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西南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晋西南古称河东,位于汾渭地堑中部,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这里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祥地,也是研究人类起源、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地堑发现了30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这些发现业已证明晋西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中条山南麓黄河沿岸,从早更新世初期直到更新世结束一直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其中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群、丁村遗址群、下川遗址群、柿子滩遗址群,代表了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200万年以来从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完整的演化历程.因此,这里成为中国大陆一个非常重要的远古人类演化场.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区域旧石器考古的回顾,找出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努力的方向,并向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贾兰坡、王建、王择义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致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出土的动物烧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600 cal.BP)及第5层(13,000 cal.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鸵鸟蛋皮串珠:不止于装饰》评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过去几十年里,旧石器考古学者们对中国北方进行了一系列旧石器考古的调查与发掘,除了出土大量石制品外,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装饰品,例如宁夏水洞沟、河北虎头梁、山西柿子滩、辽宁小孤山、河南安阳小南海、山西朔县峙峪等遗址.较为丰富的考古学材料为研究旧石器文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阐释装饰品的象征性意义及原始艺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击类带尖石制品使用微痕动态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石镞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投射类复合武器的尖端,其使用方式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以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环境背景和石器原料为参照,通过微痕实验,探讨射击类带尖石制品重复使用过程中微痕的动态形成过程.作者对21件实验标本分阶段累计射击337次,微痕观察121次.分析结果显示,射击类带尖石制品的重复使用情况可以通过微痕进行佐证.形态变化过程表明,尖端变化较为显著,指示应以动态思维考量出土石镞形态及其暗示的人类行为;测量数据显示,尖端及侧刃较为锋利、长度适中的标本,射击效果更好,存在多次使用的可能;微痕分析指示,若尖端产生层叠大中型折断式、阶梯式疤痕,装柄部位产生连续小型折断式或羽翼式疤痕,部分出现磨圆与光泽时可以考虑重复使用的可能.本项研究为揭示石镞背后所蕴含的狩猎策略、生计方式等人类行为信息提供了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