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有新型防晒剂MCE的广谱防晒霜:体外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其增强对UVA1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日光紫外线辐射是对皮肤造成伤害的主要环境因素,可引起皮肤癌、光免疫抑制、皮肤过早老化和色素性疾病等。UVA1被证实可以引起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多形性日光疹、单纯疱疹病毒活化、光致癌和色素沉着过度。全新的UVA1防晒剂甲氧基丙基氨基环己烯基亚乙基氧基乙基氰基乙酸酯(methoxypropylamino cyclohexenylidene ethoxye-thylcyanoacetate,MCE)能覆盖360 ~ 400 nm的波长范围,获得了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关于人体和环境安全性的审批,现已被列入欧盟批准的防晒剂名单附件Ⅵ中,在配方中的添加量可达3%。本研究从紫外线吸收曲线、对三维重建皮肤模型的生物学保护效应以及在人体研究中对色素沉着(持续性黑化)的防护作用等多个维度,探讨在防晒霜配方中添加MCE对光防护的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球日晒行为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适量的日光照射有益于维生素D合成和情绪调节,但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引发多种机体损伤,包括红斑、晒伤、光免疫抑制和光变态反应等急性损伤,以及皮肤癌、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光老化等慢性损伤。近期研究还显示,可见光(紫色至红色,400 ~ 700 nm)和红外线(700 nm ~ 1 mm)也是皮肤光老化和光损伤的影响因素,可见光会导致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加重。国际光防护专家共识指出,应该根据皮肤光型进行针对性的光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筛选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 结果: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 Z = 4.73、4.82,均 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 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 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45, 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 t = 15.34、24.66,均 P < 0.05)。 结论: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球日晒行为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适量的日光照射有益于维生素D合成和情绪调节,但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引发多种机体损伤,包括红斑、晒伤、光免疫抑制和光变态反应等急性损伤,以及皮肤癌、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光老化等慢性损伤.近期研究还显示,可见光(紫色至红色,400~700 nm)和红外线(700 nm~1 mm)也是皮肤光老化和光损伤的影响因素,可见光会导致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加重.国际光防护专家共识指出,应该根据皮肤光型进行针对性的光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蓝光对皮肤老化的影响及其防护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皮肤老化是一个系统的退化过程,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引起.蓝光是指波长为400~500 nm的可见光,尽管蓝光可在寻常型痤疮、寻常性银屑病、日光性角化病等皮肤病中发挥治疗作用,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慢性蓝光照射可导致皮肤老化进程加剧.临床研究表明,蓝光辐照可削弱皮肤屏障功能诱导皮肤产生色素沉着,并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相关基础研究表明,蓝光辐射对皮肤老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与其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刺激黑色素生成、介导真皮细胞外基质流失等机制密切相关.目前蓝光的防护手段主要包括物理防晒和具有防护蓝光作用的医学护肤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太原市青少年紫外线防护知识及行为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了解太原市青少年紫外线(Ultraviolet,UV)防护的认知度及日光防护行为.方法:于2020年5月-2020年10月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太原市六个城区在校中学生进行UV防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1 302名学生完成调查,平均年龄(14.6±2.3)岁,其中男生685名(52.6%),女生617名(47.4%).47.6%学生认为UV的主要损伤是皮肤晒黑,认为可损伤眼睛和引起光老化的有22%和18%,仅有12.4%认为UV会导致皮肤癌;493名(37.9%)在过去的1年中发生晒伤,男生在日累积日光暴露平均时长、日晒伤发生率均高于女生;主要防晒方法是待在阴凉处(63.7%)、穿长衣裤(44.6%)和使用防晒霜(30.9%).39.5%的学生了解特殊环境(阴天,室内,雪天等)下的UV防护,但仅有25.5%的学生了解紫外线指数.结论:太原市青少年在日光防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需要学校、家庭、医务工作者等的共同干预,促进青少年采取正确的UV防护行为,为皮肤癌的初级预防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职业性皮肤病(火激红斑)一例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普及,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步提高,近年来申请职业性皮肤病诊断的作业人员人数有所增多,涉及的疾病种类也有所增加.现将我院诊断的第1例职业性皮肤病(火激红斑)报告如下.病例男性,44岁,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在某科技公司(以下称“用人单位”)拉丝车间任拉丝操作工(上丝),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2014年7月起至今在同一车间任拉丝操作工(引丝),工作中接触高温和噪声.平均每日接触时间11h,平均每周接触时间55h,在引丝过程中劳动者需要靠近电阻发热体肉眼观察引出的丝线是否符合要求,电阻发热体位于头面部斜上方.既往无防护面罩,2016年12月开始佩戴防护面罩,作业场所设中央空调.患者于2016年6月因“面部红斑瘙痒2年”外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日光性皮炎”.2016年9月在同一家医院专家门诊就诊,诊断为“火激红斑、玫瑰痤疮”.患者申请职业病诊断后,在我院皮肤科进行检查、治疗,查毛囊虫结果示面颊及鼻部均阳性,予以药物治疗20d后复查,面部毛囊虫转为阴性,鼻部仍阳性,但面颊红斑未见改善.患者否认上岗前有皮肤疾病史,2015年8月27日和2016年6月13日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皮肤科检查结果分别为面部皮炎和面部红斑.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同工种工人有类似皮肤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种新型多功能机电仪器对皮肤横向硬度定量检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四十年,许多无创技术已应用于皮肤病学或美容皮肤学领域的临床评估.这些技术有助于量化和证实皮肤病治疗以及皮肤护理方案(皮肤保湿、抗老化、光防护等)的疗效.针对皮肤的机械性能,研究者开展了相应仪器和方法的研究,旨在记录皮肤部位和年龄、日光照射、局部外用产品等对皮肤变形阻力(抵抗形变)或弹性(恢复形变的能力和速度)的影响.因为这些性质通常受真皮大分子网络(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聚糖等)及其持水性能的支配,所以这些技术很快成为了无创评估皮肤组织改变的重要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季节因素诱导白种人女性面部征象改变及日常光防护的功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紫外线对人类皮肤的损伤已有广泛记载.从皮肤光反应类型(Ⅰ~Ⅵ型)、种族、对日光的喜爱或文化/社交习惯(躲避日光或寻求日光)层面的差异来看,不同个体的反应也极为复杂.例如,相比白种人女性(皮肤光反应类型Ⅰ~Ⅲ型),随年龄增加,中国女性(皮肤光反应类型Ⅱ~Ⅴ型)皱纹出现较缓慢,但面部色斑的发展则较快,且范围较大.此外,日照受日常生活(居住、职业因素)和地理或气象条件(如纬度、海拔、季节)、工作条件(室内或室外)、年日照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紫外线的照射剂量,调节着个体肤色,影响着人皮肤的构造和感知年龄(即比实际年龄看上去更老或更年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军陆战队某部官兵强日晒环境下光损伤性皮肤病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强日晒环境下海军陆战部队官兵光损伤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 采取临床检查登记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受调查的海军陆战队某部海训官兵575人,其中日光性皮炎175人,发病率为30.4%.长时间直接暴露组官兵发病率为43.2%,短时间直接暴露组官兵发病率为29.6%,非直接暴露组官兵发病率为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不同日晒时间组,痤疮的发生率、复发加重率有差异,肌肤敏感发生率有差异,军龄不同的参训者肌肤敏感发生率有差异.结论 游泳训练、日晒时间等因素会导致海军陆战部队官兵光损伤性皮肤病,引发日光性皮炎、痤疮.肌肤敏感状态受到日晒时间、军龄等因素的影响.应教育官兵加强日光的防护意识,减少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