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指数与斑块参数及血流储备分数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周围脂肪密度指数(FAI)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及斑块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科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113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共141个斑块)的资料,其中男78例,女35例,年龄40~83(63±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有创FFR检查。测量斑块及管腔的定量指标(如斑块长度、体积)和定性指标(如斑块性质、高危斑块)以及斑块周围的脂肪密度指数。以斑块周围是否FAI≥-70 HU,将患者和斑块分为FAI阳性组(47例,56个斑块)与FAI阴性组(66例,85个斑块)。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斑块长度和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CCTA狭窄程度等参数,以及斑块类型、高危斑块数量和特征、心肌缺血(即FFR<0.75)的例数和斑块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肌缺血与年龄、斑块长度、MLA、FAI等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指标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FAI阳性组最小管腔面积较FAI阴性组显著减小[(2.00±1.33)mm 2比(4.13±2.41)mm 2, P<0.001]。FAI阳性组心肌缺血的病例比例和血管比例高于FAI阴性组(21.3%比4.5%;23.2%比8.2%)(均 P<0.05),高危斑块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比16.1%, P=0.451)。FAI对预测心肌缺血具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66, P=0.021],且具有增量价值(0.915比0.951, P= 0.033)。 结论:FAI较高者MLA更小,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更高,同时FAI对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和增量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二代追踪冻结技术提高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准确度的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未纠正运动伪影的标准图像(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和第二代全心运动校正(SSF2)技术纠正运动伪影后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分别用于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T-FFR)计算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时行CCTA、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和FFR检查的患者。最终纳入121例患者(134处病变)。分别使用标准迭代重建、迭代联合SSF1和SSF2技术对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重建。将所有图像分为STD组、SSF1组和SSF2组,使用Likert量表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评估CT-FFR与FFR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CCTA诊断阻塞性狭窄及CT-FFR评估缺血性病变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SSF2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3.7分)显著高于STD组和SSF1组(中位数均为3.0分)。SSF2组CT-FFR与FFR的相关性( r=0.652, P<0.001)和一致性(平均差=0.03)最好。ROC分析结果显示,在病变水平上,SSF2组CT-FFR诊断缺血性病变的效能显著高于SSF1组(AUC分别为0.88、0.76, P=0.003),而STD组和SSF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5)。SSF2组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2.72%和87.50%。在患者水平上,SSF2组也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 结论:SSF2技术改善了CCTA图像质量,进而显著提高狭窄程度评估和CT-FFR模拟计算的诊断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因势利导,加快推进CT心脏功能学技术的落地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冠心病诊疗领域科学研究的推进,心脏功能学评估的重要意义被广泛认可。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CT心肌灌注(CTP)是CT心脏功能学评估的两项新技术,具有成像无创、快速、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从而用来精准指导冠心病的诊疗。我们应在CT-FFR与CTP临床应用领域做出更多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CT心脏功能学成像技术的落地应用,尽快造福于广大心血管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测量位点对CT瞬时无波比值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狭窄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测量位点对CT瞬时无波比值(iFR CT)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狭窄准确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2月至2018年5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并接受有创性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的44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0~83(59.3±9.3)岁。基于CCTA图像通过流体力学模拟计算不同位点(狭窄处、狭窄处下游近端、狭窄处下游2 cm、狭窄处下游3 cm、狭窄处下游4 cm)的iFR CT值。以有创性FFR≤0.80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狭窄的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测量位点iFR CT的诊断性能。采用Bland-Altman图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iFR CT与FFR间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iFR CT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结果:狭窄处下游近端(最狭窄处下游约1 cm)iFR CT值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狭窄的性能优于其他测量位点,其阈值、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1、0.87(95% CI:0.76~0.96)、82%(95% CI:48%~97%)、76%(95% CI:57%~88%)、77%(95% CI:63%~87%)。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狭窄处下游近端iFR CT与FFR之间的差异均值为0.07[95%一致限( LOA):0.06~0.09], r= 0.53( P<0.001)。狭窄处下游近端观察者内ICC为0.92(95% CI:0.85~0.95), r=0.85( P<0.001);观察者间ICC为0.85(95% CI:0.60~0.94), r=0.75( P<0.001)。 结论:以有创性FFR值为金标准,iFR CT对冠状动脉缺血特异性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最佳测量位点为狭窄处下游近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胸痛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胸痛患者在临床上需要心电图、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及无创影像检查来评估心肌缺血,以快速明确病因并提供适当的治疗。