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日晒伤(sunburn),又称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日光水肿(solar edema)或日晒红斑(solar erythema),是由过量紫外线(主要为中波紫外线,UVB,波长280~320 nm)照射皮肤后导致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疼痛和/或瘙痒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项目热相关疾病的分析与防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第19届杭州亚运会沙滩排球比赛项目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特点,加强预防和早期识别热相关疾病的能力,为夏季大型户外赛事举办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19日沙滩排球比赛开始至9月28日涉亚人员的热相关疾病医疗保障情况,分析热相关疾病在涉亚人员中的发病情况。结果:杭州亚运会宁波赛区沙滩排球比赛期间,医疗服务领域共提供健康服务103人次(其中因室外温度过高出现轻度不适61人次;其他出现感冒、轻微伤、包扎等42人次);提供医疗服务44人次(转诊4人次)。其中运动伤及创伤11例(29.5%),中暑等相关症状11例(25%),皮肤晒伤6例(13.6%),五官口腔疾病10例(22.8%),上呼吸道感染4例(9.1%)。结论:夏季大型户外赛事举办应重点关注热相关疾病,需提前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专业人员针对性培训等方面切实做好相应的预案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强对日晒伤防治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日晒伤是由紫外线照射导致的皮肤损伤,是一种常见皮肤病。现结合《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对日晒伤相关内容进行延伸探讨,旨在为日晒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思路提供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制新型低温硼酸湿性敷料治疗浅度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并探讨自行研发的新型低温硼酸湿性敷料对浅度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颈部浅度烧伤(日晒伤)患者100例,病程均在15 d以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新型敷料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5±14)岁]和常规敷料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9±12)岁],新型敷料组患者面颈部创面采用自制的新型低温硼酸湿性敷料湿敷,常规敷料组患者面颈部创面采用常温硼酸溶液敷料湿敷,湿敷3次/d。对比2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治疗14 d时(14 d内出院者记录出院当天数据)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和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治疗14 d时累计痊愈患者数,以及整体疗效。采用自制便利度调查问卷对操作护士进行调查,比较2种敷料操作所需时间及便利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EAS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76、1.492, P>0.05)。治疗14 d,新型敷料组患者的EASI评分为(2.4±0.4)分,明显低于常规敷料组的(4.6±0.7)分( t=3.552, P<0.01);新型敷料组患者的VAS评分为(0.51±0.12)分,明显低于常规敷料组的(0.98±0.19)分( t=3.496, P<0.01)。治疗14 d,新型敷料组患者日晒伤痊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敷料组( Z=-6.690, P<0.01),日晒伤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敷料组( Z=3.787, P<0.01)。护士完成新型敷料操作所用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敷料( Z=-5.575, P<0.01),且认为新型敷料的操作较常规敷料更方便( Z=-4.304, P<0.01)。 结论:新型硼酸湿性敷料较常规敷料可缩短浅度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痊愈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新型敷料较常规敷料缩短了护士完成护理操作的时间且使用起来更加便利,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新型浅度烧伤治疗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球日晒行为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适量的日光照射有益于维生素D合成和情绪调节,但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引发多种机体损伤,包括红斑、晒伤、光免疫抑制和光变态反应等急性损伤,以及皮肤癌、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光老化等慢性损伤。近期研究还显示,可见光(紫色至红色,400 ~ 700 nm)和红外线(700 nm ~ 1 mm)也是皮肤光老化和光损伤的影响因素,可见光会导致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加重。国际光防护专家共识指出,应该根据皮肤光型进行针对性的光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紫外线照射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单纯紫外线照射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适宜照射能量及频率,为成功建立黄褐斑模型提供动物品系及照射方案参考。方法:使用BALB/c雌鼠及C57BL/6JNifdc雌鼠建立黄褐斑动物模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BALB/c雌鼠分为A、B、C、G 4组,每组各5只;将C57BL/6JNifdc雌鼠分为D、E、F、H 4组,每组各5只。所有小鼠均采用8.428 mW/cm 2紫外光予以照射,A、D组照射时间为15 s(单次照射能量为0.13 J/cm 2),B、E组照射时间为15 min(单次照射能量为7.59 J/cm 2),C、F组照射时间为30 min(单次照射能量为15.17 J/cm 2),连续5 d照射后停止2 d为1个周期,共照射4个周期;G、H组不予照射。