=338.29, P<0.01, F组间·时点间=395.51, P<0.01)、CD3%( F组间=14.37, P<0.01)。 结论:应用简易器材进行心肺康复能提高重度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肺通气功能,提升免疫功能,缓解焦虑与抑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规范管理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需要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糖皮质激素规范应用在慢阻肺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慢阻肺糖皮质激素应用现状,围绕慢阻肺稳定期初始治疗、随访期调整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特征、急性加重风险、合并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结核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联合和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慢阻肺急性加重异质性,选择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撰写组提出7条推荐意见,以进一步推动不同级别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落实中国慢阻肺指南中糖皮质激素在慢阻肺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PD患者肺康复运动训练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患者肺康复运动训练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48例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肺康复运动训练联合支气管扩张剂为观察组21例和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27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肺功能、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四周及随访6个月,观察组治疗显效及有效18例(85.71%)高于对照组17例(62.96%)(P<0.05);观察组SaO2(94.03±0.59)mmHg,PaCO2(40.96±3.15)mmHg,PaO2(79.32±4.56)mmHg优于对照组(87.65±1.02)、(47.21±2.10)、(66.12±3.21)(P<0.05);观察组肺功能FVC(2.32±0.56)L、FEV1(2.20±0.59)L、FEV1/FVC(%)(94.83±4.35)优于对照组(1.42±0.21)、(1.25±0.12)、(88.03±9.65)(P<0.05);观察组的莱赛斯特生活质量问卷(LCQ)评分(20.42±0.23)分高于对照组(15.23±3.25)分(P<0.05)。结论:肺康复运动训练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治疗COPD患者不仅可以增强呼吸和肺功能,同时可改善气流受限,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痰热蕴肺证)的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评价加味苇茎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痰热蕴肺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运用系列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N-of-1 试验)的方法,选取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辨证属于痰热蕴肺证的患者,在一个治疗周期内先后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试验期治疗用加味苇茎汤,对照期治疗用西药氨溴索片,期间设置洗脱期,试验期和对照期的用药先后顺序按随机化方式决定,以目测模拟尺测量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法)评价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变,记录 24 h痰量和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并观察研究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 25.0、GraphPad Prism 8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绘图,入组前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试验期和对照期治疗前后的症状得分、24 h痰量和CAT评分对比,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临床差异和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有 9 例患者入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治疗轮次为 16 次.试验期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咳嗽、咳痰、痰液颜色、胸闷胸痛、口苦口干、乏力疲倦等症状,24 h痰量和CAT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期和对照期中医证候总积分、痰液颜色评分、胸闷胸痛评分和 24 h痰量治疗前后差值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间未出现与试验方法或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加味苇茎汤能综合改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氨溴索,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