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壁伴横纹肌样特征的滑膜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1岁。因"左下腹疼痛4个月余,加重1周"就诊。影像学显示腹壁巨大类圆形囊实性混杂密度肿块影,行肿块穿刺活检,诊断为滑膜肉瘤,化疗3个周期后行腹壁肿块切除术。显微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横纹肌样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具有一个偏位核,灶性区混杂有束状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99、bcl-2、波形蛋白、TLE1阳性,INI1弱阳性,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病理诊断为腹壁伴横纹肌样特征的滑膜肉瘤。伴横纹肌样特征的滑膜肉瘤十分罕见,形态学上需与多种伴横纹肌样形态的软组织肉瘤鉴别,诊断需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辅助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婴儿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婴儿横纹肌肉瘤(RM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一步提高对婴儿RMS的认识。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诊治的所有年龄<12个月RMS患儿,回顾性分析初诊时患儿年龄、瘤灶部位及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分组等临床特征。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儿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共入组RMS患儿15例,占同期RMS患儿的4.9%,其中男6例,女9例;中位诊断年龄7.0个月(3.0~11.5个月)。原发瘤灶以头颈部最常见[40.0%(6例)],其次为四肢[26.7%(4例)]和其他部位[26.7%(4例)],泌尿生殖系统为6.7%(1例)。胚胎型RMS占46.6% (7例),腺泡型RMS 26.7%(4例),梭形细胞型RMS 26.7%(4例)。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IRS)-Ⅲ期10例(66.7%),Ⅳ期1例(6.7%)。中危组10例(66.6%),低危组4例(26.7%),高危组1例(6.7%)。2例患儿原发瘤灶>5 cm,3例患儿明确淋巴结受累,1例患儿在诊断时发生肺转移。患儿均进行化疗,13例化疗前手术;1例化疗后手术;1例未手术。仅3例患儿进行放疗:1例患儿行粒子植入;2例行外放疗。15例婴儿RMS患儿中5例出现复发或进展[3年EFS率为(59.1±14.5)%],2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80.8±12.6)%]。结论:单中心婴儿期RMS患儿中位诊断年龄为7个月,以头颈部为常见,近半数患儿原发瘤灶部位为预后不良部位,病理亚型中超过1/4为梭形细胞型。局部治疗欠缺可能是导致局部进展或复发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软组织肉瘤和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软组织肉瘤(STS)与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和15例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STS组男59例,女14例;中位年龄41(18~78)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5~19.0 cm;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23例,肾23例,前列腺15例,膀胱8例,输尿管3例,其他部位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18例,远处转移8例;73例中66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3例行新辅助化疗,22例行辅助化疗,5例行辅助放疗;7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放疗联合化疗,2例行单独化疗,3例行对症支持治疗。肉瘤样癌组男11例,女4例;中位年龄65(23~84)岁;可测量病灶肿瘤最大径0.4~16.9 cm;肿瘤原发于肾6例,膀胱5例,输尿管2例,前列腺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4例;15例中12例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2例肿瘤原发于肾的患者术前即存在转移,术后行辅助治疗;3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全身化疗,2例行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治疗方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分类变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后行多因素Cox分析。 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8.3(0.3~90.4)个月。STS组病理示滑膜肉瘤14例,脂肪肉瘤11例,横纹肌肉瘤15例,平滑肌肉瘤16例,其他类型10例,未具体分类的梭形细胞肉瘤7例。STS组66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肿瘤复发8例,转移14例,复发并转移4例;7例未行手术治疗者均发生进展。肉瘤样癌组10例术前未发生远处转移者中,术后复发3例,转移3例;2例术前已有远处转移者行肾切除术后辅助化疗,其中1例总生存时间(OS)达2年,1例术后2个月复发;3例未行手术治疗者,病情均发生进展。STS组中位OS为59.3(95% CI 24.1~94.5)个月,肉瘤样癌组中位OS为8.7(95% CI 6.1~11.2)个月。STS组总生存预后优于肉瘤样癌组( HR=2.874,95% CI 1.118~7.386, P=0.022)。 结论:成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STS发病年龄低于肉瘤样癌。STS肿瘤原发于睾丸及睾丸旁、肾最多,肉瘤样癌肿瘤原发于肾最多。STS以平滑肌肉瘤最多。STS与肉瘤样癌应尽早诊断后行手术治疗,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全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SNS)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评估PAX3和PAX8抗体在BSN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梭形细胞肿瘤30例(包括3例BSNS、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纤维肉瘤、1例蝾螈瘤)。对BSNS标本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随访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所有肿瘤标本中PAX3及两种PAX8抗体(包括PAX8鼠单克隆抗体,克隆号OTI6H8,以下简称PAX8-OTI6H8抗体;PAX8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98,以下简称PAX8-EP298抗体)的表达,比较PAX3及两种PAX8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3例BSNS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鼻塞,伴出血。