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谢综合征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1年结局不良的关系。方法:选择任丘康济新图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老年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代谢综合征组(931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1 851例)。比较两组老年AC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对老年ACI 1年结局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影响。结果:代谢综合征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过量饮酒、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比例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52.74%(491/931)比32.58%(603/1 851)、79.16%(737/931)比64.29%(1 190/1 851)、42.32%(394/931)比6.43%(119/1 851)、17.19%(160/931)比11.62%(215/1 851)、18.90%(176/931)比14.10%(261/1 851)、62.73%(584/931)比50.89%(942/1 851)、3.73%(69/931)比1.61%(15/1 851)、19.23%(179/931)比15.51%(287/1 851)],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跌倒评分水平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6.67(25.31,28.60) kg/m 2比23.30(21.48,24.91) kg/m 2、(167.17 ± 22.96) mmHg (1 mmHg = 0.133 kPa)比(164.21 ± 24.90) mmHg、(87.06 ± 13.10) mmHg比(85.76 ± 12.99) mmHg、(7.33 ± 2.64) mmol/L比(5.35 ± 1.38) mmol/L、(2.12 ± 1.51) mmol/L比(1.13 ± 0.78) mmol/L、 (4.97 ± 1.31) mmol/L比(4.65 ± 0.99) mmol/L、213.00(179.00,256.00) × 10 9/L比203.00(172.00,241.00) × 10 9/L、3.07(2.63,3.52) g/L比2.94(2.55,3.37) g/L、(6.12 ± 1.70)分比(5.93 ± 1.74)分],而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压疮评分水平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69.29 ± 6.96)岁比(71.28 ± 7.66)岁、(0.98 ± 0.34) mmol/L比(1.31 ± 0.88) mmol/L、(18.93 ± 13.07) mmol/L比(21.66 ± 16.39) mmol/L、(18.55 ± 2.42)分比(19.02 ± 2.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年,代谢综合征组结局不良比例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1.70%(202/931)比18.69%(346/1 8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95% CI)=1.056(1.040~1.072)]、既往卒中史[ OR(95% CI) = 1.309(1.037~1.652)]、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 OR(95% CI) = 1.138(1.097~1.180)]、收缩压[ OR(95% CI) = 1.005(1.000~1.010)]、Hcy[ OR(95% CI) = 1.006(1.000~1.013)]、压疮评分[ OR(95% CI) = 0.882(0.834~0.933)]、跌倒评分[ OR(95% CI) = 1.076(1.004~1.152)]、代谢综合征[ OR(95% CI) = 1.285(1.001~1.657)]是老年ACI患者1年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多种卒中危险因素与老年ACI患者结局不良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是老年ACI患者1年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脑梗死为表现的特鲁索综合征1例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特鲁索综合征是恶性肿瘤伴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0月收治1例以脑梗死为表现的特鲁索综合征患者。本例为胰腺恶性肿瘤患者,入院第2天出现口角歪斜、言语含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显示脑实质内见多发DWI高信号,增强显示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考虑为特鲁索综合征。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以脑梗死为表现且资料比较完整的特鲁索综合征者76例,加上本例共77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1例,中位年龄63岁,最常见肿瘤类型为肺腺癌(24例,31.2%)。D-二聚体水平为(17.3±12.8)mg/L,颅脑CT或MRI检查提示双侧多发病变者57例(74.0%),56例行抗凝治疗。68例随访资料显示中位生存时间为90 d,log-rank法分析1年总生存率为32.6%。提示,对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多血管受累的脑梗死患者,需考虑恶性肿瘤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0年1月淮北市中医医院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宣白承气汤加味鼻饲给药。2组均治疗7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 FOUR)评估意识障碍程度,行头颅CT三维重建识别并标记水肿区域,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 )、内皮素-1(ET-1)水平,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 (36/36)、对照组为86.1%(35/36)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0.242 , P=0.015)。治疗组治疗后第3、7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567、17.982, P值均<0.001) ;治疗组治疗后3 d( t=15.235、14.892、18.452、11.232、16.235)、治疗后7 d ( t=19.568、16.232、10.356、9.546、11.098)睁眼反应、运动反应、脑干反射、呼吸节律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s-CRP、Hcy、ET-1水平及脑水肿CT阈值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352、17.789、11.908、19.652, P值均<0.001)。2组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觉醒,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hs-CRP、Hcy、ET-1水平,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中国31个省份107家医院的26 592例AMI患者为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MI类型、心脑血管病史、用药史、生活方式和AMI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或)肥胖、吸烟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资料,将具有完整危险因素信息的24 394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结果:患者年龄为(62.2±13.8)岁,其中男性18 162例(74.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8 209例(74.6%)。