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5月及2018年4月收治的2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患者资料,对PT-DLBCL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71岁,主诉为双侧阴囊肿大伴疼痛不适2个月。例2患者85岁,主诉为左侧阴囊肿块3个月。2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术后诊断均为PT-DLBCL、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Ann Arbor分期Ⅰ E期。例1患者术后因经济困难仅行2个周期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例2患者术后因高龄拒绝化疗和右侧睾丸放疗。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71、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合国内文献报道的42例共44例PT-DLBC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4岁(45~87岁),最常见表现为单侧增大的睾丸肿块(左侧17例,右侧24例);Ann Arbor分期Ⅰ期21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11例;non-GCB型31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1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3例。所有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联合CHOP或R-CHOP方案化疗40例,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12例,预防性鞘内注射化疗22例。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3~135个月),生存30例,死亡14例,中位总生存时间13个月(3~96个月)。 结论:PT-DLBCL临床罕见,早期肿瘤及non-GCB型多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PT-DLBCL易局部复发和全身转移,应尽早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联合R-CHOP方案化疗,早期可治愈,进展期患者预后差,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和鞘内注射化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妥昔单抗时代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单中心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下原发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一线予以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或R-CHOP类方案化疗且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初诊DLBCL患者的连续数据,分析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免疫学特征及预后,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54.4%(129例)为原发结外来源DLBCL,常见的结外部位分别为胃(19.4%)、结肠(14.7%)、扁桃体(12.4%)、皮肤或肌肉(9.3%)、中枢(7.7%),鼻或鼻咽(6.2%)、骨髓(5.4%)、睾丸(4.7%).其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结外DLBCL患者3年PFS及OS均明显低于其余非特殊部位结外 DLBCL 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65.2%vs 76.7%P=0.008;OS:82.6%vs 88.3%,P=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外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包括:NCCN-IPI评分>3分(OR:0.142,95%CI:0.041-0.495,P=0.002),非生发中心来源(OR:2.675,95%CI:1.069-6.694,P=0.036)和双表达(DEL)患者(OR:0.327,95%CI:0.129-0.830,P=0.019).NCCN-IPI 评分>3 分是影响 PFS 的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OR:0.235,95%CI:0.116-0.474,P<0.001).结论:本中心原发结外DLBCL患者最多见于胃肠道受累,所有结外DBLCL患者中骨髓、中枢、肝脏、胃肠道或肺部起源的患者预后更差.NCCN-IPI评分是预测原发结外DLBCL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睾丸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至2022年间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年龄为56~7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睾丸肿大.病变部位左侧4例(80%),右侧1例(20%);肿瘤最大径为1.3~11.0 cm,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其中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erminal center B cell,non-GCB)型,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型.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PAX5等B细胞标志,Ki-67增殖指数为80%~90%.3例呈c-MyC/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Bcl)-2/Bcl-6三重表达模式.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蛋白表达率为100%.Ann Arbor Ⅰ期2例、Ⅱ期1例、Ⅳ期2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1~2分2例,3分3例.术后4例患者行化学治疗(以下简称"化疗"),1例未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和化疗.术后随访6~68个月,其中3例死亡,2例生存.结论:PT-DLBCL较为少见,预后较差,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治疗以根治性睾丸切除为主,辅以"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yclophosphamide+adriamycin+vincristine+prednisone,CHOP)或利妥昔单抗+CHOP(rituximab-CHOP,R-CHOP)"方案化疗,或鞘内注射化疗药物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组织学需与睾丸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等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新生发丸联合调神针法治疗重症斑秃合并激素性睡眠障碍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新生发丸联合调神针法对重症斑秃患者激素性睡眠障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1例重症斑秃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在斑秃基础治疗同时给予调神针法治疗.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生发丸口服.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PS Q I评分、St.Mary's医师睡眠问卷评分、DLQI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4.19% 高于对照组43.33%.治疗组PSQI量表总评分(5.90±2.69)分低于对照组(7.43±2.96)分;治疗组PSQI量表评分中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分别为(0.55±0.67)分、(0.71±0.59)分,两项均低于对照组的(1.23±0.73)分、(1.33±0.7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发丸联合调神针法能有效改善重症斑秃合并激素性睡眠障碍患者疗效,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辅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