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汉族Wagner综合征一家系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Wagner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原因,分析 VCAN基因变异与患者表型的关系。 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于2020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收集中国汉族Wagner综合征一家系共3代3名成员,其中患者5例,各代均有发病。所有家系成员均接受全面的病史采集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直接检眼镜检查等;先证者和部分患者采用眼前节照相检查眼前节情况,经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眼底情况,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情况。采集所有成员外周静脉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高通量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和Sanger测序进行致病基因变异分析验证,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评分,通过蛋白结构和功能预测网站PredictProtein对变异位点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该Wagner综合征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所有患者均无全身病史和其他异常表现,眼部病变共同特征为悬韧带异常、早发白内障、玻璃体空腔、玻璃体浓缩、玻璃体腔中面纱状增生膜、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色素沉着。先证者已行双眼白内障手术,术后出现双眼人工晶状体脱位。遗传学分析发现该家系中 VCAN基因上的1个杂合剪接位点变异c.9265+1G>A,与疾病表型共分离,ACMG指南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蛋白质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该变异碱基对取代可引起截短1 75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产物形成,导致单倍体剂量不足,糖胺聚糖附着位点严重减少,使得Versican蛋白功能出现异常。 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中国Wagner综合征一家系,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确定了该家系存在 VCAN基因c.9265+1G>A杂合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伴有早发性高度近视的遗传性眼病基因型与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伴有早发性高度近视(eoHM)的遗传性眼病基因型及其与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宁夏眼科医院就诊的伴有eoHM家系,详细询问并记录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病例资料,完善相关眼科检查。抽取患者及家属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筛查,对检测到的可疑致病位点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根据ACMG指南对新发现基因变异进行致病性评估。检索既往已报道的伴有eoHM的遗传性眼病原始文献。分析突变基因及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到伴有eoHM家系20个,其中8个家系检测到与遗传性眼病相关的致病性基因变异,8个先证者中诊断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个,X-连锁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Stickler综合征、全色盲、Leber先天性黑矇和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GA)各1个。8个家系的先证者首诊年龄4~7岁,均诊断为高度近视,屈光度均≤-6.00 DS。基因检测8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携带 FZD4基因杂合性变异c.313A>G(p.Met105Val)、 TSPAN12基因变异c.14_15insAAGA (p.Asp5fs *)、 RPGR基因杂合性移码变异c.2234_2237del (p.Arg745fs *)、 GPR179基因复合杂合性变异c.481C>T (p.Gln161Ter *)和c.355>T (p.Arg119Cys *)、 COL2A1基因移码变异c.1659_1660insACGGTGACC CTGGCCGTCCTGG (p.Pro554fs *)、 PDE6B复合杂合性变异c.1811C>T(p.Thr604Ile *)和c.967G>A (p.Gly323Ser)、 GUCY2D基因复合杂合性变异c.604_619delTCCACGGCACTCAGGG (p.Ser202fs *)和c.995G>C (p.Arg332P)、 OAT基因纯合性变异c.772C>T (p.Pro241Leu),其中7个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与既往文献相比,本研究详细分析了8个家系的临床及基因表型,为伴有eoHM的遗传性眼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结论:eoHM与一些遗传性眼病密切相关,可能是儿童最早就诊的原因,也是临床医生发现潜在的遗传性眼部疾病的重要线索。建议对eoHM患儿进一步行眼科结构和功能的临床评估及遗传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和早发视网膜萎缩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LCA)和早发视网膜萎缩(EOSRD)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特征。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临床及基因诊断的 CRB1突变LCA和EOSRD患儿10例纳入研究。二代测序及致病性分析为 CRB1基因突变,并经一代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予以明确鉴定为 CRB1突变型。患儿均行视网膜电图(ERG )、眼底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6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1例,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UWF SLO )检查7例。 结果:10例患儿中,LCA 6例,EOSRD 4例。首次就诊平均年龄3.61岁。ERG明暗适应波形平坦6例,重度下降4例。成功检测到致病性突变位点19个,其中新发现突变位点9个。纯合突变1例,复合杂合突变9例。眼底视网膜呈"铜钱"样、"椒盐"样、"骨细胞"样色素改变分别为4、2、1例,"结晶"样色素改变1例,黄斑区色素瘢痕2例。行UWF SLO检查的7例,眼底中周部均可见不同程度小动脉旁色素上皮保留(PPRPE )。行OCT检查的6例,视网膜外层萎缩,椭圆体带消失。双眼对称性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区劈裂样囊变以及右眼黄斑前膜与视盘及黄斑区粘连各1例;视网膜结构粗糙增厚,中心凹变薄3例。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素染色,黄斑区荧光素积聚,各象限沿血管走形呈弥漫性强荧光,周边PPRPE呈"霜枝"样强荧光,呈类葡萄膜炎样改变1例。结论:CRB1突变型患者基因型和表型关系复杂,PPRPE是其特征性共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RCBTB1基因相关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分子诊断与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CBTB1基因相关遗传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近年发现的极为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 RCBTB1致病基因的突变可导致早发型视网膜色素变性、迟发型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多种IRD临床表型。 RCBTB1基因相关视网膜病变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RCBTB1基因在维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及抗氧化应激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进一步确定在 RCBTB1基因相关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年龄或多器官受累是否存在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评估腺相关病毒介导的 RCBTB1基因替代疗法在动物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发现基因替代治疗及干细胞疗法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