男性患者年龄为(60.2±13.7)岁,低于女性[(68.2±12.3)岁];体质指数为(24.2±3.0)kg/m 2,高于女性[(23.8±3.4)kg/m 2];超重和(或)肥胖、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腻饮食和AMI病史比例分别为51.8%、55.2%、7.2%、3.8%、80.4%和7.7%,均高于女性(分别为45.9%、9.9%、5.8%、2.3%、65.0%和5.9%);高血压、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卒中病史比例分别为46.5%、17.2%、77.8%和8.5%,均低于女性(分别为61.4%、24.8%、81.7%和11.1%);均 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外周血管病史的比例分别为0.6%和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组分析显示:有别于对全部患者的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血脂异常比例、青年和中年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老年组超重和(或)肥胖、缺乏运动比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中国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高血压和糖尿病更常见于女性患者,超重和(或)肥胖、肥腻饮食和吸烟等更常见于男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CT血管造影特点及病因筛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IS)的CT血管造影(CTA)特点及病因筛查。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州市南浔区中医院和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青年(17 ~ 35岁)IS患者61例(观察组),观察患者脑部CTA的特点。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的青年体检者136例(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青年IS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61例患者CT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梗死部位常见于基底核区[50.82%(31/61)]及脑叶[39.34%(24/61)];病灶多呈现为多发[60.66%(37/61)],病变血管多为前循环动脉[67.21% (41/61)],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47.54%(29/61)],后循环动脉病变则以椎-基底动脉病变多见[29.51%(18/6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酗酒、血脂异常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6 μmol/L是青年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青年IS患者常见基底核区及脑叶梗死,病灶多发,颈内动脉病变、椎-基底动脉病变多见;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酗酒、血脂异常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青年IS发病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量的影响因素及与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24 h引流量(心包、胸腔和纵隔)增多的影响因素及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EF)。记录术中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MGF)和搏动指数(PI)。收集围术期肌钙蛋白、凝血功能5项、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新发房颤、卒中等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4 h引流量分为增多组(引流量>1 000 ml)和正常组(引流量≤1 0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CABG术中指标和围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分别采用 logistic回归、 Spearman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术后24 h引流量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纳入304例行CABG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引流增多组185例(60.9%)和引流量正常组119例(39.1%)。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后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 OR=2.40,95% CI:1.38~4.18, P=0.002)、卒中史( OR=2.37,95% CI:1.07~5.26, P=0.034)和心肌梗死史( OR=1.81,95% CI:1.13~2.91, P=0.014)均可使术后24 h引流量增加。术中前降支( OR=0.99,95% CI:0.99~1.00, P=0.022)和回旋支( OR=0.99,95% CI:0.98~1.00, P=0.003)的旁路移植血管平均血流量与术后24 h引流量增多呈显著负相关,而前降支( OR=1.81,95% CI:1.26~2.61, P=0.001)、回旋支( OR=1.45,95% CI:1.07~1.97, P=0.017)和右冠状动脉( OR=1.84,95% CI:1.29~2.62, P=0.001)的旁路移植血管阻力均与术后24 h引流量增多呈显著正相关。另外,凝血酶原时间可显著增加术后24 h引流量增多的风险( OR=1.16,95% CI:1.03~1.30, P=0.018)。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ICU滞留与术后24 h引流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 OR=0.17,95% CI:0.96~4.58, P=0.003),而术后EF与24 h引流量呈显著负线性相关( OR=-0.25,95% CI:-33.18~-13.07, P<0.001)。 结论:CABG术后24 h引流增多好发于男性及合并心脑血管梗塞病史的患者,更好的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降低术后24 h引流量,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ICU滞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取栓治疗低ASPECT评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30例ASPECTS<6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患者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位数(范围)为17(7~37)分,ASPECTS为(3.8±1.0)分。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其中M1段闭塞11例,M2段闭塞2例),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病变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以mTICI分级2b或3级作为血管成功再通标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中的标准对出血转化进行分类,观察Ⅱ型脑实质血肿的发生率,用以评价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术后90 d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定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80.0%)血管成功再通,术后2例(6.7%)发生Ⅱ型脑实质血肿。术后90 d行临床随访,33.3%(10/30)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预后,其中成功再通组9例(9/24,37.5%),未成功再通组1例(1/6);10例患者(10/30,33.3%)死亡,其中成功再通组7例(7/24,29.2%),未成功再通组3例(3/6)。