近几年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发展迅速,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研究不断涌现。因此本文梳理了CCTA及其衍生的斑块分析、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和CT灌注成像(CTP)功能学评估方法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决策及预后价值。对于低中危急性胸痛患者,CCTA除指导临床精准诊疗外,在预后方面也有重要价值;而在高危胸痛患者中,CCTA可能起到了有创造影看门人的作用,但在高危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路径中是否加入CCTA仍需谨慎,应以能否为患者带来最大利益为目的,未来还需要多方面研究验证其利弊。随着高等级证据的补充以及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未来对急性胸痛患者CCTA研究及应用仍有较大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创性CT血流储备分数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即CT-FFR能够实现冠状动脉解剖及功能的“一站式”评估。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探讨该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功能性心肌缺血诊疗和预后评估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文将就近年来CT-FFR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简要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评估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性心肌缺血的可行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CCTA、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有创FFR测量的疑似冠心病患者43例(61支血管),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48~76(63.5±5.8)岁。基于CCTA图像数据通过采用流体力学模型原理计算CCTA FFR(CT-FFR)值,以有创FFR值为参考“金标准”,分别以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计算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Pearson分析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与有创FFR的相关性,并应用Bland Altman法评价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基于患者计数,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0.09%,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86.96%、准确率为88.37%;基于血管计数,CT-FFR 诊断心肌缺血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10%,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87.10%、准确率为9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诊断心肌缺血的AUC值分别为0.774和0.758。Pearson分析显示,基于患者计数和血管计数的CT-FFR值与有创FFR值均呈正相关性( r患者=0.963、 r血管=0.980, P值均<0.001);经Bland-Altman法分析,CT-FFR与有创FFR 之间的一致性良好(95% CI-0.064~0.035)。 结论:CT-FFR技术在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功能性缺血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对脑动脉病变功能评估的思考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脑卒中诊疗近些年取得很大进展,但以解剖学为指导的脑卒中诊疗仍有待进一步改善,迫切需要更精准、全面的功能影像评估手段。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技术,这些成功的经验启发神经影像医生探索脑动脉功能评估技术并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冠状动脉CT-FFR技术,着重从冠状动脉CT-FFR研究、脑动脉功能评估研究及脑动脉与冠状动脉CT-FFR的对照与思考这几个方面探讨了脑动脉狭窄功能评估的进展、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在稳定型胸痛患者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FORECAST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可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及其特异性缺血。目前对稳定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最佳评估方法仍存在争议,FORECAST研究旨在探索在此类患者中,与标准治疗相比,CT-FFR的经济效益和预后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示踪动力学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原理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方法的应用可行性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顺序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FFR测量的患者共计130例(159支冠状动脉血管),对CCTA图像进行病变狭窄程度主观评价,并采用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进行无创FFR测量。以有创FFR结果为参照,采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CT-FFR的诊断一致性。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结果及CCTA管腔狭窄程度对冠状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依据患者心率分为>65次/min和≤65次/min两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在不同心率组的诊断效能。采用χ 2 检验及DeLong检验比较不同评价方法及心率间的诊断效能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诊断准确度的影响。 结果: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方法的测量平均差值为-0.01(-0.11~0.10)。与有创FFR结果对照,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敏感度92.4%,特异度82.1%,阳性预测值87.6%,阴性预测值88.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与根据CCTA图像评价的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相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FFR测量方法在不同心率组间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对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影响。 结论: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可快速完成基于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CCTA图像的无创FFR值测量,在诊断冠状动脉缺血病变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能,在较快心率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诊断准确性,且其诊断准确度未受到心率、图像层厚、图像强化程度及噪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