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闭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6月—2022年9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术中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上述患者手术操作过程、血管再通、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情况.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1例前循环串联病变且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有16例(14.4%)患者发生支架内再闭塞.分析发现支架内再闭塞患者术后残余狭窄程度较高且多数患者术前未进行充分的抗栓治疗.同时依据90 d功能预后,将111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6例)与预后不良组(45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支架内再闭塞(OR 0.315,95%CI0.106~0.932,P=0.037)及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OR 0.978,95%CI0.959~0.997,P=0.02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闭塞可能与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高、抗栓治疗不充分等因素相关,而术前梗死核心区体积以及支架内再闭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利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淀粉样变性继发急性脑梗死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淀粉样变性是一组由错误折叠的淀粉样蛋白细胞外沉积引起的疾病,心肌淀粉样变性是淀粉样变性心肌受累的表现,以限制性心肌病、难治性心力衰竭、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心肌淀粉样变性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少见.目前淀粉样变性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且合并急性脑梗死西医治疗上有一定的矛盾之处.现介绍 1 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心肌淀粉样变性继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其治疗方法.高利教授结合临证经验和疾病特点,以及中医标本虚实理论,以健脾涤痰通络为核心治疗原则,结合临床案例进一步介绍心肌淀粉样变性继发急性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库(PubChem)、Uniprot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对复元醒脑汤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应用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PharmGKB数据库筛选脑梗死疾病靶点,将复元醒脑汤中药物靶基因与脑梗死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复元醒脑汤-脑梗死疾病共同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出相关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复元醒脑汤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成分80个,复元醒脑汤-脑梗死共同靶点214个,核心靶点MAPK1、RELA、TP53、JUN、AKT1、HSP90AA1等与脑梗死疾病的关键靶点相互关联,参与调控对药物的反应、对脂多糖的反应、对含氧量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细胞组成涉及膜筏、膜微区、神经元胞体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于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并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与HSP90AA1(-9.4 kJ/mol)、山柰酚与HSP90AA1(-9.4 kJ/mol)、异鼠李素与HSP90AA1(-9.1 kJ/mol)、槲皮素与JUN(-8.6 kJ/mol)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复元醒脑汤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及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细胞凋亡及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等机制防治脑梗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压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目标温度管理(TTM)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2例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1~5 d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6)。观察组患者行ICP实时监测联合TTM(使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 ℃)等多模态监测的神经重症综合治疗管理,对照组患者行单纯ICP实时监测,2组患者ICP监测时间均为5~7 d,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并依据ICP的实时变化趋势采取阶梯式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同时间ICP、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死亡率以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监测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ICP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第1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ICP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寒战、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较高,血压不稳、脑心综合征、感染性休克、脑疝的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低、细化型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较高,预后良好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脑出血转化、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CP监测联合TTM能降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的早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介入联合治疗是STEMI患者的有效再灌注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以再灌注为核心优化救治策略是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所有指南均推荐,在有效的时间窗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不能第一时间就诊于PCI医院的患者,药物介入联合再灌注治疗提供了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因此,将溶栓与介入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基层医院尽早对STEMI患者进行溶栓,其后尽快转运到大型医院实施直接PCI,是一个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静脉引流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首通效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CTA)评估的脑静脉引流情况与首通效应(FPE)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并完成术前CTA检查。使用皮质静脉显影评分(COVES)对基线CTA中脑静脉引流进行评估,根据首次机械取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FPE组和非FPE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 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明确COVES评分和FPE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VES评分对FPE的预测价值。 结果: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其中FPE组患者52例,非FPE组患者91例。与非FPE组患者比较,FPE组患者的COVES评分较高、脑静脉引流良好(COVES评分≥3分)患者的比例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小、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患者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和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等协变量后,COVES评分仍然和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FPE相关( OR=0.730,95% CI:0.567~0.940, P=0.015)。ROC曲线显示COVES评分联合其他因素(COVES评分+基线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模型预测FPE的曲线下面积为0.757(95% CI:0.672~0.841, P<0.001),对应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8.0%。 