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白血病2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探索妊娠期白血病最佳临床管理办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79 890例孕产妇中妊娠合并白血病患者共22例(0.028%),包括妊娠前诊断的白血病5例[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妊娠后首次诊断的白血病17例[9例AML,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根据入院孕周及白血病确诊孕周,将22例患者分为早期组(初诊孕周<14周,5例)、中期组(初诊孕周≥14周且<28周,11例)、晚期组(初诊孕周≥28周,6例,其中2例为既往诊断白血病)。最终妊娠结局包括流产、引产、早产、足月产及母婴死亡。分析白血病的临床处理、产科处理对最终母婴结局的影响,随访了解孕妇原发病进展和生育情况及白血病、孕期治疗对婴儿远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22例妊娠期白血病患者中,14例(63.6%)(包括早期组全部5例和中期组中9例)选择放弃妊娠,其中4例妊娠早期流产,10例妊娠中期引产;14例中有12例接受先期化疗诱导白血病病情缓解后流产或引产。其余8例患者(包括中期组中2例、晚期组全部6例)继续妊娠并分娩活婴,其中3例接受分娩前化疗。结论:妊娠期白血病是产科高危病例,但在良好的管理及治疗下患者仍有望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在遵循白血病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孕周、患者意愿制订个体化的临床管理方案,选择准确的化疗时机有利于母婴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中心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的建立方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依据本中心队列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协作网G曲线[采用基于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拟合方法制定]进行比较,探讨适宜本中心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方法:基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的前瞻性出生缺陷研究队列中的活产儿7 044例,对其中无小于胎龄儿(SGA)及大于胎龄儿(LGA)高危因素的低风险孕妇3 894例,分别采用GAMLSS法、基于低风险孕妇孕40周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标准差采用半定制法建立本中心GAMLSS曲线(简称本中心G曲线)、本中心半定制曲线(简称本中心S曲线)。依据本中心S曲线、本中心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G额外诊断组(94例)、S及G均诊断组(77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依据本中心S曲线、协作网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464例)、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40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7 044例活产儿中,依据协作网G曲线、本中心G曲线及本中心S曲线诊断SGA分别为404例(5.74%,404/7 044)、774例(10.99%,774/7 044)、868例(12.32%,868/7 044)。本中心S曲线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值在所有胎龄均高于本中心G曲线和协作网G曲线。(2)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10/94)、5.68%(44/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1.34%(83/6 176); P均<0.001];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孕妇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12/94)、9.43%(73/77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9.57%(9/94)、2.71%(21/77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7.24%(56/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分别为4.37%(270/6 176)、0.83%(51/6 176)、4.23%(261/6 176); P均<0.001]。(3)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新生儿入住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5.60%(26/464)、6.93%(28/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因不确定的胎儿状态(NRFS)行紧急剖宫产术或产钳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3/464)、12.38%(50/404)]均高于非SGA组[2.57%(159/6 176);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PE的发生率分别为8.84%(41/464)和10.89%(44/40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4.31%(20/464)和2.48%(10/40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0.56%(49/464)和7.43%(30/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协作网G曲线和本中心G曲线,依据本中心低风险活产儿出生体重,采用半定制法建立的本中心S曲线更有利于本中心SGA的筛查,有助于高危儿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胎妊娠新生儿窒息的高危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且双胎均活产的双胎妊娠孕妇2 035例及其4 070例活产新生儿,其中211例窒息新生儿作为窒息组,余未发生窒息的3 859例新生儿作为非窒息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和 χ2趋势检验比较组间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及围产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 结果:2 035例孕妇年龄为(31.8±4.4)岁(17~52岁)。分娩孕周为(35.2±2.2)周(25~40周),早产1 330例(65.4%),其中≥34周的早产997例(49.0%)。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占22.6%(460/2 035)。4 070例新生儿总体窒息发生率为5.2%(211/4 070),其中双胎之大为5.0%(102/2 035),双胎之小为5.4%(109/2 035)。