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腺病毒异位成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成骨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骨进行骨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成骨,待骨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骨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 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骨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骨组织,骨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骨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骨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 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成骨,利用新生骨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骨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骨结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粒TACE联合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伴Ⅱ、Ⅲ型门静脉癌栓安全性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肝动脉化疗栓塞(GSMs-TACE)联合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治疗肝癌合并Ⅱ、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GSMs-TACE联合肝移植的7例肝癌伴Ⅱ或Ⅲ型癌栓受者。术后结合肿瘤标记物、影像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综合评估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结果:中位随访24个月,受者术前平均行介入的次数为1.5次,术后无胆瘘、腹腔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动脉狭窄、胆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所有受者GSMs-TACE术后肿瘤及癌栓均有不同程度坏死;5例受者GSMs-TACE术后甲胎蛋白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异常凝血酶原较术前下降。7例受者目前均存活,1年存活率为100%,1年无瘤生存率为71.4%。2例受者出现肺转移,复发时间分别为4个月与10个月。结论:GSMs-TACE联合肝移植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受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治疗37例陈旧性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GibbonsⅢ级)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直视下复位固定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4)岁(范围13~5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未使用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2±10.7)岁(范围19~59岁);DenisⅠ型5例、Ⅱ型14例。术前3D打印1∶1完整骨盆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功能评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组、未使用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1.0±16.2)min、(182.6±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54, 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382)ml、(963±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8, P=0.003)。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价优良率,使用组为94%(17/18),未使用组为68%(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术后1年,使用组、未使用组Majeed评分分别为(88.72±7.03)分和(72.0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6, P<0.001);VAS评分分别为(0.83±0.71)分和(1.00±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6, P=0.512);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5、1、2例,未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1、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4, P=0.401)。使用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钢板部分螺钉断裂,未予特殊处理。未使用组术后1例出现髂内静脉破裂,予明胶海绵等填塞止血,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未见明显出血;4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有跛行,未予特殊治疗。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18)和2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2)。 结论: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梅毒合并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瞳孔散大10 d,双眼复视8 d,伴眼痛、头晕、头痛于2020年11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史。患者7 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甲状腺功能检测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无明显异常。5 d前出现双侧手足麻木感,呈"手套袜套"样,无进行性加重。眼部检查: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0.9。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8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上睑轻度下垂,遮挡瞳孔约1/4;双眼第一眼位正位,眼球各向运动受限,双侧对称可过中线,外侧注视时可见水平性眼球震颤;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及近反射消失;其余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针刺觉及音叉震动觉对称;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指鼻、跟膝胫试验及轮替动作稳准;Romberg征(-);病理征(-)。增强头颅MRI检查,眼眶、海绵窦及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梅毒过筛试验(TRUST)1∶64(+)。血常规、动态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血液糖化血红蛋白均正常,GM1、GD1a、GQ1b抗体阴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0×10 6个/L,总蛋白升高81.8 mg/dl,白蛋白升高48.80 mg/dl,潘氏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UST(-),病毒(-),隐球菌抗原(-)。肌电图检查,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波幅降低,刺激双胫后神经H反射波形未引出。