基线ASPECTS 3~5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37.0%(10/27),病死率为25.9% (7/27);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中,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者占比为0/3,病死比例为3/3。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对于基线ASPECTS 3~5分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仍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基线ASPECTS 0~2分的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仍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建立风险评分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心病监护病房需求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风险预测评分,以筛选需要CCU的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805例行PCI治疗的入院时病情稳定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654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有CCU需求125例,无CCU需求529例;2018年8月至2018年10月151例患者作为验证组,有CCU需求28例,无CCU需求123例。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评分标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结果:805例STEMI患者中,有CCU需求153例(19.01%),其中泵衰竭(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最多见(113例)。建模组中,最终年龄(60~74岁, OR = 1.513,95% CI 0.945~2.424, P = 0.085;≥75岁, OR = 2.740,95% CI 1.371~5.478, P = 0.004)、总缺血时间>4 h( OR = 1.701,95% CI 1.022~2.831, P = 0.041)、入院休克指数≥ 0.8( OR = 1.910,95% CI 1.178~3.099, P = 0.009)、多支血管病变( OR = 2.090,95% CI 1.272~3.432, P = 0.004)、术前病变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 OR = 2.099, 95% CI 1.313 ~ 3.353, P = 0.002)、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OR = 3.696,95% CI 2.347~5.819, P<0.001)、既往有脑卒中史( OR = 3.927,95% CI 2.057~7.500, P<0.001)共7个变量是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年龄<60岁为0分、60~74岁为1分、≥75岁为2分,总缺血时间>4 h为1分,入院休克指数≥0.8为2分,多支血管病变为2分,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0级为2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3分,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为3分,总分15分。0~6分患者为低风险,7~15分为高风险。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建模组中,风险预测评分诊断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 CI 0.692~0.788, P = 0.580);验证组中,风险预测评分预测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AUC为0.755(95% CI 0.658~0.853, P = 0.755)。 结论:基于年龄、总缺血时间、入院休克指数、多支血管病变、术前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和既往有脑卒中史建立了预测入院时病情稳定且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有CCU需求的风险预测评分,用于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风险患者,帮助医生进行CCU决策,为合理分配有限的CCU资源提供简便、实用的临床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用于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的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伴T2DM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空腹血糖(FBG)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27.16±4.09)分、(25.62±3.8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2.94±4.35)分、(31.03±3.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776、6.910,均 P<0.001)。观察组护理依从优良率为95.92%(47/49),高于对照组的79.59%(3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78, P=0.014)。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FBG分别为(9.35±1.68)分、(6.54±0.61)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0.43±2.04)分、(6.89±0.74)mmol/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61、2.555, P=0.005、0.012)。观察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04%(1/49),低于对照组的16.3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95, P=0.014)。 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伴T2DM患者实施以患方反馈为导向的精细化护理,可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改善神经功能、血糖水平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5月连续收治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轻型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5分,END定义为入院24 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排除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13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33例(25.4%)发生END,97例(74.6%)未发生END。单变量分析显示,END组与非END组入院NIHSS评分、脑血流量<30%体积、CT灌注不匹配体积、基线血糖和基线白细胞计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灌注不匹配体积[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3~1.017; P=0.007]和基线白细胞计数( OR 1.582,95% CI 1.200~2.085; 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T灌注不匹配体积和基线白细胞计数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95% CI 0.660~0.835; P<0.001)和0.757(95% CI 0.659~0.854; P<0.001),两者联合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 CI 0.738~0.905; P<0.001)。 结论:CT灌注不匹配体积和基线白细胞计数是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对EN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