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联合早期膀胱灌注化疗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整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5例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该5例患者在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前,先行患侧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并于术中早期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第7 d,拔除导尿管前再次给予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膀胱灌注化疗。所有患者术后每3个月行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尿液基细胞学和影像学(泌尿系统超声、CTU或MRU)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查,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无发热、血尿、漏尿、切口感染和切口疝等发生。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5个月。除1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的患者于术后第10个月时发现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外,其他4例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输尿管开口周围膀胱黏膜预离断技术,既保证了输尿管末段和开口的完整切除,又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术中早期联合术后第7 d的两次生理盐水50 ml+吉西他滨2.0 g的膀胱灌注化疗方案,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副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日间肝切除术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日间肝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总结2024年7月27日和2024年8月2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日间肝切除术的2例患者的临床信息、围手术期及预后资料,阐述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指标。结果:2例患者中,1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69岁和5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为23.7 kg/m2和23.9 kg/m2;2例均实施微创肝切除术,其中1例为机器人肝脏肿瘤局部切除术,1例为腹腔镜模式化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操作时间32 min和25 min;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0 ml;无输血;术后24 h内出院。随访14 d,无Ⅱ级以上并发症发生,无14 d内再次入院。结论:在合适的患者中,日间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EFTR-C与ESE治疗≤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比较透明帽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C)与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 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9月该院治疗63例≤ 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FTR-C组(n=33)和ESE组(n=30),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情况、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气腹率、荷包缝合率、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钛夹数量、禁食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对于≤1.5 cm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EFTR-C相较ESE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方式与传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85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鼻中隔黏膜下组(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n=45)和鼻蝶组(经鼻蝶入路,n=40).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嗅觉功能、鼻通气功能及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术中肿瘤切除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与鼻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少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嗅觉识别阈值高于术前,且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鼻吸气阻力、呼气阻力高于术前,鼻中隔黏膜下组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催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黏膜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鼻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中隔黏膜下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患者嗅觉功能损害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Neuron MAX长鞘用于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治疗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Neuron MAX长鞘用于经桡动脉入路(TRA)神经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44例接受以Neuron MAX长鞘行TRA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观察操作成功率,记录操作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随访治疗后 6个月桡动脉是否闭塞.结果 采用Neuron MAX长鞘行TRA介入治疗的操作成功率为 95.45%(42/44);2例操作过程中Neuron MAX长鞘打折,之后经股动脉入路操作成功.27例动脉瘤均栓塞治疗成功;1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12例接受单纯植入支架或球囊扩张联合植入支架;治疗后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完全消失,1例脑动静脉畸形达到治愈性栓塞.治疗中1例发生头臂干夹层而无明显症状、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栓塞后CT示右侧颞顶叶脑梗死.治疗后 6个月 6例发生桡动脉闭塞.结论 Neuron MAX长鞘用于TRA神经介入治疗有效且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列线图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甲状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再发第二原发性甲状腺癌(SPTC)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45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320例)和验证集(136例);训练集根据患者有无发生SPTC将其分为再发SPTC组(160例)和未再发SPTC组(160例).分析女性乳腺癌患者再发SPTC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验证集用于外部验证;模型评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结果 再发SPTC组和未再发SPTC组体重指数(BMI)、焦虑或抑郁、甲状腺基础疾病、乳腺癌最大肿瘤原发部位、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Ki-67计数和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OR=2.085)、焦虑或抑郁(OR=2.176)、甲状腺基础疾病(OR=6.525)、PR状态(OR=3.387)是女性乳腺癌患者再发SPTC的危险因素(P<0.05);Ki-67计数(OR=0.987)和淋巴结转移(OR=0.376)为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824;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总体趋势接近理想曲线;在0.22~0.88阈值范围内,模型表现为正的净效益.结论 根据影响因素构建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再发SPTC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效能,可为开展早期临床评估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术在脑深部病变临床诊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脑活检技术在深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深部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结果 22例患者行27个靶点活检(其中5例行2个靶点).患者均通过常规病理检查,获得最终病理诊断,阳性诊断率为100%,其中: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1例,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4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5例,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7例,生殖细胞瘤2例,转移瘤2例,炎性肉芽肿1例.1例出现穿刺靶点血肿,但无临床症状.结论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术是一项可通过微创切口实现的脑活检技术,具有穿刺精度高、诊断率高、操作灵活、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下咽肿瘤术后缺损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6岁;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T2N1M0 1例、T2N2M0 1例、T3N1M0 3例、T4N1M0 1例;皮瓣大小3.5 cm×5 cm~5.0 cm×8 cm;累及食道入口修复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皮瓣存活情况、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吞咽功能和GRABS嗓音量表评估发音质量,观察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取皮瓣顺利,术后获随访2~36个月。患者皮瓣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无咽漏,吞咽功能均恢复良好(GUSS评为0级1例、1级3例、2级2例)。5例不同程度恢复发音功能(GRBAS评分0分2例、1分2例、2分1例) ,1例全喉切除患者丧失发音功能。3例术后1~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1例全喉切除、2例放疗后喉部水肿患者至末次随访尚未拔除气管套管。1例术后6个月发现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血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国产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在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1年5—10月,前瞻性纳入因肾肿瘤拟行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单发肾肿瘤,肿瘤最大径≤4 cm;体质指数(BMI)18.5~30.0 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1~3分;能配合完成方案规定的相关检查和随访;受试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或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且研究者认为不适合纳入本研究者;既往接受过同类型泌尿系统外科手术治疗,且研究者评估后认为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入组前3个月内以及研究期间计划行其他大型手术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严重全身性疾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行手术治疗者;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干预性临床试验者。本研究手术均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该系统由远程控制台、手术设备台车、含4个机械臂的操作系统,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蛇形机械臂构成。蛇形机械臂是具有两段且均可四向弯转的手术器械,末端携带单极剪刀、双极抓钳、持针器等不同的手术器械,靠自身弯曲运动,通过专用单孔多腔道套管进入体内,可避免传统单孔套管的"筷子效应""反向操作"等问题。本研究均行单孔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全麻,患者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头低足低位。于脐水平腹直肌外缘取3~4 cm切口,逐层切开进入腹腔,置入配套的单孔机器人专用2.5 cm套管,连接机器人系统,装入高清3D腹腔镜镜头和蛇形机械臂,助手通过专用通道置入普通腹腔镜器械进行辅助,必要时增加1个辅助孔。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腹腔入路,肿瘤切除和创面重建均采用零缺血方式。记录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围手术期信息。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44~52岁。BMI 26.5~29.0 kg/m 2。2例有高血压病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均为0分。卡氏评分100分3例,90分1例。术前平均血肌酐(76.8±18.8)(70~104)μmol/L。肿瘤位于左侧3例,右侧1例。肿瘤直径1.1~2.8 cm。肿瘤分期均为T 1a期。R.E.N.A.L.评分为4A、7P、6P、4P各1例。首例手术采用纯单孔方式,余3例为保证手术安全性,均增加1个辅助通道。手术时间155~210 min,术中出血量20~170 ml。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2例,切缘均阴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漏尿、发热、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下床时0间1~3 d,术后住院时间3~9 d。出院前复查血肌酐(71.5±22.0)(54~103)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4)。 结论:采用术锐单孔蛇形臂机器人手术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开展单孔腹腔镜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蛇形臂动作灵活、指向性准确,可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浸润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 2加权像(T 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 1加权像(cT 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T 2WI、ADC及cT 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 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 2WI、ADC及cT 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 CI)0.557~0.698]、0.686(95% CI 0.563~0.694)、0.761(95% 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 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 CI 0.851~0.929)、0.854(95% 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 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