诊断:(1)神经梅毒;(2 )Miller-Fisher综合征(MF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西兰白兔胃左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减肥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经导管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后胃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方法:成功建立新西兰白兔肥胖模型20只,分层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经导管明胶海绵颗粒(350~560 μm)栓塞新西兰兔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对照组经导管生理盐水(5 ml)灌注胃左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术后4周处死动物行胃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Western Blot检测,测量产胃饥饿素细胞密度及胃饥饿素蛋白条带灰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大体病理检查提示1只实验组新西兰白兔胃体部前壁出现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3只实验组新西兰白兔胃体部黏膜溃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实验组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产胃饥饿素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胃基底部分别为10.0±5.1、27.7±3.4, t=12.35, P<0.05;十二指肠分别为5.6±2.6、12.3±2.1, t=4.73, P<0.05)。Western Blot检测提示实验组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胃饥饿素蛋白条带灰度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胃基底部分别为0.65±0.05、1.12±0.09, t=9.62, P<0.05;十二指肠分别为0.55±0.03、0.94±0.08, t=7.98, P<0.05)。 结论:胃左及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减肥术后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实验组白兔胃基底部及十二指肠的产胃饥饿素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此技术较为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颅内出血术后迟发性再出血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59岁,因"突发性昏迷3 h"于2022年6月24日晚急诊入院。入院体检: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 mm,对光反射消失。头颅CT示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21 mm,中线移位明显(图1A),头颅CTA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245×10 9/L(↑),余正常。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未见明显升高。考虑白血病可能,与其家属充分沟通后急诊行全麻下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中见脑组织肿胀,行部分颞肌切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后第1、5天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再出血(图1B、1C),患者神志转清。6月27日行骨髓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以粒细胞增殖为主,其中杆状核及分叶核占79.0%。荧光PCR法基因检测结果示BCR-ABL P210融合基因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给予羟基脲和伊马替尼治疗1周后,患者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180×10 9/L(↑),较入院时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患者再次昏迷,复查头颅CT示术区巨大硬膜外血肿(图1D),急诊行血肿清除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颞肌残端出血明显,双极电凝止血后丝线缝扎颞肌残端,垫覆明胶海绵后将该处硬脑膜反折包裹颞肌残端并覆盖明胶海绵,缝合于帽状腱膜上防止再出血。二次手术后第10天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再出血(图1E)。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至4 -级,7月23日出院行康复锻炼并继续服用伊马替尼治疗。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出院1个月后复查结果为5×10 9/L,恢复正常。出院2个月后患者回院复诊,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肢体肌力5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为4.63×10 9/L,骨窗头皮塌陷,未行颅骨修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hUCMSC-sEV)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hUCMSC-sEV,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钙联蛋白的表达。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第3、4代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均分为常规培养的空白对照组和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UCMSC-sEV培养的hUCMSC-sEV组,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 6、12、24 h 的细胞迁移率,行细胞Transwell试验并计算培养12 h细胞迁移数量,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Hoechst染色检测培养24 h增殖细胞比例,样本数均为3。制备单纯GelMA水凝胶及负载hUCMSC-sEV的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hUCMSC-sEV/GelMA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水凝胶微观形貌,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CMSC-sEV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质比色定量法测定并计算hUCMSC-sEV/GelMA水凝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浸泡0(即刻)、2、4、6、8、10、12 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样本数为3)。将24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组、单纯hUCMSC-sEV组、单纯GelMA水凝胶组和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每组6只),于小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别行PBS注射、hUCMSC-sEV悬液注射、单纯GelMA水凝胶覆盖、hUCMSC-sEV/GelMA水凝胶覆盖。于伤后0(即刻)、4、8、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统计伤后4、8、12 d创面愈合率,于伤后12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创面新生组织结构,样本数均为6。结果:提取的hUCMSC-sEV呈杯状结构,表达CD9、CD63和TSG101,几乎不表达钙联蛋白。划痕后6、12、24 h,hUCMSC-sEV组HEK( t值分别为25.94、20.98、20.04)、HDF( t值分别为3.18、5.68、4.28)、HUVEC( t值分别为4.32、19.33、4.00)的迁移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培养12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迁移数量分别为(550 ±23)、(235 ±9)、(856 ±35)个,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的(188 ±14)、(97 ±6)、(370 ±32)个( t值分别为22.95、23.13、17.84, P<0.05)。培养24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增殖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00、13.82、32.32, P<0.05)。单纯GelMA水凝胶内部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且其中未见hUCMSC-sEV,hUCMSC-sEV/GelMA水凝胶具有相同海绵状结构且其中可见hUCMSC-sEV呈团块状均匀分布。hUCMSC-sEV/GelMA水凝胶浸泡2 d后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曲线趋于平缓,浸泡12 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为(59.2 ±1.8)%。