随着胎龄增加,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χ2趋势值分别为549.693、1 089.709和1 601.965, P值均<0.001);随着出生体重增大,双胎之大、双胎之小和总体的窒息发生率也呈下降趋势( χ2趋势值分别为437.906、848.007和1 273.386, 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窒息组较非窒息组胎龄及出生体重低[(34.1±2.8)与(35.3±2.1)周, t=6.279;(2 113.3±565.7)与(2 339.6±478.7) g, t=5.700],而男婴[58.3%(123/211)与48.5%(1 878/3 859), χ2=7.704]、阴道分娩[10.4%(22/211)与4.5%(173/3 859), χ2=15.493]、单绒毛膜双羊膜囊[27.5%(58/211)与22.3%(862/3 859), χ2=7.714]、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8.1%(17/211)与2.5%(95/3 859), χ2=23.403]和胎儿窘迫[13.7%(29/211)与3.8%(148/3 859), χ2=47.222]的比例高( P值均<0.05)。校正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后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阴道分娩( OR=1.748,95% CI:1.069~2.861)、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 OR=3.200,95% CI:2.056~4.982)和胎儿窘迫( OR=2.017,95% CI:1.073~3.791)是双胎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双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阴道分娩、胎儿窘迫及合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特殊并发症的双胎新生儿更容易发生新生儿窒息,临床需做好充分复苏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超声检测对高危孕妇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及形态对高危孕妇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高危孕妇150例,根据是否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分为对照组91例(未发生胎膜早破)、观察组59例(胎膜早破),对比两组孕龄宫颈缩短、宫颈长度和宫颈呈漏斗状例数的差异,以及不同宫颈长度和漏斗样变特异性、敏感性。结果:观察组孕龄宫颈缩短、宫颈长度和宫颈呈漏斗状例数分别为(16.9±2.1)周、(13.7±6.9)mm和37例(62.71%);对照组分别为(20.2±2.8)周、(18.3±8.0)mm和40例(43.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268、6.056,χ 2=5.297,均 P<0.05)。阴道超声检测对宫颈长度<10 mm、漏斗形态>75%的敏感性的预测价值过低,但特异性高,分别为91.20%、95.00%;对宫颈长度<20 mm的敏感性、95%可信区间分别为61.54%、0.8~4.4,宫颈长度<15 mm的敏感性、95%可信区间分别为43.59%、0.9~6.5;漏斗形态>25%的敏感度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84.62%、0.3~3.5,漏斗形态>50%的敏感度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43.59%、0.7~7.2。对照组未出现宫颈长度<10 mm和漏斗形态>75%,在宫颈长度<20 mm的敏感性为61.54%,95%可信区间为0.2~3.0,漏斗形态>25%的敏感性、95%可信区间分别为44.29%、0.3~3.8。 结论:宫颈长度<10 mm、漏斗形态>75%是早产的主要原因,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有极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特别是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档、因OSAS高危于孕期行睡眠监测的孕妇228例作为观察对象,查阅病历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确诊为OSAS,分为OSAS组(105例)和非OSAS组(123例),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和母儿结局,进一步对两组孕妇HDP各类型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1)与非OSAS组比较,OSAS组孕妇的中位孕前体重指数(分别为23.6、27.6 kg/m 2)及打鼾症状的比例[分别为28.9%(33/114)、59.2%(61/103)]均较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2)OSAS组孕妇HDP的发生率高于非OSAS组[分别为67.6%(71/105)、39.0%(48/123)],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高于非OSAS组[分别为40.0%(42/105)、26.8%(33/123)],OSAS组孕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低于非OSAS组(分别为38.4、39.0周),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非OSAS组和OSAS组孕妇的分娩方式、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产后出血、早产、小于胎龄儿、窒息、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脐动脉血气分析pH<7.00的比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与非OSAS组比较,OSAS组孕妇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分别为11.4%(14/123)、22.9%(24/105)]、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分别为11.4%(14/123)、30.5%(32/105)]的发生率更高,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OSAS与HDP(尤其是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及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和GDM有关,可为高危孕妇中开展OSAS的筛查和诊治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子宫腺肌病孕产妇的产科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良性疾病,却是导致育龄期妇女不孕及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可导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但目前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孕妇的产科管理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聚焦子宫腺肌病并发不孕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妊娠后的围产期管理难点(高危产科),包括子宫腺肌病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原因及影响,风险因素的评估,建立妊娠风险评分系统(量表)或风险预测模型等问题做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妊娠期筛查诊断管理策略前置血管孕妇的临床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基于前置血管妊娠期筛查诊断管理策略下的孕妇围产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前置血管孕妇的孕期筛查、诊断及孕期管理的临床资料,比较产前诊断的前置血管孕妇(产前组)和产时或产后诊断的前置血管孕妇(产时产后组)的围产儿结局。