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伴骨质破坏。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常衬覆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黏膜内陷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较小,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血管多为薄壁血管,部分呈鹿角样改变。2例肿瘤组织出现横纹肌分化区域,2例可见骨组织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3例BSNS均表达PAX3抗体和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及1例蝾螈瘤均不表达PAX3、PAX8-OTI6H8及PAX8-EP298抗体,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8例有PAX3及PAX8-OTI6H8抗体的阳性表达,而不表达PAX8-EP298抗体,3例纤维肉瘤中1例局灶弱阳性表达PAX3及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FISH检测显示3例患者(4份标本)的肿瘤细胞均存在PAX3基因断裂。结论:BSNS是具有神经和肌源性双重分化的独特的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PAX3基因断裂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PAX3在BSNS中阳性表达,但特异性有限。PAX8-OTI6H8抗体也会在BSNS中表达,PAX8-EP298抗体则均为不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20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 S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yoD1表达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至2019年20例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SRMS病例资料和切片。对肿瘤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对12例进行MYOD1基因Sanger法测序分析。结果:20例包括儿童12例和成人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8个月至85岁,平均22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发生于头颈部7例,腹盆腔7例(腹腔4例、盆腔2例、左侧胸腹腔1例),上肢5例(左肩部2例、右腋下1例、右肱骨1例、左前臂1例),背部1例。肿瘤直径2.5~20.0 cm,平均6.2 cm。病理组织学观察,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排列,其中7例至少部分区域呈鱼骨样或人字形的束状排列,似成人型纤维肉瘤;4例可见不同程度明显的间质硬化,2例局部可见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4例出现疏松黏液样区域,9例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灶。有3例在梭形细胞之间有少量的梭形或多角形的横纹肌母细胞。在该组病例中,16例为纯梭形细胞,2例为纯硬化性,2例为梭形细胞/硬化性混合性横纹肌肉瘤。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梭形细胞均为结蛋白阳性,以及Myogenin和/或MyoD1不同程度阳性;而其他标志物,如广谱细胞角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1、CD34、上皮细胞膜抗原、HMB45、H-cald、平滑肌肌动蛋白和S-100蛋白均阴性。12例测序病例中,有4例(4/12)检测到MYOD1基因p.L122R位点突变。有效随访12例,时间1~51个月,3例因多发转移死亡,3例复发,2例带瘤生存。结论:SRMS是少见类型的横纹肌肉瘤,好发于头颈部,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见。有MYOD1基因突变的SRMS通常有弥漫的MyoD1核阳性,与更具有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颅内DICER1突变型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原发性颅内DICER1突变型肉瘤(primary intracranial sarcoma,DICER1-mutant)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肉瘤,其特征为组织学伴横纹肌细胞分化的肿瘤。本文报道1例本院确诊儿童病例,患儿为8岁男性,肿瘤细胞呈束状、旋涡状、人字交叉排列,瘤细胞梭形、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嗜酸性,部分似横纹肌母细胞形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波形蛋白、INI1阳性,Ki-67阳性指数70%;广谱细胞角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CD34、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NKX2.2、WT1、cyclin D1、SATB2、广谱酪氨酸激酶、ATRX均为阴性表达。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相关基因中级套餐二代测序检测:DICER1基因点突变。该肿瘤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形态学及分子检测DICER1突变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中胚叶混合瘤50例临床病理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mesodermal tumor,MM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5—2019年诊断为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ER)、孕激素(PR)、p16、p53、错配修复蛋白(MMR)等指标的表达。结果:本组MMMT病例的发生部位包括子宫原发29例、卵巢原发16例、子宫和卵巢双原发4例、宫颈1例。镜下可见肿瘤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构成,分界清楚或相互混合。癌成分在整个肿瘤中占5%~90%不等,其中大部分病例以癌为主,少部分病例癌成分低于50%,其中2例低于10%。癌的类型大多为一种类型,有7例由2种类型的癌混合而成。子宫原发MMMT以子宫内膜样癌居多(55%,16/29),卵巢MMMT以浆液性癌居多(12/16),宫颈MMMT为鳞状细胞癌成分,其他为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肉瘤的类型,同源性肉瘤包括内膜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以及高级别梭形细胞肉瘤,多见于子宫MMMT(72.4%,21/29);异源性肉瘤(包括软骨肉瘤、骨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卵巢MMMT(12/16);其中10例由2种类型的肉瘤混合而成。