伤后0~12 d,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4、8、12 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 P<0.05),单纯GelMA水凝胶组、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PBS组( P<0.05);伤后8、12 d,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GelMA水凝胶组( P<0.05)。伤后12 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程度最佳,真皮胶原排列松散有序,炎症细胞数量最少;其余3组小鼠创面均可见真皮胶原排列致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hUCMSC-sEV能够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相关细胞HEK、HDF与HUVEC迁移与增殖,并可在GelMA水凝胶内缓慢释放。hUCMSC-sEV/GelMA水凝胶作为创面敷料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术后鼻腔填塞物选取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鼻窦炎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70(32.2±4.0)岁。50例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行FESS治疗,术后予以鼻腔填塞止血。根据鼻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凡士林填塞组和明胶海绵填塞组,每组25例。分别于手术前24 h和术后48 h行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术后鼻腔填塞止血效果评价(以填塞期间出血<5 mL为填塞止血满意)。对影响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绘制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效果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最佳截断值预测明胶海绵填塞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病变侧别、术前各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止血满意率凡士林组100%(25/25)、明胶海绵组92%(23/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615, P>0.05)。两组患者术后填塞期总出血量及术后流涕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术后鼻塞、头面部胀痛及嗅觉障碍VAS评分均低于凡士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24、4.861、5.207, P值均<0.05)。明胶海绵组患者术前鼻窦CT总评分以及筛窦CT总评分[(8.2±3.1)分、(3.1±1.9)分]均较凡士林组分值[(15.0±4.4)分、(6.5±1.4)分]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383、7.171,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鼻窦CT总分[比值比( OR)=1.366(95% CI 1.004~1.860)]及筛窦CT总分[ OR=2.155(95% CI 1.155~4.021)]是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两者对于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均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值分别为0.91、0.92, P值均<0.05)。当鼻窦CT总分<9.5分时,约登指数为0.80,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96.0%;当筛窦总分<4.5分时,约登指数为0.68,预测适合明胶海绵填塞止血满意的敏感度为76.0%、特异度为92.0%。 结论:术前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于FESS术后鼻腔填塞物种类的恰当选择具有一定意义;鼻窦CT Lund-Mackay总分及筛窦CT总分较低时,选择明胶海绵进行术腔填塞,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修复海水浸泡兔胫骨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万古霉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材料对海水浸泡兔胫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每组9只。采用手术截骨的方法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普通组不用海水浸泡,对照组和海水组在术后8 h内用海水浸泡2 h。造模成功后,三组动物术后5~7 d内伤口外观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后行清创并植入填充物。对照组用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明胶海绵填充;普通组和海水组植入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三组动物填充结束后,逐层缝合,碘伏消毒,并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石膏外固定。分别于术后4,8,16 周摄患肢胫骨正位 X 线片,运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取16周骨缺损组织行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术后4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2.8±1.1)分、(1.1±0.9)分、(2.2±1.0)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低( P<0.05),海水组与普通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8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8.2±1.0)分、(2.8±1.0)分、(6.1±0.9)分,其中海水组、对照组较普通组低( P均<0.05),海水组较对照组高( P<0.05);术后16周,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10.0±1.3)分、(3.8±1.0)分、(9.3±1.2)分,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海水组低( P均<0.05),海水组与普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6周,三组骨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不同程度骨组织形成,其中普通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佳,海水组次之。 结论:负载万古霉素和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材料能较好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促进骨组织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使用明胶海绵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使用明胶海绵填塞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12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71例(171椎)采用PKP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105例;年龄60~87岁[(67.9±6.7)岁]。骨折节段:T 10 22例,T 11 28例,T 12 37例,L 1 34例,L 2 32例,L 3 18例。80例在注射骨水泥前应用明胶海绵的碎屑预先填塞(A组),91例注射骨水泥前不使用明胶海绵碎屑填塞(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及术后1 d,3,6和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个月[(12.8±0.6)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48.3±1.2)min,B组为(42.3±1.3)min( P<0.05)。A组骨水泥注射量为(5.4±0.8)ml,B组为(5.6±0.7)ml( P>0.05)。A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1%(9/80),B组为26%(24/91)( P<0.05)。两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ODI在术前及术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明胶海绵填塞可减少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KP术中骨水泥的渗漏率,在矫正后凸、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可取得与PKP相似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