照射结束后,所有小鼠正常饲养,并于1周后取材(每组3只),行HE、Masson-Fontana、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测定棘细胞层厚度、黑色素颗粒数、胶原百分比、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其余小鼠继续饲养1周,脱毛并拍照,观察色斑变化。使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在全程照射过程中,BALB/c雌鼠各组始终未形成肉眼可见的色斑,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第2周照射后D、E、F组均产生不同大小的色斑,然而第3周照射后,D组色斑逐渐消失,E组色斑则较前更加明显,与此同时,F组也产生了明显的色斑和部分小鼠背部皮肤出现脱屑甚至灼伤破损。第4周照射后,D组无新色斑形成,E组色斑更为明显,F组大部分出现皮肤灼伤破损。照射结束后2周,各组BALB/c雌鼠背部皮肤无明显色斑,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D组无明显色斑,E组色斑颜色较第4周照射后变浅,F组皮肤灼伤破损处结痂,色斑较前变浅,但E、F组色斑仍明显肉眼可见。HE染色显示,A、B、C、G组棘细胞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1.08, P=0.782);而D、E、F、H组棘细胞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2.85, P=0.005),随着单次照射时间的延长,棘细胞层厚度逐渐变薄,F组表皮棘细胞排列有不连续现象,而这种情况在D、E组中未被观察到。Masson-Fontana染色显示,在BALB/c雌鼠中均未见明显色素沉着,A、B、C、G组黑色素颗粒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7.77, P=0.051);而在C57BL/6JNifdc雌鼠中,E、F组表皮和真皮内均有较为明显的色素沉着,D、E、F、H组黑色素颗粒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61, P<0.001),随着单次照射时间的延长,黑色素沉积逐渐增加。Masson染色显示,A、B、C、G组胶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7.26, P=0.064);而E、F组则可观察到明显的纤维排列紊乱且结构松散,D、E、F、H组胶原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65, P=0.03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B、C、G组IL-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86, P<0.001);D、E、F、H组IL-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4.19, P=0.003),提示紫外线照射激发了小鼠皮肤的炎症反应。 结论:BALB/c雌鼠并不适用于在本实验照射频率及时间范围内的黄褐斑模型建立,C57BL/6JNifdc雌鼠采用单次照射能量为7.59 J/cm 2、5 d/周的照射频率持续4周,可以获得稳定且具有一定色素沉着量的黄褐斑动物模型,并至少维持2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紫外线致皮肤光老化及光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日光的累计照射可加速皮肤老化与癌变,使皮肤的生物学及临床反应发生改变,包括急性损伤(日晒伤)和慢性损伤(光老化、光癌变或色素沉着等)。文章概述了近年来紫外线对皮肤光老化及光癌变影响的研究进展,揭示光老化和光致癌机制是通过紫外线照射产生活性氧和DNA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损伤、炎症、免疫抑制、细胞外基质重塑及血管生成改变所致,为临床防治光老化和光癌变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部队高发皮肤疾病调研及其对皮肤疾病课程整合作用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以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为例,通过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进行调研,总结出痤疮、足癣、疣、毛囊炎、鸡眼与胼胝、日晒伤等是部队人员高发的皮肤疾病,并将调研结果应用至空军军医大学皮肤疾病课程整合工作中。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按照"系统-器官"为中心,结合军医大学的教学任务与特色,将皮肤病学、整形外科和烧伤与皮肤外科系统整合,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重排。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试卷考核,并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针对部队高发皮肤疾病的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满意度,可为军医院校的课程整合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ach1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转录因子BTB-CNC同源体1(Bach1)主要作为转录抑制因子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通过亮氨酸拉链与小Maf蛋白形成异质二聚体,再结合靶基因启动子中的Maf识别元件(Maf recognition elements,MAREs),从而抑制或激活基因转录.Bach1 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可参与调控氧化应激、血管生成、肿瘤转移及细胞周期等关键环节.近年来,关于Bach1 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本文拟综述Bach1 的结构功能,以及Bach1 通过各种调控因子和通路在氧化应激中的调控作用,为氧化应激损伤所引发日晒伤、免疫抑制、光老化、皮肤癌变等皮肤疾病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全球日晒行为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适量的日光照射有益于维生素D合成和情绪调节,但日光中的紫外线可能引发多种机体损伤,包括红斑、晒伤、光免疫抑制和光变态反应等急性损伤,以及皮肤癌、黄褐斑、炎症后色素沉着和光老化等慢性损伤.近期研究还显示,可见光(紫色至红色,400~700 nm)和红外线(700 nm~1 mm)也是皮肤光老化和光损伤的影响因素,可见光会导致黄褐斑等色素性疾病加重.国际光防护专家共识指出,应该根据皮肤光型进行针对性的光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