子宫卵巢同步发生肿瘤的形态和类型大致相同。直接蔓延或转移性肿瘤(卵巢、子宫、淋巴结、网膜、肠壁、皮肤)均为与主体肿瘤大致相同类型的癌。免疫组织化学ER和PR为双阴性(子宫肿瘤23/25,卵巢肿瘤8/10);p16弥漫强阳性(子宫肿瘤11/11,卵巢肿瘤6/6)。p53多为突变型表达(64%,21/33),在癌和肉瘤成分表达同步;在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样癌的病例中,p53突变型表达占35%,在非子宫内膜样癌中占46.7%;在异源性肉瘤的病例中占31.8%,而非异源性肉瘤中占50%。28例(28/33,8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完整,仅5例(5/33,15%)表现为错配修复蛋白缺陷。结论:女性生殖系统MMMT是高级别癌和肉瘤构成的双相性肿瘤,形态复杂多样,免疫组织化学具有ER/PR阴性、p16弥漫强阳性的特点,多为p53突变型和MMR完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IC重排肉瘤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IC重排肉瘤(CIC-rearranged sarcoma,CR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2021年诊治的CRS患者4例,组织样本5例(例4为盆腔及肺转移瘤穿刺2份样本),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2.5岁(18~58岁),躯干深部软组织3例,足趾皮肤1例。大体检查手术切除标本肿瘤最大径1~16 cm,切面灰红灰白,质软。镜下观察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弥漫片状排列,肿瘤细胞以圆形或卵圆形细胞为主,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多见,4例样本可见横纹肌样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10个/10 HPF。间质均见黏液变性及大片出血,2例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表型,CD99不同程度阳性(5/5),WT1、TLE-1阳性(4/5)。分子遗传学,5例均检测到CIC基因断裂重组。随访患者2例诊断后3个月内死亡;1例术后9个月纵隔转移,再次术后2个月无瘤存活;1例术后行辅助化疗,首次诊断后10个月无瘤存活。结论:CRS罕见,临床呈高度侵袭性,预后极差,其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与多种肉瘤重叠,应注意识别免疫组织化学交叉陷阱,确诊需行分子遗传学证实CIC基因重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EWSR1/FUS-TFCP2融合的上皮/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EWSR1/FUS-TFCP2融合的上皮/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佛山市中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明确诊断为EWSR1/FUS-TFCP2融合的上皮/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会诊病例14例,对其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及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6~36岁(平均22岁),发生部位分别为头颈部9例,骨盆2例,膀胱1例,左耻骨1例,腹壁、肱骨及耻骨多发1例。临床表现多为伴有疼痛的占位性病变,影像学表现多为侵袭性的放射学特征伴有软组织累及。肿瘤平均直径6.6 cm(最大径2~23 cm),瘤组织界限不清,镜下主要由比例不等的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瘤组织分化不一,分化差的瘤组织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活跃,肿瘤性坏死明显;分化好的瘤组织,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胞质中等或丰富,核轻度异型性,排列呈束状或席纹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组织表达MyoD1、Myogenin及结蛋白,程度不等地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上皮细胞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本组14例病例,其中9例通过国内4家不同的分子平台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同时加做荧光原位杂交(FISH)获得验证,另外5例采用FISH技术显示有TFCP2的断裂(同时加做FISH检测显示有EWSR1或FUS的断裂)。14例病例中,6例为EWSR1-TFCP2融合,8例为FUS-TFCP2融合。13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5~37个月,7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6例存活(2例复发并转移、2例复发、1例转移、1例无复发转移)。结论:EWSR1/FUS-TFCP2融合的上皮/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具有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形态特征且伴有特征性融合分子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骨,尤其是颌面部。发病年龄较广。分子特征为EWSR1/FUS-TFCP2的融合,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为主的去分化脂肪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伴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分化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80岁男性,考虑胰腺原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瘤体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分化为主,脂肪肉瘤分化不足5%。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主要由两种不同分化成分和形态结构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DM2阳性(脂肪肉瘤区)、p16阳性(肿瘤细胞)、CDK4阳性(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脂肪肉瘤区)、Myogenin阳性(横纹肌肉瘤区)、MyoD1阳性(横纹肌肉瘤区)、结蛋白阳性(横纹肌肉瘤区)、CD99阳性(横纹肌肉瘤区)、Ki-67阳性指数约为25%(脂肪肉瘤区)和50%(横纹肌肉瘤区),CD117、DOG1、CD34、h-caldesmon、平滑肌肌动蛋白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显示MDM2基因扩增。诊断此类去分化脂肪肉瘤需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