结果:孕中期筛查诊断前置血管孕妇97例,其中15例前置血管于分娩前消退,82例通过产时、产后胎盘大体观和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即产前组);产前超声筛查阴性但产时或产后确诊的前置血管孕妇15例(即产时产后组)。前置血管经腹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的检出率为84.5%(82/97)。产前组82例前置血管孕妇中,孕28~32周规范促胎肺成熟完成率为96.3%(79/82);孕34周前行急诊剖宫产术10例(12.2%,10/82),孕32周前行急诊剖宫产术6例(7.3%,6/82)。产前组的活产率为98.9%(88/89),新生儿存活率为100.0%(88/88)。产时产后组活产率为15/15,新生儿的存活率为13/15。产时产后组紧急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pH值均显著低于产前组急诊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儿( P均<0.05),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率、紧急输血率均显著高于产前组( P均<0.05)。 结论:基于高危人群前置血管的妊娠期筛查诊断管理策略是有效的,应用该策略可改善前置血管相关的新生儿结局。对于产前筛查的前置血管孕妇,建议孕32周前住院管理,孕34周前严密监测早产迹象以改善围产儿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表现及持续时间,探讨持续FI的影响因素,为缩短VLBWI的FI持续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441例VLBWI为研究对象,描述患儿FI的临床特征及持续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LBWI的FI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排除生后24 h后由外院转入的患儿41例、达全胃肠道喂养前死亡患儿10例、Ⅱ期及以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例、资料不完整31例,共纳入354例VLBWI。结果:354例VLBWI的FI发生率为71.5%(253/354),持续时间平均为9 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创正压通气时间长( OR=1.081,95% CI:1.034~1.130)、配方奶喂养( OR=1.751,95% CI:1.009~3.040)及妊娠期高血压( OR=1.876,95% CI:1.073~3.279)是FI持续时间的危险因素( P<0.05);出生体重( OR=0.355,95% CI:0.185~0.683)是FI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 P=0.002)。 结论:VLBWI的FI发生率高且持续时间长,小胎龄及低体重早产儿是FI的高危人群。为缩短VLBWI的FI持续时间,医护人员应做好孕妇妊娠期间血压的管理,加强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护理,尽早撤机,同时促进母乳喂养,最终缩短患儿FI持续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年龄分层的早产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胎妊娠中不同年龄分层孕妇的早产发生率,并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孕28周的单活胎孕妇的临产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适龄组(分娩时年龄<35岁)、高龄组(分娩时年龄35~39岁)和超高龄组(分娩时年龄≥40岁),比较3组的早产发生率并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分娩孕妇48 288例,有3 351例发生早产,总体早产发生率为6.94%(3 351/48 288);其中适龄组分娩孕妇42 020例,早产2 699例(6.42%,2 699/42 020);高龄组5 061例,早产491例(9.70%,491/5 061);超高龄组1 207例,早产161例(13.34%,161/1 207)。自发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3.72%、4.51%和5.88%)和治疗性早产发生率(分别为2.70%、5.20%和7.46%)均随孕妇年龄增大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的早产分期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龄组和超高龄组治疗性早产孕妇中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适龄组,而适龄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和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高龄组和超高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自发性和治疗性早产,母亲年龄都是早产的重要风险因素,且年龄越大,早产风险越高;在治疗性早产方面,与适龄孕妇相比,前置胎盘是高龄孕妇的高风险因素,对高龄妊娠治疗性早产发生率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从证据到应用规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子痫前期是引起孕产妇死亡、医源性早产、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半个多世纪前就有学者发现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高危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此后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目前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但如何进一步探究其预防作用机制、如何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仍是母胎医学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应该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研究得到启发,探索老药新用在产科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