结论: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良好的脑静脉引流是FPE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评估影响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的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分析急诊脑动脉内取栓术后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将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46例纳入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95例)与结局不良组(51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发病至腹股沟穿刺时间、静脉溶栓比例、闭塞部位、治疗策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状态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预示患者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评分对患者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比较不同侧支循环分级、静脉引流状态组间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与结局良好组比较,结局不良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NIHSS评分、核心梗死体积、缺血低灌注体积、单纯抽吸取栓占比、侧支循环分级[2(2,3)级比2(1,2)级]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比6(6,8)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通分级2b/3级占比降低( P<0.05);NIHS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和静脉引流状态是机械取栓术后3个月内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OR = 2.51、1.93、2.61, P<0.05);侧支循环分级与静脉引流评分预测AIS患者机械取栓后结局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和0.829;侧支循环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间发病至就诊时间(236.95 ± 21.03 min、(250.41 ± 21.32)min、(255.72 ± 20.98 min)]、核心梗死体积[52(17,80)ml、25(15.5,30)ml、15(10,25)ml]和静脉引流评分[5(4,6)分、5(5,8)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引流不良、中等、良好AIS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234.81 ± 21.22)min、(256.83 ± 20.88)min、(258.97 ± 21.35)min)、核心梗死体积[17(13,45)ml、26(25,29)ml、20(11,29)ml]和侧支循环分级[2(1,2)级、2(1,3)级、2(2,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DSA影像学判断得出的侧支循环分级以及静脉引流评分,是动脉机械取栓AIS患者3个月内发生结局不良的预示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因学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的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其血栓性质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病因分型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并通过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相关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在分型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共纳入1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其中CE 62例(45.6%),LAA 74例(54.4%)。将单变量分析中 P<0.10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以筛选相关变量,最终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半暗带/梗死核心比、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进入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 OR)2.6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8~6.607; P=0.039]、基线NIHSS评分( OR 1.078,95% CI 1.002~1.160; P=0.043)、BNP( OR 1.004,95% CI 1.002~1.007; P<0.001)、PLT( OR 0.991,95% CI 0.982~0.999; P=0.031)为区分LAA与CE的预测因素;此外,半暗带/梗死核心比( OR 0.886,95% CI 0.785~1.000; P=0.050)在预测模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81(95% CI 0.815~0.930; P<0.001)。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真实值与预测值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符合度良好;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 P=0.562)显示,模型的预测值及实际值一致性良好。 结论:CE患者女性更常见、NIHSS评分及BNP更高、PLT和半暗带/梗死核心比更低,结合以上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鉴别LAA与CE,对临床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梗死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及与取栓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的早期梗死增长速度(Early Infarct Growth Rate, EIGR)的影响因素,及EIGR与取栓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连续性收治的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影像时间和梗死核心体积计算出EIGR,分快速增长组(≥10 mL/h)和缓慢增长组(<10 mL/h),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EIGR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对梗死快速增长的预测价值,再比较取栓组内不同EIGR患者的预后结局。结果:共纳入168例,中位EIGR 5.79(1.58, 16.57)mL/h,其中梗死快速增长(EIGR≥10 mL/h)患者67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低灌注强度比(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错配率(mismatch ratio)是影响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 OR=9.43, 95% CI:1.05~84.65, P=0.045)、HIR( OR=335.25, 95% CI:5.95~18889.8, P=0.005)与梗死增长速度呈正相关,Mismatch ratio[ OR=0.78, 95% CI(0.65~0.94), P=0.008]与梗死增长速度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三个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梗死快速增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4(95% CI:0.872~0.956, P<0.001)。在机械取栓患者中,快速增长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明显下降( OR=0.26, 95% CI:0.07~0.88, P=0.030),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均增高( OR=15.13, 95% CI:2.44~93.24, P=0.004)和( OR= 30.99, 95% CI:3.43~279.95, P=0.002)。 结论:房颤、HIR、错配率是影响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EI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快速增长型EIG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早期梗死增长速度影响机械取栓患者的预后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定量磁敏感图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氧饱和度变化对梗死进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氧饱和度动态变化对梗死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首次发作且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3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基线)和接受卒中规范化治疗后2周内进行多模MR检查,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在SWI上观察入院时不对称突出皮层静脉(APCV)的显示程度,并计算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梗死侧APCV区的静脉血氧饱和度(SvO 2)。将2次MR扫描获得的原始DWI和DSC-PWI图像导入软件,获得低灌注体积[达峰时间(T max)>6 s]和梗死核心体积(表观扩散系数值<620×10 -6 mm 2/s)。根据基线梗死灶(DWI-ASPECT)评分及随访(FUP-ASPECT)评分的对比,将所有患者分为梗死进展组(27例)与梗死无进展组(12例)。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 2、SvO 2变化值、基线低灌注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梗死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SvO 2变化值、低灌注体积变化值与梗死变化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间基线梗死核心体积、基线SvO 2、低灌注区体积及低灌注区体积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梗死进展组与梗死无进展组SvO 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11)%和(35±6)%, t=-2.56, P=0.0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vO 2变化值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影响因素(OR=0.872,95%CI 0.773~0.984, 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248,95%CI 1.042~1.494, P=0.016)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SvO 2变化值(OR=0.814,95%CI 0.688~0.964, P=0.017)是独立保护因素。SvO 2变化值与梗死变化ASPECT评分呈正相关( r=0.425, P=0.007)。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氧饱和度变化值能够独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的进展,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升高越多越有利于延缓梗死灶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